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
作者: 肖涵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同构   音乐活动   知识同构  
描述: 我的父亲曾经是麻城市第五中学的一名博学的高中老师。五年前,肝癌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年仅7岁的我从此失去了大山一样深厚的父爱。母亲靠学校照顾安排了一份临时工,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母子相依为命,生活很难很苦,所以我格外珍惜这份沉甸甸的母爱。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心情十分高兴激动。临走时,妈妈嘱咐又嘱咐,上台千万别紧张激动,别给父亲丢脸。 妈妈,请您放心,儿子绝不会给您和爸爸丢脸。因为在阅读了许多《情感读本》之后,您的儿子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退缩怯弱、爱哭鼻子的小男生了,我愈来愈自信大方,文明有志气了。能拥有这么一颗丰富强大的内心,还真得感谢《情感读本》这份刊物。它是我的良师、我的益友,更像我的父亲……我要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又有父爱了,他就是——《情感读本》。 在他丰美的肌体里,满满地装着的全是爱,我享受《父亲给孩子的备忘录》,聆听他熟悉的叮咛,感受“生命的无价,生活的五彩”;我为《儿子笑了,父亲哭了》而哭笑,体会到父亲平淡如水的付出和操劳;我看《先认输的总是父母》怔住了,久久回味父母的宽容和呵护;卡夫卡在《致父亲》信中抱怨父亲粗暴时,我暗暗庆幸……父亲高似山深如海的父爱,太多太多。
8岁养女,瘫痪妈妈的脊梁
作者: 甘小彬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同构   音乐活动   知识同构  
描述: 今年20岁的孟佩杰是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一名特殊的大学生。从她迈进大学校园的那天起,就带着一位瘫痪的妈妈。在同学们享受着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时,她却每天要学习和照顾妈妈,还要四处寻找兼职撑起这个“临时”的家。 她的孝心与坚强感动了无数人。可鲜为人知的是,她照顾的妈妈竟是只养了她3年的养母。而她在8岁那年就接过了这个沉重的担子…… 遭遇家庭变故而被迫送人 1991年11月,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一个贫困家庭里,一个小生命降生了。父亲吴云,是一名工人,母亲张玉则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吴云给女儿取了个男孩的名字——吴佩杰。没有多少文化的他希望这个名字能给女儿带来福运,长大后像男子汉一样顶天立地。 母亲张玉一直体弱多病,小佩杰出生后,维持这个家就更举步维艰了。张玉在怀她时只能吃一些残羹冷炙,因营养不良,造成奶水不足。小佩杰经常饿得哇哇直哭。在这个节骨眼上,父亲吴云又因工厂效益不好而不幸下岗了。 “咱买不起奶粉,就换种方式养,吃糠咽菜也要把她养大啊!”吴云夫妇便商量着去买来几个鸡蛋试着做给小佩杰吃。看着女儿吃着香喷喷的鸡蛋羹,吴云夫妇偷偷抹泪。就这样,小佩杰在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里长到了4岁。
夜读《情感读本》
作者: 贾春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同构   音乐活动   知识同构  
描述: 抖落了一天的疲乏 只留下一份心情,一本情感 和一杯淡淡的茶 因为爱着 所以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面对着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 内心里已没有了空荡荡的虚无 涌动着无限的纯真与感动 没有落空的期待 总能在寻常的文字里读出人生的大爱 如同闪耀的星光那般 掬一捧金子般的光,照亮我的精神 就给我的心灵放个假吧 真的,我再没有别的更高的奢求 不喜欢孤独的我 却喜欢这份充实中的宁静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五中学
好想好想,宠一回父亲
作者: 陈敏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同构   音乐活动   知识同构  
