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习作?伪作?
作者: 沈静文   崔天奇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京市区   玛莎拉蒂   人民币   商品房  
描述: 7280万人民币!这笔钱,可以买34辆玛莎拉蒂,或者2400平米北京市区的商品房,也可以,买一幅徐悲鸿油画。
李华弌:水墨的力量
作者: 周娜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作品   水墨画   艺术创作   李華弌  
描述: “如果说西方油画艺术犹如太阳般绚丽、夺目,那么沉静优雅的中国水墨就像月亮般饱含能量且细腻绵延”。带着这种感悟.画家李華弌尝试让水墨的力量得以充分迸发,从而宣泄出坚韧悠远的力量。
“买得起”的艺术年货未必能“买回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上海市场   艺术展览   平民化   艺术家   设计创意   陶瓷艺术品   限量版  
描述: 艺术品在缔造出一个个价格神话后走下拍场,悄然进军平民化的“年货”集市。近目,上海市场上出现的所谓“艺术超市”将艺术展览与仓储式卖场巧妙地嫁接在一起推出“艺术年货”,一系列限量版油画、雕塑、陶瓷艺术品部是艺术家受邀设计创意的,从传统中国文化出发,以极具现代感的形式为载体,融入吉祥如意、风调雨顺等寓意。
国际展讯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风景   业余爱好   人物   摇滚乐   作品   哥本哈根  
描述: 鲍勃·迪伦油画将在高古轩亮相 摇滚乐殿堂级人物鲍勃迪伦有一个很重要的业余爱好,那就是画画,而且,这个爱好已经超出了玩票级别,进入了专业领域。在德国和哥本哈根办过了画展之后,他的作品将更进一步,进入世界顶级画廊高古轩。说起来这还是鲍勃的画展第一次在纽约亮相。高古轩说,观众们将会看到鲍勃.迪伦亲手绘制的人物、街景、建筑和风景作品。
七嘴八舌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风景   业余爱好   人物   摇滚乐   作品   哥本哈根  
描述: 世博,你在看她的设计吗? 上海世博园区内有这样一个现象——大众游客多数蜂拥在“歌舞表演”甚或“有奖竟猜”的热闹场馆,而设计师们却青睐英国“巨型种子”及其所带来的设计盛宴。有多少人真正在关注世博的设计?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设计”深刻体现了一个国家发展进程。该如何发展“全民设计教育”事业,才能真正令我国的设计行业更上层楼? 王受之/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世博会在目前的情况下看,基本是一个各国来给中国人看的博览会。我在美国遇到好多从事设计的人,还没有见到说要去参观的,都怕人多。因此,估计参观世博会90%或者更多的还是中国人自己。世博会在全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弱势的形式,和奥运会很不同。但是,对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很重要很盛大的事情,上海世博会这种内外有别的情况我们做设计的人需要心里很清楚,这样才不会浮躁地误认为真是“世界盛事”。 各国来参展的情况也有差别,有些国家下大功夫做.比如德国、英国,有些国家仅仅是马马虎虎应付而已,比如美国。现在新媒体发达,到展馆看新媒体、三维动画,其实最没有意义.因为那些展示无需特定场合,建筑和展示的配合是我们最需要看的,什么样的建筑配什么样的内容。 大凡要张扬一个民族符号的场馆最不值得看,大凡要表达一个环境、发展概念的馆就需要好好去看。中国人熟悉自己,但是不熟悉人家,因而需要注意多看人家的场馆,特别是落后国家的馆,因为那里可能有更多朴素的内容,我们缺乏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朴实的性格。 Don Marchildon/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 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系主任 作为个外国人,我理解上海市政府期望向世人呈现上海最美丽的一面。在盛大世博会的举办后,随之而来的是投资和旅游业数不胜数的契机。作为一个上海居民,我理解蕴藏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口号背后的意义——每年成千上万农村移民如潮水般涌入城市之时.中国面临着难以置信的城市化压力,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以免引起混乱,否则这只会成为一句空话。