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迪耶家族
作者: 李晶晶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左:路易十五 铜鎏金音乐钟 右上:清康熙 五彩花卉大碗配路易十六风格鎏金基座 右下:清康熙 五彩花卉笔筒 迪耶家族的故事开始于19世纪后期。 迪耶家族整整三代都在法国艺术市场上声名显赫。伯纳德(Bernard)、尚-皮耶尔(Jean-Pierre)和纪尧姆(Guillaume Dillée)在收藏界、拍卖行和博物馆内都极有影响力,他们偏爱18世纪的风格,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藏品:金属的器皿、青铜和陶瓷、雕塑等。
清代宫廷饮茶之道
作者: 王恺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通盖高11.2 厘米,口径6.5 厘米×6.5 厘米,足径7.1 厘米×7.1 厘米 清乾隆 陈荫千制宜兴紫砂竹席提梁壶。高11.5 厘米,口径12.3 厘米×11.4厘米,足径12.4 厘米×11.3 厘米,通高23.2 厘米 清乾隆 珐琅彩黄菊花白地茶钟。高5.2 厘米,口径10 厘米,足径4 厘米 王健华老师是原故宫古器物部研究员,现任故宫研究院研究员。
寻找机器人的自我意识
作者: 曹玲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小巧玲珑的机器人“Nao”给法国伊西莱穆利诺养老院的老人们带来新奇。“Nao”具备一定水平的人工智能,能够与人亲切互动 Miro和iCub 11月上旬,托尼·普雷斯科特(Tony Prescott)第一次来到中国,带着他的小机器人Miro。见到他时,他正跪在采访室的地毯上和Miro说话,并不时轻抚它的后背。
起居用的中国外销瓷
作者: 李晶晶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每年11月展览开幕前,豪尔赫·威尔士画廊均会挑选过去多年搜集的珍品,决定下年度的展览主题。除了过往安排有关“南蛮艺术”(After The Barbarians)的展览及图录外,画廊通常主题普遍围绕中国外销瓷器。题材大多以中国外销瓷不同风格、时期、制作特征、纹饰和市场作基础,其中包括西洋主题、玲珑透雕、克拉克瓷、漳州瓷、素胎加彩瓷和古染付等。
弗利尔,1910年中国之行
作者: 李晶晶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910 年,河南龙门浅溪寺前正待离开的弗利尔一行 1911 年2 月,弗利尔(中)在杭州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西北壁浮雕《帝后礼佛图》 2009年初,弗利尔与赛克勒美术馆档案部主任霍大为(David Hogge)发现了一些照片和日记,其中记录了弗利尔美术馆创始人查尔斯·弗利尔(Charles.L.Freer,1854~1919)1910年中国之行的情况。
香港艺术巴塞尔:在艺术与消费之间
作者: 何潇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韩国艺术家金明范作品《无题》 美国概念艺术家约翰·巴尔代萨里作品 《贝多芬号角 》 艺术家徐龙森及王克平雕塑作品(左为徐龙森作品) 香港为了不废春光,将原本定在夏季的艺术巴塞尔(Hong Kong Art Basel)提前了两个月。这不是因为文艺的心思,却是出于理性的市场考量。在过去两年,这个亚洲地区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博览会,一直在5月举办。
拒绝视觉?
作者: 曾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三联生活周刊:你一般会怎么跟学生讲述你个人对雕塑的感受,比如,雕塑是什么? 隋建国:我比较成熟的想法是前两年形成的。我跟学生说,这个世界闭上眼睛已经全都是雕塑。什么意思呢?只要是能触摸到的物质,都可以当成雕塑来对待。就像墙上这张画,睁着眼睛看的时候,画面是线条和色彩,一闭上眼睛就只剩下画框、画布和表面的颜料了。
房间里的浮云
作者: 钟和晏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对于荷兰艺术家伯恩德诺特·斯米尔德(Berndnaut Smilde)来说,他的一件雕塑通常寿命是十几秒,这已经足够拍摄一张照片的时间。他的雕塑是蓬松的、不同寻常的微型云朵,像棉絮一样漂浮在房间中间。 这一雕塑系列名为“雨云”(Nimbus),他用15到20分钟时间,制造一朵空灵的浮云,然后留下奇异的图片,那个空间里的云。
美国 镜子迷宫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5月26日,荷兰艺术家杰普·海因在布鲁克林大桥公园的滨水区打造了一个镜子迷宫。公共艺术基金会推出了一个名为“请触摸艺术”的展览,展出18个互动雕塑,包括社交长椅、镜子迷宫等。
贾科梅蒂:一种存在,两面人生
作者: 谢斯曼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存在主义固然是解谜贾科梅蒂作品的一把钥匙,但也不应该是唯一的。 在艺术界,贾科梅蒂的名字几乎是和他那些无名人形雕塑捆绑在一起的。没有人知道那些纤瘦干瘪到夸张的雕塑的模特是谁,而且似乎这也不重要——他的作品通常被认为关乎人类生命的抽象本质,而不是任何个体的存在意义。不过,英国国家肖像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新近的展览“贾科梅蒂:纯粹的存在”(Giacometti:Pure Presence),试图挑战这种对贾科梅蒂的常规解读。
< 1 2 3 ... 15 16 17 ... 1767 1768 176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