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与魏晋个性觉醒比较
作者: 刘平   来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个性解放   魏晋觉醒  
描述: 文艺复兴和魏晋思潮都是重要的社会转折期,是人类精神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引发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革。二者在文学、哲学、绘画、雕塑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相似性,很有比较研究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人的个性解放这方面来讨论,以期分析二者在社会发展史上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
伟力的雕塑:试析郭沫若《女神》中的抒情形象
作者: 傅安辉   来源: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偶像破坏者   创造力   “大我”   抒情形象   郭沫若《女神》   旧世界   个性解放   “母亲”   五四时期   郭沫若研究  
描述: 郭沫若是一位主观的主情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的抒情形象很鲜明.一首诗往往既有主体抒情形象.又有与主体抒情形象相结合的客体抒情形象.过去人们只重视抒情形象所表达的“个性解放”和“五四时代精神”的意项.而对于抒情形象意蕴的多项性重视不够,更没有人指出抒情形象所显示的巨大力量.
殉情的浪漫 浪漫的殉情——廿世纪名家重读之二(郭沫若)
作者: 丁帆   来源: 雨花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殉情   中国现代新诗   人道主义   新时代   浪漫主义   个性解放   郭沫若   中国新诗   五四时期   廿世纪  
描述: 几乎连每一个中学生都知晓:郭沫若,作为中国新诗的一座巍峨的“女神”雕塑,他将永载文学史册:中国现代新诗,它是和郭沫若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女神》以其雄浑奔放、汹涌潮湃的浪漫主义格调殉了五四人道主义之情和个性解放之情,殉了至真至善至美之情。诗人以博大的胸怀诅咒一个旧时代和旧世界的灭亡,而昭示和呼唤一个新时代和新世界的复
根植于民族之林,发展中国油画
作者: 王珏   来源: 艺术探索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中国传统绘画   油画民族化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个性解放   后期印象派   民族特色   中国画   民族化道路   中国油画  
描述: 根植于民族之林,发展中国油画
论杜丽娘的女性意识
作者: 张文婧   张毅蕾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杜丽娘   个性解放  
描述: 明中叶后,城市经济的繁荣,社会文化的发展,导致封建礼教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塑造了具有反封建反礼教精神的典型形象杜丽娘,其身上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与独特的女性魅力具有鲜明的历史先进性。然而又注定了其自身弱势不可避免的归途,必然存在时代的局限性。
黑夜里的两颗流星--子君与蘩漪形象之比较
作者: 张小萍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君   蘩漪   个性解放  
描述: 子君和蘩漪,同样是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的知识女性,同样是追求个性解放,然而她们分别在涓生和周萍的爱情面前,放逐了自己做“女人”的思想和灵魂。一个为情而亡,一个为爱而狂,以生命的代价换得了悲惨的结局。
光芒四射的“力之星”:LZX150—9(鹰翼)太子车
作者: 徐斌   来源: 摩托车信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解   形成   流行   时空   环境   个性解放   属于   感悟   符合  
描述: 让男士们在喧闹的环境中享受到休闲的乐趣,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时空,这正是太子车的魅力之所在。太子车的流行,符合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的心态,而不同的个性也使人们形成了对太子车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浅谈现代陶艺的个性体现
作者: 陈敬明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表现形式   个性语言   发展态势   现代陶瓷   现代陶艺   精神乐园   个性化   内心情感   个性解放   陶瓷艺术品  
