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276 条
-
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 第一条隧道窑烧砖获成功
-
作者:
暂无
来源:
粉煤灰综合利用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投产成功
隧道窑
建筑研究所
综合利用
粉煤灰
技术指标
扩建工程
焦作市
煤矸石烧结砖
改造项目
-
描述:
国家更新改造项目—焦作市粉煤灰煤矸石烧结砖厂第一条隧道窑扩建工程,最近投产成功.砖的质量经河南省建筑研究所测试符合国家标准,标号在200以上,其它技术指标部好于一般砖,并且每块比一般砖轻150克.利用煤矿的废物煤矸石为粘合剂和烧料,掺50%以上的粉煤灰造砖在国内是第一家.1988年5月,焦作电厂和焦作市郊区
-
绚烂的锦锻 艳丽的雕塑——哈尔滨五色草花坛
-
作者:
王景富
来源:
风景名胜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音韵
音乐作品
岩石
芬兰人
灵魂
管风琴
教堂
雕塑家
公园
赫尔辛基
-
描述:
绚烂的锦锻 艳丽的雕塑——哈尔滨五色草花坛
-
论雕塑“市标”
-
作者:
余家毓
来源:
城市问题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寓意深刻
更新改造
自然环境
物质文明
室外雕塑
地方特色
艺术魅力
城市
国内外
精神文明
-
描述:
“市标”是城市的标志或符号。国内外许多城市都用一尊室外雕塑,作为象征自己国家或城市的标志。“市标”是有形态,有寓意的。是人们创造历史、记录历史的丰碑。它体现着一个城市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水平。“市标”不受语言、文字、时间的限制,它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比其它艺术更深刻、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富有大众化,具有永久性的艺术魅力。个性鲜明,融于环境,寓意深刻。打动人心的“市标”,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城市知
-
雕塑设计与城市环境
-
作者:
陈传康
来源:
城市问题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古城
城市环境
塑像
历史人物
题材
公园
园林雕塑
城市雕塑
史迹
-
描述:
我国城市和园林雕塑设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解放后到文革期间主要以工农兵为题材,并以革命史迹题材为主要表现对象。十年动乱后逐渐转变为以生活题材为主,各地流行学生读书、少先队员、体育锻炼,农民庆丰收等题材。例如,宿州市采用的四晨(晨鸡、晨读、晨练、晨扫)雕塑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又如,天津市在天津宾馆前塑了一个反映杨柳青年画题材的“吉庆有余”,在喷池上塑了三个带兜肚的小男孩驮了一条大鲤鱼。在一座现代风格,即国际式的宾馆建筑面前配以反映农村气息的雕塑题材,显得很不相称。
-
五彩梦变奏曲
-
作者:
邓继泉
来源:
楚天艺术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背景处理
表现特征
画面背景
当代工笔画
-
描述:
五彩梦变奏曲
-
略论林则徐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
作者:
高琦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琦善
自卫战争
鸦片烟
外敌入侵
侯官
资本主义列强
中国近代史
斗争实践
义律
虎门销烟
-
描述: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一幅大型浮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虎门销烟”的壮丽场面。看到这幅浮雕,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鸦片战争,会怀念中国近代的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林则徐卓越的历史功绩,就是他在民族危机加深、外敌入侵的重要关头,坚决主张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为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挺身而出,忍辱负重,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可以说,林则徐以他的反侵略爱国思想和斗争实践,谱写了一支中
-
“唐青花瓷”答客难——唐代青花瓷器装饰技法浅析
-
作者:
朱戢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陶瓷研究
残片
青花瓷器
青花色料
釉上彩
装饰工艺
釉下彩
釉面
唐青花瓷
扬州
-
描述:
我们曾在1985年对扬州唐城出土的一批青花瓷片做过介绍和研究,认为:早在我国唐代,青花瓷器的生产就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从其烧造工艺、所用原料和装
-
天台城关出土西晋至明清文物
-
作者:
王修坚
张德江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台县
方砖
最深处
文化层
陶瓷片
青瓷
中山路
明清
青花
文物
-
描述:
最近,在天台城关劳动路口与中山路交接处县工商银行建筑工地上,挖基础时在一千平方米范围内,出土了西晋至明清各时期的文物.从取土的断面观察,文化层有上下层叠压关系,最深处距地表为2米,发现有黑土灰烬花纹砖、陶瓷片、瓦砾、方砖、水管、古钱等.
-
关于唐代青花的再研究
-
作者:
顾风
艾明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白瓷
呈色剂
遗址
河南
长沙窑
巩县
扬州
再研究
杏花
-
描述:
自1975年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多次出土唐代青花瓷片,在1984年四川邛郏古陶瓷研究会、古外销陶瓷研究会年会和1985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陶瓷研究会上,唐青花的发现成了会议的热门话题,并被学术界誉为是建国以来考古事业的十项重大成就之一.然而,迄今在唐代青花瓷的生产工艺(?)窑口产地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至于唐青花瓷产生的历史条件,销售的渠道和市场,钴料的来源,与元代青花瓷器的关系等问题也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为促进早期青花瓷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现把平时考虑到的一部分不成熟的意见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
-
唐宋时期的海州与海上“陶瓷之路”
-
作者:
刘洪石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官窑
龙泉
陶瓷之路
航线
越窑
长沙窑
唐宋时期
明州
奶鲜
扬州
-
描述:
唐和五代是我国陶瓷生产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海外贸易迅猛发展、全面开放的时代.象征着唐、五代瓷业发展高峰的重要事实是:至迟从九世纪下半叶,我国陶瓷继丝绸和茶叶之后成为重要的外销商品而大量出口.为宋代大规模的陶瓷外销开了先河.现代世界性考古成果表明,不管是陆上丝路所到的西亚,还是海上丝路东西洋航线所经历的每一处古址,都发现了大量的唐、宋时期完整瓷器和瓷片.日本陶瓷专家三上次男先生把这条海上运输的航线称为“陶瓷之路”.正是这些五彩缤纷的瓷片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弥补了史书失记的不足,为我们勾勒了唐宋时期我国外销陶瓷的重要口岸和航路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