但是作为个设计师,我衷心地希望世博会能唤醒公众意识到设计是如何创造和谐社会的。 规划师、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始终致力于通过深思熟虑和恰当的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中国把需求从“日常温饱”转向”提升生活方式和质量”时,人们对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世博会的举办将把世界各国的设计文化以嘉年华的形式移植到中国,但其实世博会开幕前,上海城区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国和本土的设计师们,应当充分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设计机遇施展才华。门槛已经提高,不论你是否意识到,上海人民需要而且会很乐意接受更绚烂的设计。“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吗”?没错,只要有好的设计就能实现! 何美婧/英国文化协会艺术项目经理 被网友称为“蒲公英”的英国国家馆是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对英国创意设计理念的一次精彩呈现:6万只纤细的透明亚克力“触须”向外伸展,随风摇曳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影,它随性包容,强调“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你可以在草地的斜坡上充分放松、玩耍嬉闹;它幽默风趣,不忘为流连于场馆之间略有疲惫的游客奉献上精彩的原创戏剧演出。 有人把英国称为创意产业的发源地。作为一个国家,英国对创意和设计非常重视,并将‘创新设计’定义为国家的发展策略之一。从首相到政府部门,再到专业的协会企业、市民,整个社会对创新设计的观点认识趋于同步。英国的设计教育注重“用手.用心”.在设计师的成长道路上,学校提供的不是讲义,而是一个启发灵感的平台,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和老师们进行对话讨论甚至被鼓励着去挑战导师。经验丰富的创意前辈们辅导他们前行,更有各种各样的奖项和基金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犯错、去创新。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看到英国的设计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李莉/西卡国际设计学校校长 这一次,有幸参观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是作为中国人首次最为深入地体验到世博,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被各国世博场馆的设计所震撼。设计所带给人们的愉悦感和舒适感让我倍感兴奋,止不住内心的澎湃,一时难以言表。 在众多场馆中.中国馆、德国馆和西班牙馆是我比较欣赏的,无论是它们的外型结构,还是内部的空间设计.都非常有张力。特别是西班牙馆.设计很有特色,单说它使用的材料就让我感觉很亲切一藤条构架、藤条装饰,绿色、环保.并且外形设计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作为设计学校的创办者、设计教育的工作者,这次世博盛会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鼓动和激励。世博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一一设计师会给城市的未来创造无限发展,设计师必定大有可为l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为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坚信不疑。 走不上的地平线一沈继光油画创作回顾展 沈继光先生对中西文化颇有见地,他的绘画作品则朴素平实,耐人寻味。他的作品大都取材平凡,构图平稳.语言朴拙。他尤其钟情残石厚垒.枯木斜棵,钟情岁月浸蚀的印痕。对人类生存问题执着关注一一让他沉浸在精神世界中,一往情深。沈继光先生曾西行帕米尔高原,独步大漠荒沙中,流连于古城墓群,领略苍凉壮美。正是此次经历,对沈继光先生后来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面孔一何剑作品展 作国画的人往往面临如何用传统的美学观念和材料去面对当代生活。就如何剑的自述:“中国社会在强势文化渗入后,心理结构面临巨大转变而又在短时间内得不到修复时的矛盾状态是我作品关注的主题。”