描述: 我国现代陶艺的兴起,历时20多年,其发展态势如雨后春笋,在“瓷之国”土地上蓬勃兴起,这不仅反映了陶瓷艺人,“回归精神乐园,追求纯真艺术,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更反映出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民对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围着窑火玩泥巴”,演绎“随意偶得,自然天成”的真美情绪,丰富内心情感,浑洒个性亮丽,确为陶瓷人一大乐事。现代陶艺人之所以如此深受欢迎,除它有寓创作于玩乐,融通俗于高雅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外,更具有它鲜明的个性语言之特征。
仿古为多 功力深厚——安徽省博物馆清“四王”山水画欣赏
作者: 马起来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前期   山水画   欣赏   功力   馆藏   个性解放   仿古   安徽  
描述: 发展传统,创新之作。清代的山水画,“四王”的势力最大,“影响于画坛近两个世纪”。 让我们来观赏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四王”留给人类的宝贵艺术遗产。 王时敏《松下茅亭图》轴(图1
收藏家黄英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前期   山水画   欣赏   功力   馆藏   个性解放   仿古   安徽  
描述: 马欣乐 马欣乐:黄蕙英女士(DoraWong),今天有幸和您做一次正式的“聊天”,希望通过我们的访谈能够让国内广大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您的收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纽约王己千老师那里就知道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收藏家,时常在欧美的拍卖会上竞拍中国书画。当时只知道您喜欢书画并有不少的藏品,后来才知道您的犀角雕和宫廷画的收藏卓世不群,享誉国际,我想知道您是怎样独辟蹊径,走出自己的收藏之路? 黄蕙英:我二十岁从上海只身跑到香港,自幼喜欢艺术,在香港从事服装设计专业。我的犀角收藏纯属偶然。四十多年之前,我在香港已经拥有自己的品牌“潘朵拉”和上百人的生产工厂前来订购服装者多是当时香港名流和演艺界国际明星包括玛丽莲·梦露。出于工作的需要,我每年都要周游世界各地,尤其是巴黎、伦敦等世界时装之都,除了参加表演会和访问客户,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参观大都市的博物馆和艺术品展览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充满感情和由衷的热爱,拍卖会上当大家都抢拍瓷器和古典字画时,我却将注意力投放在不受关注的犀角雕刻。历经几十年的搜寻和积累,我的犀角雕藏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系统性、全面性、艺术性和历史性,可以说是除了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家之外,我的收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马欣乐:据我所知,犀角有亚洲和非洲之分,我们的亚洲犀角质地为上乘,宜于雕刻,它们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目前在国内怎么几乎看不到几只犀牛啊? 黄蕙英:同为犀牛而亚洲和非洲的犀牛却有着极大的不同。非洲的犀牛生双角且比亚洲的长和大,质地较亚洲的细腻、坚硬并有较高的透明度,但缺乏柔韧度,经过雕刻后则容易受气候的影响而变形或破裂,制成品往往工艺粗糙不精,在藏家心目中不为珍品。自古以来我们先祖认为亚洲犀牛所产的犀牛角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和极高的药用价值,它有吸收毒质、化毒和辨毒的效用,它们产于印度、泰国、缅甸、越南、印尼等地,犀牛的纤维较粗如同甘蔗的线条般的纤维。中国在远古之时也盛产犀牛,在陕西等地的博物馆中都能看到出土自商、周、秦、汉的犀牛青铜器皿、铁或石质的犀牛造型,可见当时的犀牛之多并大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后来由于战争中用犀牛皮制作铠甲和盾牌,用犀牛角制药和盛酒器大量捕杀犀牛,以及气候和生存环境的变化,犀牛几乎绝迹于中国大陆。 马欣乐:今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几只精品犀角雕均以500多万美元成交,打破犀角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主要是由于收藏家逐渐意识到犀角雕要比瓷器官窑更为名贵和稀少的缘故,可见犀角雕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愈来愈受到藏家的重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它折射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和古老文化。那么在长久的历史上这些犀角雕都具有哪些用途?作为一门艺术,一般犀角雕都有哪些题材? 黄蕙英:中国的犀角雕刻是中华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举世无争,它历经漫长的岁月和不同的朝代逐渐成熟。元明之前的犀角雕多为犀角杯、碗、鼎等饮用器具,施简单纹饰或不加纹饰而重在实用和自然美。