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3713 条
-
论油画创造力的思维灵感与表现形式
-
作者:
苏和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问
创造力
画家
艺术价值
艺术家
思维
中国画
作品
油画
画作
-
描述:
论油画创造力的思维灵感与表现形式
-
浪漫的写实主义——徐明华油画艺术浅析
-
作者:
杨秀娟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院校
教育体制
油画艺术
影子
画家
习作
绘画史
艺术事业
写实主义
画风
-
描述:
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五十年代留苏的一批画家因其突出的贡献无疑应该占据一席之地。今天很多美术院校沿袭的一套“学院派”教育体制,或多或少都留有他们的影子。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新时代成就了这批画家的艺术事业。徐明华以其勤勉好学,加上极高的悟性,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徐明华的画风,受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经历影响甚深,留苏时的习作和文革后至今的作品,在格调、审美观念方面都保持着延续和贯通,这也是本文重点要谈的内容。至于回国后,一直到文革结束前的作品,由于客观因素太多,有些并非画家个人的创作意图,深入研究要放到特定的前提、环境下,就不是这篇文章所能囊括的了。 在标题中我将徐明华的画风定义为“浪漫的写实主义”,这里需要简单说明一下。在西方绘画史上,“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在主流画风转变过程中具有一种承继关系,“浪漫主义”致力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印象,激发人们的热情与想象力、渲染诗意的氛围。而“写实主义”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师法自然”,取材于日常现实生活。遍阅徐明华的油画,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德拉克罗瓦指出“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而不是如古典派那样在画好的‘素描’上填颜色”。浪漫主义重视色彩是和他们...
-
油画家的艺术情怀:观杜璞风景油画
-
作者:
张华清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本质
油画家
油画艺术
追求
艺术发展
风景油画
情怀
风景写生
画风
中国油画
-
描述:
当今,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之快,画坛异彩纷呈,令世人惊喜。不断涌现出有才华的年青油画家,杜璞是其中之一。他的装潢设计在古城镇江同行中业绩颇丰,然而对油画艺术的追求没有因经营的成功而淡漠。起初油画风景写生只是商事之余节假日的项目,当他逐渐投入到艺术深处时,手中的油画笔令他产生难以名状的痴迷,此时心中利欲荣辱皆忘,艺术本质的真与美使他投入油画艺术。面对大自然,杜璞手握调色盘,以画刀和画笔纵横于画布,淋漓酣畅地,描绘故乡泥土的敦厚、梦幻的田园,应物象形、出神入化,隐言忘机之时获得了心灵升华的欢愉。正如克鲁普斯卡娅所言:“一个人一旦爱上他所从事的事业,他就能从事业奋斗与成功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与诸多追求形式的年青画家不同,他面向生活直接描绘大自然,在油画艺术的抒情性与油画色彩的韵律感方面去寻觅自己的艺术天地。为了获得扎实的油画艺术的功底,杜噗选择了进艺术院校油画研究生班,下功夫去探索油画语言的完美。、平时身居三国古城,城市风貌牢牢吸引着画家的视角。为了一幅小画他跑遍了城市的山前山后;“甘露寺”、“凌云亭”、“天下第一江山”等等,流连于此,感慨颇多消甘露流芳》是一幅成功之作。传说中甘露寺是三国刘备招亲地,它是能使人...
-
架上绘画的可能性
-
作者:
王钟涛
毛进
张森
王涛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教育
阐述
存在价值
美术学院
先锋艺术
课题
专业
架上绘画
油画
研究生
-
描述:
美术学院的油画专业三年级研究生,近日就架上绘画的可能性这一课题进行了学术性讨论。四位同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架上绘画的存在价值,架上绘画的目前境况,诸如失语状态、新技术的冲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讨论还涉及到先锋艺术、艺术教育等更为广泛的课题。当然,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他们尚未充分的阐述自己的全部观点。讨论还须深入下去。这里发表的是此次讨论后经过整理归纳的摘要。 王钟涛: 现代艺术 (架上绘画 )曾经以精英艺术的姿态出现,它给旧的艺术权威和信仰,以猛烈的冲击,然而现代艺术的发展证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家在破除旧的规范和权威的同时,却又人为的设立了艺术上新的永恒和规范,他们所做的不过是换了一套自己建立的新的艺术理想的量衡器,结果落入了旧权威的窠臼之中。后现代思想家和艺术家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构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抛弃了意义唯一性的绝对权威,着力于倡导和建立起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多重性的价值和认知多义与宽容的后现代秩序,这就宣布了精英艺术的消亡,架上绘画在今天也不可能再担当精英艺术的替身。 毛 进: 架上绘画的可能性取决于作品是否有生命力,一个艺术家,社会外界环境的刺激使他凭借绘画作为手段反射其对人生...