他们都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或切入点怎样在当前的环境中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把生活呈现出来。显而易见,何剑的“面孔系列”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一一如呈现在壁画中的一对对年青男女,驾腾在我们熟悉的白云里、水波中,时尚的穿着中牵连着一丝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与彷徨。 逍遥与边缘一王川个展 偏锋新艺术空间本月推出王川个展《逍遥与边缘》。展览将从6月5日持续至30日。《逍遥与边缘》展现了王川近年来的生活和创作面貌逍遥是种自足的态度,边缘则是在艺术上的一种更大可能性,借此体现30年来王川在艺术创作中的不断探索和对抽象绘画的独特诠释。 SEO个展 SEO创作了一系列战争题材的作品。如果美学的上层建筑需要个主题作为支撑的话,这些作品的主题就是一恐怖,它超越个人,涉及社会本身。但请注意,SEO的图像并非恐怖的图像战争的图像怎么可能不是恐怖、伤残和肉搏的图像呢?在艺术中,这当然是可能的。她的战争图像捕捉的是好战行为背后的情感和心理。她恰恰对战争中人性的一面感兴趣,并将之转变为艺术的信息。 北美 罗伊·李奇登斯:静物作品展 2010.5.8-7.30 |高古轩画廊 李奇登斯坦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以其对流行卡通形象和商业绘画风格的运用而出名。1972年他开始创作静物作品,延续了以往原色调轮廓模糊的风格。静物作品涵盖了各种图案和主题.包括传统的水果鲜花、花瓶及办公室等现代生活场景。本次展览集合了顶级私人收藏和博物馆收藏的50多件静物绘画及雕塑作品。 格雷一林恩新作展 2010.5.21-9,26|洛杉矶Hamme博物馆 从5月21日开始.Hamme博物馆将举行生活于洛杉矶的建筑家格雷·林恩最近完成的雕塑作品,展览将一直持续到9月26日。 这次展览可谓老少皆宜,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喷泉玩具》将会陈列在博物馆外的庭院里。就如这个标题一样.这件雕塑作品是用儿童玩具再组成的一个功能性喷泉,这些玩具被分解,然后组装成为个多层次的雕塑,水会从玩具的顶部喷出,而底部又将这些水吸入。 《喷泉玩具》是由57个塑料玩具组成的.然后在上面喷漆,对于那些处于炎炎夏日的人们来说. 《喷泉玩具》不失为一个凉爽的休闲地。作为建筑师,林恩之所以有这样的展示机会.还在于建筑学家SyMa Lavin为博物馆提议这样一个建筑与设计结合的艺术项目。 ´Hammer项目 将在以后几年里,每年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由建筑师和设计师完成新的作品.而这些完成的作品将会放置于博物馆的各
Masha Ma:不羁少女的“稳健时尚”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风景   业余爱好   人物   摇滚乐   作品   哥本哈根  
描述: 学习服装设计之前,Masha画了很多年油画——“曾经是搞纯艺术的”,这是她自己的说法.可是画了那么多年,这个满脑子主义的姑娘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画油画我这辈子自由是超越不了梵高了,也不能像他一样死在艺术舞台上。”所以初中一毕业,她便带着一箩筐摩登天空的摇滚乐CD,独自一人坐上了从北京飞往伦敦的航班。Masha认为,畿把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服装设计一她的伦敦之梦因此开启。 Billie Jean是Masha在伦敦养的一只猫,不动声色却又目光犀利的那种。朋友们常说,这猫的性格颇像它主人—特稳健。其实早在2004年于圣马丁攻读学士学位期间,主修女装设计的Masha便以鲜有的本科生身份应征进入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服装公司实习,担任设计助理,在2005年春夏巴黎时装周和米兰时装周期间辅助大师麦昆制版、裁样和制作皮具细节装饰。在Masha的作品中,你很难看到小女孩儿的单纯和稚嫩,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的时尚触觉和娴熟的设计技巧——扎实的基础和长期淡定,坚持的工作态度,让Masha在竞争激励的时尚圈内得以生存。 她可能清晨倚窗摆弄着自己最爱的白色绣球花,也可能凌晨站在伦敦的潮人聚集地叼着烟卷儿大口猛吸,又或者独自一人穿着拖鞋和睡衣在工作室点灯夜战——画图,制版,剪裁——哪怕每天只睡3个小时。当同龄人一派风生水起、夸夸其谈的时候.Masha早已默默做好自己的基础功课,并将作为”铁饭碗”的基本功牢牢抓住,她要求自己学得精,日复一日积累丰厚的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牢固组合。 