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8499 条
-
记“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
-
作者:
尚荣
李娜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心
全国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联合国秘书长
代表团
中国艺术
雕塑家
美中关系
吴为
雕塑艺术
-
描述:
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于2012年9月4日在联合国总部大厦隆重开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夫妇、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大使李保东夫妇、联合国副秘书长费尔特曼、苏和、朗斯基—蒂芬索、吴红
-
为“千年窑火”续薪:陈明良及其德化瓷雕塑艺术
-
作者:
陈建中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匠师
德化
艺术作品
艺术效果
人类社会
个性特征
雕塑艺术
重要组成部分
线条
有机结合
-
描述:
风光无限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南麓有一颗闪烁的明珠,这里的青山绿水唤醒了文明的窑火,千年不断的窑火孕育了无数的瓷塑艺术匠师,他们有的名扬四海,有的默默无闻,但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存在书写着德化瓷塑艺术的篇章。德化是人类陶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藏的信息从一个层面记述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脉络。
-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王朝闻学术讲坛”
-
作者:
方永红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研究院
学术
中国艺术
王朝闻
中央美术学院
讲坛
中国美术史
中国画
研究所
-
描述: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于201 2年初设立了"王朝闻学术讲坛"。该讲坛是以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雕塑家王朝闻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国美术高端讲坛,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的关怀下,由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倡议并布置实施,同时得到全国
-
乡土风景绘画背后的文化探索:解读郭玉川大巴山系列油画
-
作者:
刘立策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巴山组画
文化探析
郭玉川
-
描述:
中国油画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引进、吸收、融合、变革后,至今已摒除了技术性的障碍,渐渐趋向于成熟与理性。画家们不再盲目地追从于西方的艺术观念和不断变换出新的样式,而是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赋予本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使从西方传进来的油画成为中国美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艺术形式。郭玉川,一位精神家园的守候者,秉承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东方思维观照方式,运用西方现代绘画的构成等手法,在具象写实性绘画中,以冷静的表现主义笔触,创造出独特的巴山意象,成为中国新乡土油画的中坚力量。
-
大巴山画家郭玉川油画作品选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远
色阶
直线状
现代绘画
坡面
画中
个人风格
内在构成
-
描述:
大巴山画家郭玉川油画作品选
-
杨学宁绘画作品欣赏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人画展
四川美术学院
当代油画
《四川日报》
国画专业
绘画
美术编辑工作
作品欣赏
-
描述:
举办的“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花簇锦官名家油画跨年展”。2012年6月举办“成都文化名片——杨学宁个人画展”。作品先后被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和国内相关机构及友人购藏。
-
杨学宁和他的芙蓉花世界
-
作者:
卢加强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而
艺术之路
守望者
艺术之花
青年画家
芙蓉花
梵高
《向日葵》
印象画派
系列作品
-
描述:
一城,一花,一画家。城是蓉城,花是芙蓉,画家是杨学宁。在信息裂变,价值裂变,时空旋转的全速城市化时代,杨学宁像一个执着而又内心宁静的守望者,苦心孤意而又满怀心喜地守望着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千年之花。他在油画的一个分支里突围耕耘,种植出属于他自我色彩的
-
《红楼梦》与爱伦·坡作品的色彩美
-
作者:
何劲虹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色彩
调配
心理
-
描述:
社会生活本身的色彩琳琅满目,反映在《红楼梦》和坡作品中的色彩也是五彩缤纷的,是构成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色彩表现在书名上,也运用于象征、心理和色彩的调配等艺术方法上,色彩描绘亦即作者审美思想之展示。
-
两位大师,一幅画,一个时代
-
作者:
姜珂
来源:
中华文摘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文昌帝君
伦理观
道德规范体系
阴骘
终极关怀
道教
道德信条
官僚士大夫
劝善书
-
描述:
1925年,徐悲鸿携油画数十幅参加田汉在上海举行的“消寒会”展览,与郭沫若相见于会场,均有恨晚之叹。 欧债危机不知何时到头,中国艺术市场则在大洋彼岸“占领华尔街”的呼声中迎来了秋拍。日前在延安饭店举行的北京保利秋拍预展,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市场强劲无比的势头。比如“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夜场”,已经是保利主打的专场,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品牌效应。而此次以徐悲鸿创作于1951年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为重中之重。此作系徐悲鸿得知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之后,欣喜万分,抱病为郭沫若所作的宏幅巨制,而且徐悲鸿利用画中的人与景物,巧妙地将当时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背景隐喻于画面之中,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信息。 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牛就成了徐悲鸿特别钟爱的题材,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幅《九州无事乐耕耘》,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 农民和牛以写生的手法描绘,三个农民均上了年岁,但仍不辍劳作。
-
严培明:中国艺术在世界上无地位可言
-
作者:
陈涛
来源:
中华文摘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文昌帝君
伦理观
道德规范体系
阴骘
终极关怀
道教
道德信条
官僚士大夫
劝善书
-
描述:
严培明:艺术家。1960年生,上海人。1981年移居法国第戎,1981~1986年就读于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1988~1989年法国巴黎造型艺术高级研究院学习,1993~1994年意大利罗马法兰西学院学习,1995年至今为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教授。他也是第一个活着走进卢浮宫做个展的现代艺术家。并且《蒙娜丽莎的葬礼》展出的五幅作品被卢浮宫永久收藏。 地位是积累出来的。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家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的美术馆从来没有好好的做过,中国的画廊也是刚兴起,中国的艺术家也是最近几年才在世界上参加展览的,可能还需要时间的一个积累,才能出现很好的艺术家。如果美术馆的发展、画廊的专业性、藏家的收藏眼光不提高,艺术家就没有这个好的发展平台。不是用钱去衡量的,其实知识分子是不尊重金钱的,尊重一个人的天分,一个人的地位不是用金钱所追求的,地位是由他的作品决定的,最重要的是作品。 社会平衡造就艺术家 搜狐艺术:现在是艺术热还是怎么样? 严培明: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展览、媒体报道、电视传播都在讲艺术家怎么样。当社会开始平衡的时候,艺术家也出现得比较多一点。 搜狐艺术:平衡是指职业上还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艺术家的功能性的体现? 严培明:在前二十年当中,中国艺术完全处于边缘的,当时的三十年以前,上海美院招生二十个人或者十几个人,浙江美院油画系就招五六个人,这么大一个国家,招五六个人,那是不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