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3113 条
-
超越生命——马骥生先生艺术研讨会综录
-
作者:
张慧临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工作
美术教育
与日俱进
研讨会
美术学院
新教学体系
素描基本功
基本功训练
林风眠
油画
-
描述:
一、他带来了一整套新教学体系 刘蒙天:马骥生教授近半个世纪在西安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勤勤恳恳,为培养学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在基本功训练上(素描及油画)他的功绩是非常大的。领受过他教学的学生受益非浅,至今留下难忘的印象。马骥生先生是西安美字成长、发展、壮大为具有一定实力的美术学院的一位大功臣、教育家。 陈启南:马骥生是1953年从中央美院第一批分配来西北的毕业生,也是建国以后中央美院最早一批最好的大学生。他们对西安美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马老师来到西安美院时,我校正面临着正规化的问题。所谓正规化就是整个教学的系统化。他把当时中央美院徐悲鸿的一整套新的教学体系带到了我校,除了为绘画带课外,他还多次为雕塑系上素描课,解决雕塑教学中的素描基本功问题,很受雕塑系学生的爱戴。马骥生的名字必须留在我们的校史上,他是最早的、有贡献的人。他与西安美院的发展是同步的。
-
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画家崔振宽访谈录
-
作者:
杜爱民
陈玄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笔墨
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
画家
中国书法
笔墨结构
中国画
“笔墨”
中国绘画
欣赏价值
-
描述:
时间:1999年6月3日 地点:西安北郊省国画院崔振宽工作室 问:您所理解的“笔墨”都有哪些含义? 崔:笔墨是中国绘画里内涵很深的东西,不是一般的形式问题;中国画的一切因素都可通过笔墨来表达。笔墨
-
观第四届当代工笔画展有感
-
作者:
胡玉康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作品
新材料
工笔重彩画
当代中国
艺术学
青年画家
金奖作品
郁金香
主旋律
代工
-
描述:
1998年10月6日至10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二楼展厅展出了“第四届当代中国工笔重彩画大展”。共展出各类风格作品270余件,选自于全国各地送来的作品,其中评选出了金奖作品5幅、银奖作品20幅、铜奖作品20幅、优秀奖30幅。 这次展览的特点是作者年龄跨度大,既有一大批知名的中青年画家,又有大批的青年画家,尤其是一批青年画家颇具实力,令人刮目。 从获奖情况来看,展览的组委会无疑是将金奖之一、解放军艺术学的王天胜的《春晖》视为重中之重的,展览厅主厅最主要的位置给了它,在它的左右分布着其它的获奖作品。 《春晖》是一幅大型方构图作品,画面呈金黄色调、鲜艳灿烂的金红色郁金香以倒睡的S型布局。应该说这种题材、构图以及传统写实的技法都司空见惯,那么为何它又能成为评委会眼中的第一作品呢?我认为不外乎有如下简单理由:“紧紧扣住了时代的主旋律”。在我国现目前形势下,文艺作品宣传主
-
文人画传统中的工笔因素
-
作者:
麻元彬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画家
中国文化
工笔画
文人画传统
审美情趣
宋元文人画
中国绘画
人生理想
墨戏画
中国文人
-
描述: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种文化和它诸多艺术现象的产生、发展和继承,必需从它广阔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寻找答案,从艺术家的生命哲学、人生理想、价值判断取向以及审美趣味研究中去寻求答案。中国绘画,一开始都是为了表现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情趣。而后,在具体的画体、画题、画风中表现出它的特殊性所在。 “天下有道而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和“内圣外王”等等,作为最初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并希望在短暂的生命岁月中,使
-
论油画笔触之美
-
作者:
苏剑雄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层美感
油画艺术
物质生产劳动
审美感受
审美情感
油画笔触
人的本质力量
技巧美
油画用笔
力度美感
-
描述:
油画之美,它是综合诸种油画形式因素的视觉美感享受。暂且撇开丰富的色彩层次不说,油画笔触所构成油画作品非同凡响的魅力,就足以使人面对油画作品津津乐道了。 油画笔触相当于中国画的“笔法”。它是主体用笔接触富有弹性的画布所留下的绘画痕迹。油画笔触既依附于形体、色彩、肌里等诸多形式因素,又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笔者认为油画笔触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审美指向。
-
我画意象油画
-
作者:
鸥洋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语言
巴黎国际艺术城
审美心理
“气韵生动”
中国传统绘画
意象绘画
画意
作品
艺术个性
中国油画
-
描述:
1986年,我在广东“星河展”展厅展出我首批探索意象油画之作品。这些作品是在参加了法籍著名画家赵无极先生主办的油画训练班学习,以及去美国考察了一阵子世界艺术之后完成的。我曾在展览会的前言中写到:“我希望开拓属于自己的道路,希望按我自己——一个东方人的眼睛、感情和语言,去发现、去感悟,去寻求艺术的真谛。”我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我一直有一种艺术的失落感,在长斯接受外来油画体系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别人的观察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以致一直未