所以,当2008年从中央圣马丁女装专业毕业之时,Masha成为了近五年里第一个进入伦敦时装周期闻圣马丁时装设计硕士课程毕业秀的中国《大陆)学生。虽然是首次将自己的设计正式亮相于国际舞台,但Masha那一系列以法国著名时尚摄影师盖·伯丁(Guy Bourdin)作品为灵感、以白色的虚无和隐藏力量为主题的女装,一经推出即被伦敦名店B Store的买手看中,当年夏天便在高档时尚购物街邦德街的分店上架。在Masha古怪复杂的多元性格中,最令人欣赏的当属她对事情的敏锐洞悉力,那种对于预知时尚流行趋势的奇妙第六感令她对时装界的市场和前景有着自己清晰而独特的见解。而说起这些深厚的专业素养,不得不提到Masha在圣马丁的导师——令学生“闻风丧胆”,以严厉,苛刻而闻名的路易斯·威尔森( Louise Wilson)教授。 “当时最害怕的就是教授把作业揉成纸团儿一把扔到我脸上,每天真是战战兢兢的,做不好东西也不敢睡,所以到现在也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不过在Masha看来,当时威尔森教授那种“魔鬼式训练”是令她迅速成长的“葵花宝典”, “如果按照教授的要求,我们肯定完不成那么多任务,所以她也是让我们在实战中学会选择与放弃,而通过这种训练.她才能真正摸透我们的思维模式。而作为一个设计师,具备独立、自我、敏锐的思维才是最重要的。” 今年9月,Masha Ma的最新设计将亮相巴黎国际时装周,这个曾经一度被媒体刻画为“城府很深”、 处事老练的小女子将时尚的筹码拿捏得精准有度。在生活的天枰上,Masha亦和其他人一样努力寻求着完美的平衡,只不过她的睿智、执着以及安静隐忍的力量会让一切来得更稳、更真实。 (编辑:张雨菲)
设计中国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风景   业余爱好   人物   摇滚乐   作品   哥本哈根  
描述: 本次“柏林transmediale新媒体艺术展”,以´StadtamRande"为主题,中文意为“边缘上的城市”。展览大量选用了柏林新媒体艺术家们的作品,探讨了城市结构设计所蕴含的意义,价值和文脉。展览以柏林为比喻、背景和平台,将城市中最典型,最明显的元素边缘化,从而以独特的视角重新阐释了城市结构,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城市不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了解支离破碎的城市肌理对生活方式、建筑结构、人性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应对措施。城市元素中的微妙、隐晦,神秘和虚无成为了此次展览的重点,城市结构的概念也由此被重新定义和扩充。 Michelle Teran(《寻找顾巴先生》).Maria Vedder(《门槛》、《柏林,1996年6月21日》),Tudor Bratu(《对话机》),Niklas Goldbach(《栖息地C3B》)和Marc Aschenbrenner(《石壳》)等人的作品着重表现城市人类在网络世界、虚拟社会边界和门槛上的生存与互动,在城市物质环境的复杂结构中难得—见。Michelle Teran的作品也力求想象虚拟的社会网络,或者力图追根寻源将其“物化”,逐一凝固在发生原地,还原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可以理解的经验形态。该作品获得了今年柏林trarismediale媒体艺术节大奖。艺术家Maria Vedder探索了从环境中被构建和想象出来的边界及变迁的非空白空间。Marc Aschenbrennar和Niklas Goldbach的作品将一种近乎世界末日的景观用人性化的形式视觉化,孤独的雕塑或是复制品,似乎是对一种格格不入的都市布局的妥协。 而Martin Howse(《《精神地质物理学》》)和TudorBratu(《对话机》)的作品力图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通过互动表演抓住人类存在和互动中的精髓,真实和虚拟兼而有之。类似的还有Bengt Sjloen,Adam Somlai Fischer(《全景无线照相机》)和Matthias Fitz(《电磁情节》)的作品:同样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同的是,他们将虚拟沟通的物化作为切入点,为观众呈现了数字化沟通的组织结构。Boredomresearch(《蜗牛信使》)的作品将虚拟和真实共同融合在一个装置里,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普通意义的慢速沟通。 Mader-Stublic-Wiermann(《扩大的空间》),Juliusvon Bismarck(《环面》).Marcellvs L(《狂欢》).Julian。