明初之前犀角原料缺乏,基本以外国贡品为主,朝廷选用优良工匠雕琢精美的犀角杯等器物供皇家享用或赏赐功臣。明初犀角雕多为素身或饰以商周青铜纹样或浮雕龙凤图案以象征皇权。犀角雕兴于明朝中叶,盛于晚明及清代的康、雍、乾年间,目前所见的犀角雕大部分是十六到十八世纪的亚洲犀角雕作品。十九世纪之后非洲犀角雕较为多见。 犀角雕的题材丰富多彩。明代以后由于海运和贸易的发达,引进原料的大量增多,犀角雕刻逐渐由皇室的专利流传至民间。由于民间工艺高手和文人的参与使得犀角雕刻艺术出现更多意趣清新的作品。这些雕刻有历史故事、山水人物、荷花草木、花鸟鱼虫等等,将大自然和民间的诗情画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有天人合一之美:更多则借谐音以寓吉祥之意,诸如:莲花禾穗预示“年年和谐”,莲花和鱼表示“年年有余”,以瓜蔓和多子果实等祝愿多子多福,子孙昌盛,以帆船祝愿一帆风顺等等。另外还有《赤壁赋》《兰亭序》等文学作品,太白醉酒、羲之戏鹅等典故或罗汉、观音等佛教人物造型。犀角雕是古代皇室御用之品,也为帝王赏赐功臣王侯之用。部分作品雕刻有作者落款,如犀角雕刻大家“鲍天成”、“直生”等,也有部分作品因为供奉皇帝,作者也免于落款留名。 犀角雕的造型多彩多姿,争妍斗丽,有不规则的素身杯,有各种仿古青铜的饮酒器具,如三足鼎、四足炉、高足爵和壶具等;也有葫芦、木叶、瓜实或者可以欣赏把玩的摆件。由于犀角的形状适合圆雕,所制物件则十分顺手可爱,且大部分清代早、中期的杯器雕工纤细入微,如杯柄后最难雕刻的地方也精雕细刻,一丝不苟。因为每件犀角的大小、颜色都不一样,加上不同的工匠和工艺,故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犀角雕,所以收藏犀角雕是丰富多彩的怡情乐事。 马欣乐:多年前我常随王己千老师鉴赏书画,而近年又受您的影响爱上了犀角雕刻。每次来您的“古欢阁”把玩、欣赏这些造型各异、精工细雕的犀角雕,玲珑剔透、光洁如玉但比玉的感觉更温润,难以释手。那么作为收藏,犀角雕刻到底有多大的存世数量?是否像书画一样让不同阶层的收藏家或者爱好者都可以拥有和保存? 黄蕙英:一般性的犀角雕诸如山水杯、素色杯等倒不难见,偶尔在拍卖会上十几万到几十万美元也可购得。但我喜欢收藏年代更久远、造型更珍奇、工艺更精湛的精品类型,尤其是举世无双的犀雕绝品。2007年3月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有件来自美国Painter先生收藏的类似作品,最后以两百万美金成交。我的老朋友、知名犀角杯研究专家霍满棠先生曾言及目前存世的犀角雕刻作品不足4000件,精品更少,不到200件,且大多数收藏于几个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和几位私人藏家手中。在2000年香港博物馆推出的为时两年的新世纪“中国古代雕刻大展”中,展品包括竹、木、牙、角、玉雕珍品,其中有13件犀角雕精品全部是我借给他们展览的,这些精品也是从我当时收藏的四十多个犀角雕中挑选的。美国几个大型博物馆在前些年也都曾先后借去我的部分藏品举办展览。我觉得这是对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宣传,也为此感到自豪。 马欣乐:您一定为您的珍贵收藏感到骄傲。我觉得您作为一个收藏家在欧美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在纽约的收藏界,提到您,大家都会钦佩您的卓越不群、善良聪慧、直爽开朗又幽默风趣的个性,总是带给大家以祥和与愉悦的个人魅力。因为近半个世纪您一直生活在美国,国内的收藏界也是在近年对您有所了解。我想知道在收藏之外您还有其他的爱好或希望从事的事业吗? 黄蕙英:欣赏艺术和收藏就是我毕生的爱好和事业,在此同时,我也很喜欢在动物保护和慈善事业方面的投入和支持,我希望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责尽力。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方的东方人,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当然,这也是为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美好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另外,为了丰富犀角雕刻和宫廷画的系列收藏,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遍走世界许多国家,也经历了大量传奇式的磨难和经历,好多人都认为我应当将这些传奇式的寻宝奇遇记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我已经和一所美国大学的教授在共同完成这个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也会看到我的传记小说。我觉得自己是多半生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看到祖国这些年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看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优秀历史和珍贵的艺术受到国人的爱戴及国际崇拜与尊重,我内心充满自豪、喜悦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责编:高功)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