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怕死”只因为了爱
作者: 玲珑   来源: 情感读本·文明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很多年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个活得粗糙的男子。粗糙,不是他的性格,而是他的生活,用他有点江湖味道的一句话,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活一天自在一天。 他脾气不太好,爱管闲事、打抱不平,用母亲的话说,就是爱惹是生非,并且抽烟喝酒,年轻一些的时候,据说一天能抽三包烟,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是烟不离手。过了中年以后,又有些贪酒,一天两顿,饭可以不吃,酒不可不喝,喝酒必有肉,最好是肥肉,不然没滋味……好在,他有在部队时养成的每天跑步的习惯,虽然生活习惯如此不健康,因为坚持锻炼,人生的前半段,身体状况还说得过去,就是这些年因为管闲事,和人发生过几次争执,有次打架,腿受了点伤。 父亲的身体是在快退休的时候出现状况的,他开始不停咳嗽,有时喘不过来气,并且经常会感冒。父亲自己不在意,实在难受了,去药店买点药对付一下。后来,几乎是在我们的“挟持”下,才把他带到医院做了检查,因为抽烟过多,他的肺部出了问题,不是癌,但问题一样很严重,他的肺,已经提前进入老年,功能减退,然后引发了心脏问题。 医生勒令父亲断烟,酒也要控制,还有饮食上,要求清淡。 父亲不以为然,说也不活两辈子,人生一世,痛快活过了就好。
俺哪敢跟你比啊
作者: 暂无 来源: 情感读本·文明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名人对凡人说:“做凡人多好啊,在街上不用担心被人围观,被粉丝追着索要签名,多自由自在啊!” 凡人对名人说:“当名人多好啊,发脾气是‘个性’,做蠢事叫‘佳话’,强词夺理为‘雄辩’,俺哪敢跟你比啊!” ◇男人对女人说:“做女人多好啊,矮了叫小巧玲珑,胖了是丰满,不化妆叫清水芙蓉,俺羡慕得不得了。” 女人对男人说:“当男人多好啊,矮了称精华浓缩,胖了是魁梧,丑了说成不花心,俺哪敢跟你比啊!” ◇坐办公室的对跑业务的说:“在外跑业务多好啊,东南西北任逍遥,浪漫潇洒。
伦敦街头的雕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情感读本·文明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伦敦街头的雕塑
看,那只蝴蝶
作者: 陈四益   来源: 情感读本·文明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2010年仲夏,马改户和时宜两位老雕塑家所塑的丁聪像,在枫泾揭幕。他们夫妇是丁聪的老友,对丁聪的神态把握入微。揭幕那天,风和日丽,朋友们相聚,听着音乐,看着丁聪生前的录像,叙谈着对他的思念与回忆。那尊丁聪塑像,就像他生前一样,静静地坐在一旁,微笑着聆听。 事后,回到美国的丁聪艺术研究者玛霞给丁太太寄来一信,说那天,有一只蝴蝶在丁聪塑像旁盘旋,后来又飞到聚谈人群的桌旁,上下翻飞,久久不肯离去。她以为,那只蝴蝶就是丁聪。丁聪喜欢和朋友相聚,所以不忍离去。 这描述,使许多听到的人感动,但也只是当做美丽的想象,就像田汉在话剧《关汉卿》中那支《蝶双飞》所叙咏的:“待来年遍地杜鹃红,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不言别。” 聚会之后没过多久,因朋友的邀约,丁太太来到哈尔滨附近的亚布力,这是冬季滑雪的胜地。时值夏季,这里的气温也凉爽宜人。接待她的是仰慕丁聪为人与艺术的付晓光先生。 那天,他们乘坐缆车上山,奇迹出现了。一对蝴蝶一直绕着丁太太盘旋。坐进缆车,缆车冉冉上升,那对蝴蝶就停在玻璃上随车而上。山上的气温更寒,但等到游览完毕再乘缆车下山时,那蝴蝶依旧在丁太太周围盘旋,然后又随车而下,似是依依不忍离别。
天使一滴泪