liver(《艺术广告》),Miles Chalcraft(《道路尽头》),和Dave Ball(《如何生活》)的作品用幽默的方式探索了城市的物理空间,夸大城市建筑,扭转它.打碎它,千方百计干扰原有的认知,颠覆事物本来面目或应有的形态,展露出城市环境中隐含的丰富层面,挑战人们的所见所感。城市,正是用这些元素体现着自身的律动。它涵盖了无数个性生命.网络,以及结构……联合这些元素,一路呼喊去争取自身的成熟形象。身份和价值,当然,还想引人肃然起敬。 (编辑:刘文文) 越境绘画与时装间的薄纱 “越境/Genre Crossing"的确是一个非常养眼的展览,就算说它是目前798里“最漂亮”的展览也不为过。时装设计师小筱顺子(Junko Koshino)和专攻绘画的矢柳冈(Go Yayanagi)用异常敏感的色彩搭配,完成了一次勉强算得上“跨界”的合作一一虽然”跨界”无疑是当下艺术圈里最炙手可热的噱头,但时装与绘画间的界限,恐怕比展览上布满印花的丝缎还要薄。 除了清新亮丽的色彩外,“越境”的布展方式也和那些常见的艺术展划出了界线。开展当天,几位模特身着印有矢柳冈绘画作品的时装(小筱顺子设计),在艺术空间内来回穿梭。动态展示的气氛,让人感觉自己身处的不是798.而是某大厦内的小型时装发布现场。轻快随意的发布,并不代表“越境”展的分量不够,这一点,看看参展艺术家的名字就知道了。两位合作者中的时装设计师小筱顺子,出生于日本大阪,就读于在日本时装界享有盛誉的文化服装学院,是正宗的时装科班出身。当年,她曾经以十九岁的年纪,获得了“装苑奖”最年轻获奖者的殊荣(”装苑奖”是日本时装设计界最重要的设计新人发掘奖项)。1978年,小筱在巴黎举办了时装秀,其后,她的足迹遍及亚非欧美。而早在1985年,小筱顺子已经把自己的作品带到了还处于“时尚空白期”的中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筱顺子与世博会的联系。1970年,她为大阪世博会“生命馆”与“百事可乐馆”设计制服。1985年,为筑波世博会日本政府馆设计制服。2008年,小筱顺子被上海世博会任命为日本推形象推广大使。其中1970年她为大阪世博会设计的制服,未来主义的影响和大阪世博会的风貌交相辉映,其前卫的造型.剪裁让人赞叹至今。 不过,在这次“越境/Genre Crossing”展览上,小筱顺子并没有复制自己成名已久的未来风格,而是用最简单。宽松的时装款式,构成了展示矢柳冈色彩缤纷的绘画创作载体。矢柳冈借用了日本浮世绘中最常见的仕女图案,并搭配上诸如斑马纹、对称的几何图形等现代派元素,让日本古老的创作技法焕发出新的光彩。 如今已经年过七旬的矢柳冈,1965年移居至法国巴黎,而后的三年间都在铜版画巨匠s.w,Hayter所主持的"17工作室”从事版画创作。在日本,他是一位活跃在油画、版画、壁画(公共建筑物)以及设计等诸多领域的重要艺术家。矢柳冈的版画创作,着重继《越境》展览现场,东京画廊+BTAP l北京(摄影Judy Zhou承日本传统绘画的平涂方式,偏爱清晰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更将西方当代艺术中的非具像、拼贴、欧普等手法嫁接进来,让自己的作品时刻笼罩着梦幻般的情景,创造着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次矢柳冈与小筱顺子的合作,借助后者大幅面,轻薄的时装设计,不但能完整地展示矢柳冈的作品.更能在透视层叠和衣料的飘动中营造一种运动中的欣赏氛围,配合动物园主题,隐喻着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难以琢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言必称“跨界”已经成了艺术圈里的时髦。可是为什么跨,怎么跨,却更像是“命题作文”或者商业策划活动,而不是艺术家自己思虑良久后的选择。所以,在艺术家们“趣公车”一般的跨界潮之后,留下太多不知所谓的作品.和在艺术与商业之间首鼠两端的窘态。正因为如此,小筱顺子和矢柳冈以“时装设计师”与“版画家”的身份合作,其中的意味,实在耐人思索。”时装设计”与“绘画”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藩篱。老一辈的时装设计师,如夏帕瑞丽,本身就是画家出身。而像迪奥、圣洛朗、范思哲,他们的时装草图本身就是品位不俗的艺术品,这种跨界无疑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强强联合。同时.“时装设计”写“版画”又是艺术领域里与商业和大众距离最近的行当,广义上讲,这类作品将构成一个成熟的艺术消费市场上最为庞大的基座。“越境”展无疑为当前的中国艺术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大家打破头往拍卖市场里挤的时候,做“有用”的艺术,选择售卖市场,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方向。 (编辑:刘文文) 牟林童:找个捷径慢下来 看过对牟林童的采访,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采访这么年轻的一位艺术家?