-
民族审美心理对刘海粟艺术观念确立的影响
-
作者:
尚辉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造型观念
绘画技法
笔墨语言
色彩
艺术观念
民族审美心理
油画
-
描述:
民族审美心理对刘海粟艺术观念确立的影响
-
李新教授的人格与画品
-
作者:
周积寅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油画家
爱好
教授
自序
江苏省
画品
涂鸦
人格
绘画
-
描述:
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李新教授, 1923年 8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市,从小喜爱绘画,他在《自序》中说:“记得童年在故乡,看到远方的一抹青山,新鲜而可爱。因为周边只有一片林木和平野。春天远足,初临江边,看到滚滚波涛,撞击着稚小的心扉,多么壮丽和宽广。由此涌动了难忘的记忆和涂鸦的念头,产生了对绘画的爱好。” 1946年考入苏州美专西画系,圆了他学画之梦。 1950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苏州美专、华东艺专及南京艺术学院。 他自五十年代开始,就将全部精力献给艺术教育事业,半个世纪以来,教学极端认真负责,身传言教、诲人不倦、爱生如子,桃李遍及海内外。是一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十分受人尊敬的艺术界老前辈。 先生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四十年代,早在学生时期,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肖像画画得更为出色;五十年代,由于教学和社会的需要,创作出版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连环画 (如《铁道游击队——飞车搞机枪》、年画 (如《为同志带路》、《好阿姨》 )、宣传画、插图、动画等。也画过一些小型油画 (如《金山公园》刊于《江苏画家旅行写生集》 )并参加集体创作大型油画《百万雄师过大江》;六十年代前期,画油画较多,创作了不少优...
-
工笔花鸟画装饰美的新探索
-
作者:
魏鸿蕴
王德顺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式微
生机
艺术
装饰美
画院
工笔花鸟画
民族绘画
繁荣
景象
写意花鸟画
-
描述:
工笔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的一颗明珠。在北宋宣和画院时期曾有过耀眼的辉煌。明清已降,由于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与壮大,而逐步趋于式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中西文化大交融、大碰撞中又一次展现出勃勃生机,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在这次新的发展中,有的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向前拓展,有的在中西交融中吸取养分,有的向古代和现代民间艺术寻源,取得了多元的创新和开拓之功。 这里我们着重谈点工笔花鸟画中学习和运用装饰美的一些体会,小结与分析这一取向的得失,为花鸟画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点新的思考。 一、自然美中包含着装饰美,自然界中的自然美与装饰美是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 我们在八七年有机会到云南西双版纳写生。由于那里是亚热带雨林地区,在植被茂盛、种类繁多的植物王国里,新的环境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那一片片放大了的绿叶,一朵朵不曾相识的花卉,那些五色斑谰的鸟儿,都在顽强地展示自然界的装饰美。叶茎是那样对称,叶脉是如此的均衡,花的图案,叶的装饰几乎随处可见。龟背竹。过山龙这些热带植物宽大的叶羽,一个个重叠在一起,就是一幅绝美的图案,而又不是图案,它们是生气盎然、意趣无穷的活的图画。池塘中...
-
工笔山水的历史际遇及现代发展初探
-
作者:
阳先顺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传统与现代
工笔画
颠覆
水墨画
当代
中国画
论争
文人画
画作
-
描述:
山水画作为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之一,在中国画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文人水墨的兴起,又使山水画取得了几乎可以指代文人画的至尊地位。而作为山水画原生形态的青绿山水却在唐代辉煌过后,日趋式微。本世纪以来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撞击和纷扰的论争中,颠覆了水墨画的权力话语,为工笔画的当代创造开辟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也为工笔山水进入当代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而立足当代的“语言”环境对传统进行再阐释,寻找传统文化与现实生存的新关系,融合“非系统内视觉经验”的可利用因素,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新工笔山水,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思索的问题。 青绿山水是因其主色为石青、石绿而命名,古代青绿山水是工整细腻一类山水画的代名词,当代使用“工笔山水”这一称谓,其指涉范围更广,青绿山水只算其中的一种样式。这一名词的使用当是针对工笔人物、工笔花鸟而言的约定俗成的指代,比之“青绿山水”,“工笔山水”这一称谓可许更贴切。基于此,古代勾勒填彩一类,界画、工细的水墨山水,都属于工笔山水范畴,那么,五代荆浩、关仝、宋之李成、郭忠恕等一大批画家都可以归入工笔山水画家行列。 青绿山水在画史中仅存一些零星的碎片,难以给人构成一种完整而清晰的发展脉络,即使是...
-
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
作者:
钟安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造型观念
“传神写意”
审美观念
中国画
意象
-
描述:
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
人文精神的雕塑诠释——论亨利·摩尔的艺术
-
作者:
葛云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习
才智
米开朗基罗
方向
经费
摩尔
毕业
人文精神
雕塑
艺术学院
-
描述:
一 亨利·摩尔 1898年 7月 30日生于英格兰北部一个产煤的小镇卡斯尔福德( Castheford)。 1924年摩尔从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他的过人天赋与才智已经被一些最了解他的人所知,他获得了一笔旅行经费。于是 1925年他去了意大利,并呆在那里用 6个月的时间向古老的大师们学习。最主要的是乔托、马萨乔、米开朗基罗、多纳太罗和乔凡尼·皮萨诺,他游历了几乎所有的意大利古城,到了 1926年,摩尔同化了所有对他产生影响的要素,并最终决定了他未来创作风格的方向。 1928年是摩尔艺术生涯的主要转折点。他那出类拔萃的天赋终于开始得到部分公众的承认。他接到了生平第一件公共委托品——为建筑家查尔斯·霍顿( Charles Holden)博士的新伦敦交通局大厦创作一件浮雕。这件用波特兰石创作的《西风》使摩尔终于可以用纪念碑式的规模来实现自己的构想了。虽然只是一件浮雕,但它“先行只有圆形体才能有的雕塑的全部表现力量”,这是摩尔的第一件完全成熟的作品。同时,摩尔在伦敦瓦伦画廊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从这次展览开始,摩尔的作品销往国外。 在皇家艺术学院,摩尔与许多年轻而积极的艺术家们成为很好的朋友。他们在 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