-
隔岸看中国油画
-
作者:
张杰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感体验
意大利
形式模仿
天昏地黑
传统文明
发展史
当代中国油画
语言锤炼
学术考察
中世纪
-
描述:
近年来,中国油画界可说是异彩纷呈,一个个流派,一种种现象,一批批画家,一股股思潮,汇集成奔腾不息的洪流,冲击与拍打着曾经孕育了千年传统文明的堤岸,以从未有的生命力与躁动感,在短短的十多年里演绎了西方几百年油画的发展史。面对这一切,有人兴奋不已,为之摇旗呐喊;也有人惊诧万分,为之怨声载道。中国油画怎么了?我不禁时常发问。但我作为一个油画人,身在其中,很难避免被这浪潮冲得天昏地黑,更谈不上对当代中国油画的整体状况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与判断。 去年,我有幸赴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术考察和交流活动,有机会对意大利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艺术进行较为深入细致和全面的考察。纵观意大利的艺术发
-
对写实油画的再认识
-
作者:
马立华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油画
性格特征
现代艺术
印象派
写实油画
透视原则
艺术创作
再认
人物形象
色彩的结构
-
描述:
在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形色结合的写实油画,当时我对笔触很感兴趣,而不喜欢无笔触的古典油画。1982年我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学的还是形色结合的写实油画,好在此时幸遇名师,既学到了技巧,又提高了修养,但这时我仍然偏爱“笔触”。这以后,我陆续看了几个西方油画原作展,领略了古今西方艺术大师油画原作的风采,发现各种画法皆有杰作。渐渐地,我意识到古典油画的深奥和精妙,不再以笔触论高低。 从1988年开始,我尝试着画几幅“假古典”。我没学过古典画技法,仍以厚涂法作画。我收敛了笔触,尽力将印象派的写实色彩与古典油画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象我见过的一些名作那样完整耐看。但不久,我又被国内热热闹闹的各种主义和流派搅得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特别是最近这十余年当中,眼看许多熟人和学生,在写实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变形”、“表现”或“抽象”,显得极有水平,并偶得赞誉。我对此迷惑不解,甚至对写实油画丧失了信心。这种状态反复发作,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我认真读阅了不少现代艺术方面的书和画,逐渐了解
-
油画的根基在于民族化
-
作者:
孙向阳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国绘画艺术
个性化
中国民族文化
民族特征
艺术形式
根基
中国油画
绘画艺术品
-
描述:
每个民族文化中,都有自己最核心、最本质、最能体现民族特征的内涵。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在特有的文化背景里,为大众识读民族文化的精髓的文本,表现本民族文化与异文化的区别。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通过色块间线条的确定与不确定、模糊与清晰、叠加与交错的变换,立体地结构出物体与描绘的事物,表现画家自己的民族情愫和民族审美情感。 早期的中国油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典型的舶来品,它们更多地反映出中国画家学习和模仿西方文化的痕迹。经过一个较长时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特别是经过几十年里一大批画家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探索,中国油画中触入了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的本土特征,促使中国的油画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已成为中国人自己的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多种艺术表达的一种补充方式。因为在中国今天的油画群中,所能体味的只有中国人的国民情节,叙述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历史,表现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态和心愿,描写的是中国人的人情故事。无论从
-
论油画语言的层次美
-
作者:
胥宇鲲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语言
美学特征
凡·高
审美意识
现代派
层次美
艺术理论
原始语言
作品
现代物理
-
描述:
色彩的原始美学特性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像埋在沙土里的黄金一样,珍贵的价值没有被发掘出来,油画用色彩作为艺术语言,开始也只是为造型服务的。把色彩的美学特征进一步发掘,并融入画家的个性语言的是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期的印象派、野兽派和现代派的画家们。这时,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