难道他不只是一一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一当今中国众多“艺术从业人员”中的一位而已?或许是的。最开始吸引我们的,是他的作品,画面线条优雅,色彩柔和,画中人物凝聚着丝丝古风,颇具“装饰性”。要知道,在创作标准莫衷一是的当代艺术圈里,已经没多少艺术家愿意老老实实地画“美丽”的油画了。艺术家们都太才华横溢,太义愤填膺,创作的终端如果不反讽、不见血、不见性器官,那就不能如实反应时代脉搏的跳动,不够当代,也不受买家和拍卖会的青睐。或许因为我们看了太多太多这样的展览和当代艺术品,牟林童这个80后的艺术家才让我们觉得与众不同。 在2006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牟林童陆续参加了包括广州三年展在内的不少展览。2007年正式成为又一个“混”在北京的艺术家,除了与画廊玉兰堂签约合作办展,最近还参与了跟Lotto这类品牌的“跨界”创作。他几乎从不用邮箱,但是从早到晚挂着QQ,一问还振振有词,“不仅能传东西,还能聊两句!”每天合计好多形而上的东西,比如庄子和孔子、孤独是不是人生的本质、天花年轻时生好过老了再生…” 如果说36岁的艺术家需要考虑进职称、发论文、参加更有学术性的展览同时维护与知名策展人的良好关系,那么26岁的艺术家认真地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就恰如其分。正所谓什么年龄的人干什么样的事。不要小看任何非现实性的思考,生猛的创造力往往就是从这样的土壤中萌生的,不是么?关于油画、音乐、诗与CS的跨界 Q_尔本身是学油画的,还做别的艺术吗? A之前搞过音乐,做一些小电子,也做乐队,黑暗民谣类的,就是比
设计报告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风景   业余爱好   人物   摇滚乐   作品   哥本哈根  
描述: Awards)的同名电视系列片,自2007年在澳大利亚悉尼首演以来,至今已在142个城市进行过表演,全球演出超过1,200场次吸引了520万名观众观看,创造了2.75亿澳元的惊人票房记录。《与恐龙同行
商业插画三人谈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风景   业余爱好   人物   摇滚乐   作品   哥本哈根  
描述: 译Translator盛鹏璇Sheng Pengxuan 杰里米威里(Jeremyville)、耶西霍拉(Jesse Hora)和约翰·普特马(Johan Potma)分别来自澳洲、美国密歇根州和荷兰。无论背景怎样迥异,事实上他们的交集都在关注和从事商业插画。杰里米威里是一位艺术家、产品设计师及动动漫画家。他与很多客户合作过,包括匡威,Flossigno,科莱特、可口可乐等等,同时还经常出现在《Wallpaper》,《Mon》、《英国电脑艺术》、《Faesthetic》等诸多媒体上。耶西·霍拉担当插画师,设计师以及艺术总监。目前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正如你可能已经猜到的一样,在www.jessehora.com可以找到他的作品。而约翰普特马目前在德国柏林生活和工作。他曾在荷兰格罗宁根的密涅瓦艺术学院学习研究插画以及平面设计。毕业后他的难忘经历是进行了次环球之旅。而这次旅行在现实的插画世界中让他获得了生平第一个从业经验。从此,他便在澳大利亚悉尼为各种不同的客户工作。本期,这三位不同大洲的青年创意者“走”到一起,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各自发表的看法与感言。 Q-大多数商业插画师有一个明确的模式,你如何保持自己的风格? Jeremyville_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画画,这使得我的作品能保持我的个性和独特性。 Jesse Hora在插图/设计行业里不断涌现出有如此多的新趋势和风格的环境下,唯的生存之道就是不要像被困在笼中的鸽子样陷入一种风格。因为每一种风格的势头将会逐渐的消失,所以你需要不断创新以提高自己。 Johan Potma保持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追逐名利。要确保自己所信任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并努力说服你的艺术总监确保你的观点是行之有效的。 Q-你在商业领域中会表达和应用什么样的插图形式?会更加注意哪些方面? Jeremyville_我的作品先使用手工制作草图,然后将草图应用到电脑里进一步制作。我没有做太多的矢量插图,而是更喜欢先在个速写本上画出草图。 Jesse Hora因为我是一个商业性的艺术家,我一半作品的目的都是要传达种信息。