作者: 陈奕纯   来源: 情感读本·文明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天使一滴泪,仅仅是一滴泪,那泪,千年一颤,绿了三湘大地,最绿的,就是张家界。 来湖南出差已经三四天了,对于仙境一般的张家界的向往更是与日俱增。睡不着,还是睡不着。好不容易捱到4月19日,午饭后,只得狠狠心,推却所有的事,约上三五文友驱车直奔湘西北的方向。游张家界,主要是看什么?当然是张家界的山了:“天下奇山”、“天然雕塑园”、“天兵出征”、“十里画廊”……一路上,我的脑海里反复跳跃着这些词汇。张家界,难道真的是天使的一滴眼泪吗? 游玩只能安排在4月20日全天了。 一大早,当地的朋友就给我们派了一辆小车上山,顺道又接了市里的一个导游小姐。半途,导游小姐忽然望望车窗外说:“哎呀,今天是阴天!大家下车时别忘了带伞,小心下雨!”果然,在张家界景区吴家峪口门票站前的小广场,当我们不以为然地下车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一丝丝一缕缕的薄薄的水粒儿。“下雨了!”我们边慌忙撑伞边说。导游却习以为常地纠正道:“这不是雨水,是雾啊!在张家界,‘十天九雾’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细细看看,的确是雾,零零星星的水雾,远山近峰,四下飘散。朦朦胧胧中,一如少女般清秀、清明的张家界便向我们姗姗而来。
“海宝爸爸”微笑前行
作者: 翼风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翼风 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下文简称上海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184天。经135天征集,总计26655件作品的吉祥物征集活动,中国台湾设计师巫永坚以汉字“人”作为核心设计
生命之花
作者: 张达明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张达明 1907年7月,在墨谣哥城南部小镇科瑶坎一个画家的家里,诞生了一个名叫弗里达·卡萝的漂亮女孩。也许上帝早已安排好了卡萝的命运,注定她短暂的一生将与痛苦为伴。 卡萝6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虽然父母抱着她跑遍了墨西哥最好的医院,她最终还是遗留下了永远的生理缺陷:右腿明显地比左腿细,而左脚又有些弯曲,且右腿还在继续萎缩。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卡萝没有自暴自弃,她恳求父亲帮她联系一所美术学校,决心成为墨西哥最棒的画家。 父亲虽然东奔西走,却苦于暂时没有招收女生的学校,只好让卡萝跟着自己在家学习。直到1922年卡萝15岁时,当地一所Preparatoria预备学校开始招收女生,得知消息的父亲立即花巨额费用,将卡萝送进这所墨西哥最好的预备学校就读,卡萝成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的35位女生之一。 正当她憧憬美好未来时,残忍的命运之神却不肯放过她。在她18岁时,又一次遭受到更大的打击。 1925年9月17日早晨,卡萝上学乘坐的那辆巴士与一辆电车猛烈相撞,她的脊椎被撞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左脚也被压碎。多年以后,她的男朋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不寒而栗:“剧烈的冲撞撕开了她的衣服。车上有人带着—包金粉……金粉撒满了她血淋淋的身体。”整整一个月,她浑身打满了石膏,躺在一个棺材一样的盒子里一动不动。 更残酷的是,事故使她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所有人都断定,卡萝从此将沉沦不振。 然而,坚强的卡萝不但战胜了死神,并很快正视了这一现实。她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绘这次事故:“在我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瞬间让我失去了童贞。” 此后一年时间,卡萝至少经历了32次大小手术,她穿着由皮革、石膏和钢丝做成的支撑脊椎的胸衣躺在床上。也正是在病愈过程中,她画了第一张自画像,由此开始了以绘画记录自己经历的生涯。 她说:“因为我经常孤独一人,所以我作自画像;因为我自己最了解我本人,所以我作自画像。”