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754 条
-
试谈元青花与中国画的笔墨
-
作者:
李会中
陈孟龙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陶瓷装饰
纹样
元青花
景德镇
色料
工艺技巧
元代
陶瓷艺术
中国画
-
描述:
青花是景德镇的优秀传统品种之一。自它出现在陶瓷装饰上,就以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居于各种装饰的前列,而不为任何一种装饰所取代,自古以来它盛烧不衰,永开不败。元代青花自被人们认识以后,它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到历史上青花瓷的首位,国内外的陶瓷专家和名士倍加推崇和赞赏。这不仅仅是它烧造年代早,制作工艺技巧高,主要是它在艺术水平上有很高的造诣。体现陶瓷艺术,不外乎是器物的造型和画面纹样以及与其相连系的釉色和料色等几个方面。元代青花能以它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
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封底图说明)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铜还原
景德镇
工艺制作
元代
釉里红
氧化物
装饰题材
强还原焰
着色剂
-
描述:
釉里红瓷,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1280℃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它俩不但降生的时代相同,而且在工艺制作、装饰题材与画风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可谓一对惹人喜爱的孪生姐妹。然而,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
-
大件郎红釉试验总结
-
作者:
邓希平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烧成气氛
新配方
景德镇
显微结构分析
釉面光泽度
化学组成
郎红釉
十八世纪
还原焰
着色剂
-
描述:
一、前言郎红釉又名“牛血红”,创始于十八世纪景德镇窑,它是我国传统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郎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平焰窑中,用松柴还原焰高火度(1300℃以上)烧成。传统的郎红釉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历史上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谚。解放后曾有许多技艺人员从事郎红釉的研究工作,但也仅能烧制一些中、小件产品(100件以下)。如何研制出大件产品(150件——300件)的
-
景德镇车站设计如此豪华!
-
作者:
廉廷禄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交通运输经济)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房租收入
食堂
似是而非
是非
单位领导
个人所得税
严重性
账外账
违纪
审计处理
-
描述:
景德镇车站设计如此豪华!
-
浙江两处塔基出土宋青花瓷
-
作者:
朱伯谦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要课题
青花瓷器
青花色料
景德镇
沙塔
烧成温度
元代
浙江
塔基
出土
-
描述:
青花瓷器,白地蓝花,色彩幽雅,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近三十年来,随着青花瓷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更激起了国内外陶瓷爱好者的浓厚兴趣,现在青花瓷已成为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青花瓷器的研究中,人们首先考虑和比较重视的是它的起源问题,即产生于何时?关于这个问题,现在看法不一。有坚持元代说的,认为根据元代景德镇的制瓷生产
-
景德镇、汕头陶瓷展览在香港展出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华社新闻稿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时代
陶瓷厂
中国陶瓷
荷兰
陶瓷制品
陶瓷业
民族特色
德尔夫特
青花
世纪初
-
描述:
景德镇、汕头陶瓷展览在香港展出
-
景德镇市郊蔬菜喷灌不断发展
-
作者:
暂无
来源:
喷灌技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作品
爱好者
艺术陶瓷
艺术瓷
现代艺术
景德镇陶瓷艺术
釉里红
陶瓷研究所
拍卖会
工艺美术
-
描述:
景德镇市郊蔬菜喷灌不断发展
-
景德镇、汕头陶瓷展览在香港举办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华社新闻稿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接棒
接力跑
-
描述:
景德镇、汕头陶瓷展览在香港举办
-
民族化的油画 现代化的国画
-
作者:
张仃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家
吴冠中
希腊神话
艺术史
中国画
油画
-
描述:
一个真正爱国的艺术家,在国外住长了,往往会生一种"怀乡病",在艺术史或艺术家传记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就如某种植物,移植到新的土壤,就长不好…….我很爱兰花,但总也养不好,眼看着她日渐枯萎.我想,她是生长在南国的深山幽谷之中的,她需要新鲜的空气与润泽的大地吧!? 希腊...
-
土土洋洋 洋洋土土——油画民族化杂谈
-
作者:
吴冠中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黎
同窗
油画民族化
人体美
口红
县城
头发
西方现代绘画
小学
艺术学校
-
描述:
我生长在江苏农村,叔伯父老、姑姑阿姨都是乡下佬,小学同窗都是赤脚伙伴。谁家的女儿嫁到上海,偶而回到家乡来探亲,穿戴漂亮,烫头发,擦口红,我和伙伴们都感到这模样儿很丑,吃吃地嘲笑她。后来我进县城念中学,到杭州上艺术学校,不仅渐渐看惯了烫头发和擦口红,而且欣赏人体美,追求西方现代绘画的变形美了。生活在巴黎,陶醉于形形色色的现代诸流派的探索中,我
<
1
2
3
...
31
32
33
...
74
75
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