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9017 条
-
浅析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
-
作者:
罗婧怡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永乐宣德时期
青花
-
描述:
青花瓷,《明史·外国传》称"青花白地"或"白地青花"瓷,或"青花白瓷"、"白瓷青花"。青花瓷以其清新、庄重、深邃的蓝色给人以空阔、辽远、超凡脱俗的审美享受,一跃取代了唐宋以来青瓷、白瓷、黑瓷等单色瓷主导的瓷业格局,扩展为以青花瓷为主导的绚丽多彩的彩瓷世界。明代中前期特别是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代表了明代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本文将综合分析明初社会状况兼及经济文化背景,试对永宣时青花瓷高度发展的社会基础及独到之处的成因做几点分析。
-
假面的悲哀:徐訏《五彩的衣饰》赏析
-
作者:
韩露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讽刺
理性
-
描述: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被忽视的一位诗人,曾被林语堂称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五彩的衣饰》写于1949年10月,收入诗集《轮回》,是徐訏中年对世俗丑恶的厌倦和嘲讽。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包含哲学性。《五彩的衣饰》属于自由诗,因没有刻意的追求压韵而显得很自然。表达人的性灵美好,强调"有所守"就是要守住生命中最真实的东西。
-
色彩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
作者:
王楠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色彩心理
色彩的感受
色彩构成
-
描述:
色彩通过色相、明度、纯度、色彩混合等使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不同的色彩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我们可以利用色彩的规律做到协调统一,利用色彩构成法则设置规划空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
-
颜色词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红色为例
-
作者:
吴凡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异同
颜色词
内涵意义
红色
-
描述:
颜色构成了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国家或者民族有其不同的内涵意义。本文以红色为例,从传统思想、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文化认知、历史背景等方面分析了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异同及其原因。意在使读者能够对颜色词产生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
-
昆虫记
-
作者:
王征桦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如水
桌面上
生物教师
-
描述:
1、蝇 生物教师在新娘的额角 插一朵玫瑰。今晚她 楚楚动人,闭月羞花 一只苍蝇悄悄地来到她的婚纱上 它一动也不动 它就坐在玫瑰里 证婚人没注意 新郎没注意 摄影师没注意 (许多宾客都注意到
-
打着伞儿去看雨
-
作者:
韩凤平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酥手
听雨
三折
-
描述:
我有一把墨色的绘有烟柳的伞 玲珑的三折一节又一节 是沉静的雨季 把伞儿乍然旋开 一场雨打在我的视线上 伞是心灵的听众 我不知该往何处 春雨如诉 桃花是不是陆游的红酥手 那些天长地久的痴话 汇入烟幕 只跃动着 一双又一双半掩半盖的身影 淅淅沥沥的雨声 像青苔爬上岁月的蔓藤 伞下撑一小块晴天 打捞湿漉漉
-
我的伊豆新娘
-
作者:
代新秀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庄
想当年
六本
伊豆
湖上
沈氏
沈万三
农业转向
浅草寺
八景
-
描述:
一、沈万三的百宝箱顾磊是头一回来周庄,这满满江南味道的玲珑小镇深深吸引了他。今天,又正好是周末,来周庄游玩的游客特别多。顾磊坐的这艘游船挤得满满的,大家正在淀山湖上,听导游绘声绘色讲起了沈万三的故事。想当年,周庄就是沈万三的发迹之地。周庄八景之一"东庄积雪",描绘的正是沈氏庄园当年的景色。东庄有着许多巨大的粮仓,每年都储藏着无以计数的粮食。沈万三"躬耕起家",后由农业转向商业,渐渐"资巨万万,田产
-
雕塑艺术在偶动画中的应用
-
作者:
胡斯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偶动画
民族
材料
雕塑
-
描述:
动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的种类繁多,其中偶动画是一大门类。偶动画是雕塑与动画两个领域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动画片种类。它将雕塑这种静态的空间艺术,巧妙的运用到动画这一领域之中,给静止的雕像赋予了"生命",展现出了一种另类的艺术魅力。借由雕塑的三维空间特性和制作材料丰富的特点,使偶动画的造型更来得生动立体、光影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通过不同材质表现出各种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风格,赋予了偶动画与其他动画门类不同的审美情趣。
-
浅析中国当代雕塑的符号化现象
-
作者:
徐蔚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艺术
雕塑
符号
-
描述:
在如今的当代艺术中,符号化雕塑越来越多,这一切实际上就是只注重艺术市场效益而不做自省的结果。符号在此已经成为了一种所谓风格和个人言说方式的占领游戏。大家看似努力地互相区别,实质却是在互相抄袭。当看到所有当代艺术都是在换不同的词语去拼凑同一类话语时,我们完全有理由去怀疑这一切是否都还是作者的主观流淌,倘若不是如此,为何会在同一时期出现完全相似的模式,甚至连作品风格都完全有不可辩解的联系,就连作品的材料、上色和呈现都是那么相似。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除了本应属于艺术家的热情和胆识,就是这些可以随意归类的符号了。艺术进行到此成为了刻意的迎合和互相抄袭,这与当代艺术始终需要新的方法论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得到的是一样的情感,听到的是一样的声音,看到的是一样的艺术。正视问题,我们更需要明辨是非,拒绝让艺术品位向着媚俗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盲目走上符号占有的道路。
-
浅谈镂空技法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
作者:
董春波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技法
镂空
雕塑
-
描述:
镂空作为雕塑表现技法的一种,可以增加雕塑的视觉空间感,提升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种雕塑形式打破了传统雕塑在形体空间上内外隔绝的状态,使雕塑形象不再局限于有重量感的实体,而呈现出一种"壳"的形态,通透的形式使空间得到了延伸并营造出若即若离的美感,强调作品的轮廓特征同时又丰富了作品的装饰效果,提升了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