不管她的身体有多么痛苦,她严肃的表情和庄重的眼神,总是带着坚定的尊严。 她所有的自画像,都是一个血淋淋的人被切割、肢解、加上石膏和钢架、钢条。她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我经常以酒来淹没痛苦,岂料,痛苦已经在我体内学会游泳。”她有一幅名为《根》的油画,充分表现出一位想要生儿育女而却被剥夺权利的女性的悲哀,这是她情感最为真切的流露,凡看过此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1938年,当卡萝的第一个国际性画展在纽约举行时,美国画界猝不及防,发出一片惊呼;1939年,她在巴黎的画展吸引了毕加索、康定斯基、杜尚等许多艺术大师的目光,使她成了享有国际声誉的女画家。 1953年春天,卡萝决定在墨西哥举办唯一的一次画展。此时,她已病人膏肓,连说话都很困难,医生一再告诫她,如果硬要出席展会,后果将难以预料。她婉拒了医生的好意,在开展那天,她坐在一副担架上,由一辆救护车和几十辆摩托车一路护送,在无数“粉丝”簇拥下,最后她竟被扛着进了展厅,然后放在展厅中央接受大家的祝贺。她完全被众人的热情所感染,根本不像一个重病患者,神采奕奕地一首接一首地唱歌,一直狂欢到晚上,精力依然充沛,又整晚地喝酒庆祝。展会的热闹隆重,犹如一场嘉年华会。 此次展会,卡萝展出了她毕生全部的140幅作品。展会结束后,她便陷入昏迷。1954年7月13日,年仅47岁的卡萝,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最后的日记中她写道:“但愿离去是幸福,我愿永不归来。” 在命运面前,卡萝虽然只活了短短47年,也只仅仅留下了140幅作品,但那一幅幅用生命、用血泪换来的作品,使她成为20世纪最著名和最伟大的女性画家!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2002年,好莱坞根据卡萝的生平,拍摄了电影《挥洒烈爱》,由墨西哥女演员莎玛海耶克扮演的卡萝形象大获成功,莎玛海耶克也因此荣获2003年奥斯卡金像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并一举跨入了好莱坞的女星之列。 有一本卡萝的传记中写道:“尽管她的命运多舛,但在她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穿过脏兮兮的画家工作服,就是横躺在手术台上挨刀受割,也是盛装见人,穿着成套的美丽洁白连衣裙和颜色夺目的绣花蕾丝罩衫,十根手指头,戴满金银戒指。她的生命之花,将永远绽放在墨西哥的土地上,世界也因她而生动美丽!” 摘自《思维与智慧》
世界名画背后的凄美爱情
作者: 暂无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佚名 世界上最贵的名画是毕加索的油画《手拿烟斗的男孩》,2004年5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而在这幅天价名作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手拿烟斗的男孩”恋上邻家女 这幅画是毕加索190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4岁,刚刚在巴黎著名的蒙玛特高地——青年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安顿下来。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专家评价说,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都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是毕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经典的作品之一。 毕加索一生中有无数杰出的作品问世,其中《手拿烟斗的男孩》是他走过蓝色忧郁时期进入粉红时期的代表作。这个作品,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凡·高《加歇医生》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随着毕加索声名鹊起,这幅画在巴黎几经转手,最后被德国的犹太富商格奥尔格先生收藏。 