虽然我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出售自己的作品,然而在我个人的作品中我却从不强调商业这个信息。 Johan Potma我并不会受太多局限,平衡好创作和商业诉求是我考虑较多的。 Q-就商业领域而言你认为你的作品中最成功的是哪个作品?它与众不同的品质是什么? Jeremyville_我最新的一个作品是“匡威x Jeremyville”鞋。我认为这是个非常独特的设计,因为我从未看到之前有过像这样对于鞋的设计。还有,我喜欢这款由粉色、红色和黑色组合成色彩,我认为对于款设计鞋是一种全新的诠释,我想创造设计一款我真正会去穿的鞋子。 Jesse Hora我最喜欢的应该是为阿迪达斯原创设计的插画系列作品,并且受到国内人士的好评。我有幸能与一位了不起的艺术总监一起合作,使我非常专注于这个设计。 Johan Potma我其实不知道我的哪一个插画作品是最成功的。我很喜欢为帕奇菲科啤酒广告活动做的设计项目,因为可以非常自由地提出我的想法,而且整个工作过程都很愉快,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作品。此外,在为《Rails》杂志和XXS广告活动设计的插画作品还得到了“金狮奖” (荷兰艺术指导俱乐部)的提名。 Q-你都涉及哪些领域的插画业务? Jeremyville_我在很多广告公司做过很多的作品,也为其他公司制作动画。我的“Jerernyville”设计工作室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设计和插图以及产品设计等。 Jesse Hora_我从事过商业性的服装插图、店内环境、音乐界以及艺术指导等领域方面的设计,还包括一些全国发行的杂志类设计。 Johan Potma对于插画的类别我没有某一类型的偏好,因为有太多可供选择的方案。我得看客户提供什么要求后决定是否我会喜欢做或不做。 Q-你能为一些想以插画为职业的人提些建议吗? Jeremyville_需要多画画,不要模仿,而是要设法创造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不但是创新的,同时也具有革命性的特点。不要试图急着去创业,而是要先努力工作磨炼自己,能精益求精。勤奋比什么都重要,不是一下子就功成名就的。 Jesse Hora_如果你想参与插图或设计,那么不要害怕被拒绝,而且必须对你的工作有信心,努力做好。 Johan Potma作为一个插画师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经验,而且说实话在这领域很难有做成功的。不过相信你可以做到这一点,就是要真的很努力的工作才能实现你的目标。 Q-在插画设计领域中的“跨界”你对此有什么见解? Jeremyville_我认为, 位插画师可以进入其他领域进行跨界设计,这样不仅能丰富插画师的风格,通过这种多元化还能使跨界设计更加清晰而独特。如果这个“跨界”在许多媒介中能获得认可,那么这就是一个独特而成功的风格。 Jesse Hora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跨界非常容易将你的作品转化成很多不同的媒介。过去能在纸上印制出你的所有插图作品就算是到了顶点,而现在一切都有可能。 Johan Potma我就是将所有的东西混合起来并进行试验。因为在不同的领域中你能提出新的想法,学习新的诀窍,所以在我看来跨界是件可以尝试的好事。 Q-就插画设计领域中的“大胆”一词你对此有何见解? Jeremyville_我想大胆和微妙在插画中是能够并存的。你可以是大胆的,但同时也要传达一种微妙和复杂的信息。 Jesse Hora大胆的设计或在设计中有创新思维是必须的。有这么多的人在从事插图和设计,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创新和创造新事物。 Johan Potma我就是喜欢大胆。 Q-你除了画插画外还喜欢做什么? Jeremyville_我喜欢跑步和锻炼,在海滩游泳。因为通过这些运动会使我的想法和思路更清楚明白。我也爱旅游,喜欢去意大利、纽约和巴黎这样的地方。我还是一个画家,喜欢画大型油画。 Jesse Hora跟朋友聚会;和我的漂亮女友谈论艺术,与我的狗一起玩儿;去露营;打篮球,去旅行,吃大盘的比萨等等。当然也手绘些图片,学习新东西,随意乱写乱画那种事。 Johan Potma我喜欢画画、手绘,吃好吃的食品;观察怪异的事物;随意乱涂乱画,跟朋友聚会;去打保龄球;骑自行车等。■(编辑朱林)
与毕加索共舞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风景   业余爱好   人物   摇滚乐   作品   哥本哈根  
描述: 笔下的纯绘画,但却并不失去物体本身体积,质材、颜色等原始精神……《游行》这部舞台剧的创作代表了毕加索“新古典主义”的开端。 1 919年,一部具有社会政治讽刺意味的民间芭蕾舞剧《三角帽》在巴黎
< 1 2 3 ... 41 42 43 ... 53 54 5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