格奥尔格家族以经营瓷器、钟表起家,19世纪初又涉及金融、股票和运输业,同时在莱茵河沿岸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小斯帝夫·格奥尔格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单传,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精心栽培,才华过人。格奥尔格先生有一位世交好友,名叫里查·霍夫曼,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瓷器贸易商。他们两家在柏林斯冈艾弗德大街的住所紧挨在一起,霍夫曼先生的爱女贝蒂比斯帝夫小一岁,两人从小青梅竹马。 那时,斯帝夫一直把美丽又有些怯弱的美丽女孩当做亲妹妹看待。从懂事以来,贝蒂一直以为她的兄长斯帝夫就是这幅《手拿烟斗的男孩》的模特,因为画中的少年与斯帝夫无论是相貌还是神态气质上都太像了。直到贝蒂长到12岁才从父亲的口中失望地得知,这画中少年与斯帝夫没有丝毫的关系。每当贝蒂有难言的请求时,她总会写一个留给哥哥的小纸条,把它贴在那幅《手拿烟斗的男孩》的背后。 贝蒂所画的第一幅素描就是手拿父亲的烟斗站在这幅画前的斯帝夫。18岁时,贝蒂把自己的素描稿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斯帝夫,斯帝夫第一次吻了他心仪的女孩。1935年初,战争的乌云已经笼罩着德国上空,格奥尔格先生开始把家族的大量艺术藏品和财产转移到瑞士,同时他力劝好友早日带家属到美国避难。但由于斯帝夫的母亲不愿离开故土而错过了逃离德国的机会。 大使夫人泪沾传奇名画 战后,霍夫曼与女儿马上奔赴德国,开始了寻找格奥尔格一家的艰难旅程。父女俩几乎走遍了德国境内所有犹太人安置点,最后,他们在德国政府的公文中正式获知,格奥尔格家族中除了少数几个逃到非洲的零散成员外,其他成员无一逃脱魔掌。为了抚平心灵上的创痛,贝蒂于1949年嫁给了长她6岁的约克·格鲁尼,一个来自波士顿的优秀青年。 1950年,贝蒂跟随新婚的丈夫,以美国驻英国大使夫人的身份来到了伦敦。再次回到欧洲,贝蒂感慨万千,她无法忘记自己曾经在伦敦火车站为了等待斯帝夫的到来,不吃不喝地站了几天几夜。而今,自己与初恋情人已是阴阳相隔。深知妻子心事的丈夫告诉她一个消息,最近苏富比拍卖行正在举行拍卖,有许多犹太人为了筹备战后重整旗鼓的资金,正把家族祖传的艺术藏品奉出拍卖。格奥尔格家族艺术藏品甚丰,贝蒂也许能在那里碰上格奥尔格家族的成员呢。 得知这个消息后,贝蒂马上到了拍卖会现场。可是她并没有得到任何斯帝夫的消息。正当贝蒂准备离开的时候,她忽然惊异地听到了一幅画的名字:“毕加索《手拿烟斗的男孩》,曾经的所属人不详,是盟军从德国缴获的战利品,一万美金起价,所筹款额将交给‘世界犹太人基金会’。” 贝蒂的头“轰”的一声涨得好大,透过朦陇的泪眼望去,那幅画虽然经历过战争的创伤,却依旧完好无缺。画中的男孩依旧那么忧郁,那么秀美;头上的花冠依旧鲜艳,背景花束依旧芬芳;儿时记忆依旧鲜明,可是,只有她还独自活着,而另一个少年在哪里?贝蒂想都不想就举起了牌子。竞拍的最后,价位被提到了2万8千美金,就当时的世界名画拍卖来说,这个价位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高价了。第三声询问过后,木棰落下,这幅画终于落到了贝蒂的手中。贝蒂捧着画回到家中。一路上,她的眼泪没有断过,她很清楚这幅画的遭遇正是斯帝夫一家遭遇的缩影,自己捧着的,正是那少年的心。从此,这幅画一直被珍藏在格鲁尼家族的私人书房,直到5年后,格鲁尼先生结束了任期回到波士顿老家时,这幅画才跟随着格鲁尼夫妇回到了美国。 十年之内,贝蒂的三个孩子相继问世。她成了一个快乐的母亲,同时她活跃于美国上流社会的社交界,用自己和丈夫家族的声望来影响更多的美国人关心犹太人的命运和他们战后的重建事业。贝蒂自己亲自担任了“流亡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的顾问。贝蒂的人生开始变得充实而快乐,战争的阴影正一点一点地从她的心里驱散。虽然在梦里她依旧会见到她儿时的恋人,但是,已经成为母亲的贝蒂更希望斯蒂夫在天国里能够幸福,快乐。 1965年10月里的一天,正在花园中修剪花草的贝蒂看见仆人带着一位陌生客人到了自己的面前。贝蒂一下子就被他忧郁的气质和深邃的棕色眼睛吸引了。客人穿了一套考究的黑色西服,稳健又优雅。贝蒂眯起了眼睛,极力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着对方似曾相识的影子。他用大海一样深情的眼睛看着贝蒂,然后缓缓地摘下了帽子,微微地向贝蒂鞠了一个躬。他轻声地对贝蒂说道:“你好吗?我的小贝蒂。” 听到他说的德语,贝蒂的脸失去了血色,手中的花剪掉到了地上。那声音虽然已经不是她熟悉的少年的嗓音,但是那种称呼她的方式,只属于一个人!只有斯蒂夫才会这样叫,这是只属于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 他还活着!贝蒂觉得28年前没能从柏林火车站驶出的命运火车,今天开出来了。 神秘遗嘱见证跨世纪传奇 他就是斯帝夫·格奥尔格,一个本该死在纳粹集中营里的少年。在波兰的纳粹集中营里,他目睹了父亲死在纳粹的毒气室里,母亲死在了纳粹的机关枪下。最后关头,他居然在死人堆里被美国士兵解救了出来。由于斯帝夫当时染上了肺病,生命垂危,马上被美军送往波兰一家地方医院治疗,一年后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死神,并返回德国。斯帝夫用了两年时间同德国政府交涉,试图挽救家族在战争中失去的巨大财产。同时,他开始自学经济和法律,以期早日完成父母亲的遗愿。 1955年,他在伦敦出差时无意中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了美国驻英国大使夫妇为爱因斯坦举行追悼会的照片,他敏锐地从照片上感到大使夫人就是他的小贝蒂。他马上来到美国大使馆,求见大使夫人,但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斯帝夫不死心,想通过伦敦的朋友关系联系上大使夫妇,不巧第二天,德国有急事发生,他只好匆匆返回了柏林。两个月后,为了寻找美国小妹,斯帝夫再次来到伦敦。等他见到美国大使夫妇时,他失望地得知上任大使夫妇已于一个月前结束了任期,回到美国了。他从新大使那里听说了贝蒂的情况,知道她已经成为了母亲,丈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绅士,斯帝夫心中既欢喜又怅然。他知道他们已经分别了近18年,虽然对于自己来说战争是永远无法愈合的创痛,但是对于贝蒂来说,也许她更想忘记那一段历史。 斯帝夫忍痛没有再去美国寻找贝蒂,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族事业的振兴上来。他把父亲转移到瑞士的财产收了回来,同时开始在金融和建筑业寻求发展。为了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从50年代末开始,他联合其他与自己有同等遭遇的人们同德国政府交涉,以获得政府的战争赔偿。但是,诉讼之路漫长而坎坷,也就是在他几乎绝望之时,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在美国有一对曾经做过英国大使的格鲁尼夫妇,正致力于帮助流亡美国的犹太人的重组事业。同时,那位朋友在闲聊中透露了格鲁尼夫人曾经收藏了一幅毕加索的名画《手拿烟斗的男孩》。 可以想象斯帝夫在听说这个消息时内心的震撼!他万万没有想到,凝聚着自己所有珍贵的初恋记忆的那幅画竟然被贝蒂珍藏着.这说明在贝蒂的心中一直珍藏着有关自己的记忆。他再也忍不住了,第二天,他就办理了去美国的签证。当他开始走近贝蒂的时候,他的心几乎都要跳出来。斯帝夫觉得从客厅至花园的路漫长而艰辛,他几乎走了28年的时光…… 当泪水把他们两人的衣襟打湿之后,贝蒂挽着斯帝夫的手臂来到了书房,给他看那幅画。他在那幅画前站了许久,眼泪一直没有干过。最后,他习惯性地走到那幅画前,试图翻看那幅画的背面,看看他的小姑娘是否给他留了什么纸条。最后他们都笑了。 他见到了格鲁尼先生,两个男人虽然第一次见面,却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他们只迟疑了一秒钟,然后就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格鲁尼先生对斯帝夫说的第一句话是:“那是一场可耻的战争,是人类的耻辱。”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