描述: 今天收到父亲的来信,一贯倾斜过分的字体,简短地写道:“每次邮递员从家门前的街道路过,总是盼望他能停下来,把你的消息捎给我们……”文末又用小字补充:“女儿在伟大的首都北京工作,让父亲非常欣慰,但切记保重身体,不可太过劳累!” 折好信,向南方眺望:父亲在遥远的湖南小镇,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他是否也在眺望我? 小时候调皮,在大院里和同伴玩“强盗与官兵”的游戏,不小心一脚跌进了院角深约两米的干石灰坑,眼睛火烧火燎地疼。父母赶来,把我送去市里最好的医院,折腾得够呛。缠着绷带的日子,父亲常让我坐在肩头,去逛大街玩儿,绘声绘色地讲街上好吃的好玩的。有一次我特别想要气球,还一定得五彩缤纷的。父亲跑了好几家店,才买齐五种颜色。那时天气很热,父亲回来可能是汗流浃背了。听得临床问,“这么认真干吗?小孩子,又看不见。”父亲半天才回话,“就因为这,才更要满足她。”拆绷带那天,医生也没有足够把握,我睁开眼睛,慢慢地,世界重新明亮了。我看见各种颜色的气球,看见拉着气球的父亲眼里藏着闪闪的泪水。 考上大学,第一次离家。父亲总不习惯,常常敲我已经空了的卧室,照例喊门:“7点了,小敏起床啊。”经过妹妹多次抗议,他才接受我已经不在家中的现实。
自我忏悔的大音响
作者: 从维熙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同构   音乐活动   知识同构  
描述: 我记忆最为深邃的是,历史新时期开始时的第四次文代会上。周扬居然在大会讲坛上,当着全体与会代表向萧军不应该承受的苦难,表示他作为当时文化官员难以推脱的责任,为此他特意向萧军道歉。 这个文坛铁汉灰白头颅低垂下的瞬间,竟然有些颤抖。 会后有一次我在萧军家里问起此事。萧军长叹了一口气,缓慢而动情地说:“自审自识是需要勇气、良心的,在文代大会上当众自责,就更需要良心背后的勇敢了——我已向他表达了我的心声,谁也无法抗拒逝去年代的政治雕塑。” 事过多年,今天周扬和萧军虽都早已作古。但是笔者认知,有忏悔精神的文化人寥寥可数;有相当数量的文化人,像是得了健忘症那般,演开了川剧中的变脸术——摇身一变,成了体面的历史新时期的开拓者和学术大家。 但历史由浊变清之后,每个人都应当反躬自问并承担下自己应当负的责任。他做的是文化人中良知的先行,我已向他表示了敬意。可惜的是,文化人中像周扬这样的太少了,少到近乎绝版……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起了让我肃然起敬的俄罗斯作家法捷耶夫。1934年自苏联成立协会后,在斯大林年代里先后有近2000名作家,被以各种罪名流放、关押,更有甚者走向了死亡墓地
一幅油画的完美归宿
作者: 陈之杂   来源: 情感读本·文明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同构   音乐活动   知识同构  
描述: 62岁的康特迪曾经是一个画廊的经营者,几年前,他因为股票投资失利而惨遭破产,沦为一名社区清洁工。 9月的一个傍晚,康特迪打扫完社区后准备回家,这时有位中年人从一座老公寓里走出来,他指着房子里一大堆破烂纸箱和生活用具说:“我把这些全部送给你,你帮我打扫房子卫生,怎么样?” 康特迪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他和那位中年人一起,一边打扫一边聊起了天。从聊天中,康特迪得知这位中年人名叫路安斯,是格勒诺布尔市的一位建筑材料商,也是这座老公寓的新主人。这座老公寓已经被尘封了70年,它最早的主人是法国的早期电影演员玛尔特·弗洛里安,后来她把这座公寓留给了孙女索安娜。在1940年,年仅21岁的索安娜不堪战争的侵扰,随着父母移居到了法国南部,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直到前不久,91岁的索安娜在去世前才提起了这件事情,并留下遗嘱要让她唯一的孙子路安斯继承这套公寓。 房子很快打扫干净,康特迪把那堆废弃物搬回到家里,在分类整理时,他发现在一个纸箱里有几张类似于画作的纸张。康特迪现在虽然是一位清洁工,但对于艺术品的敏感并未有任何减弱。他把那张纸取来一看,惊呆了,那竟然是一幅颇具艺术感的油画,上面是一位身穿粉色晚礼服的年轻女性,康特迪认得,这位女性就是演员玛尔特·弗洛里安本人,也就是那座老公寓的首位主人,路安斯的曾曾祖母! 更让康特迪不敢相信的是,按照绘画手法与风格,这幅画完全是出自于19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乔瓦尼·博尔迪尼之手!康特迪随后请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作的几位旧友进行更加专业的鉴定,结果他们的鉴定与康特迪的第一印象毫无二致,并且,他们还求证出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年轻时的画家博尔迪尼和演员弗洛里安是一对恋人,这幅画就是博尔迪尼在年轻时为恋人所作的画,当初的一件“情物”,对于今天的艺术界来说,无疑就是一件稀有的艺术珍品! “你发财了,这幅画最起码值百万欧元!”旧友们兴奋地对康特迪说,“你赶紧拍卖吧,我们博物馆一定会出高价?” “拍卖?”康特迪愣了一下,说,“我想,我做不了这个主!”康特迪觉得那幅画原本就是属于玛尔特·弗洛里安的,即便是随着房屋的转赠而更换主人,那它也应该为路安斯所拥有,只不过,不知情的路安斯把它当成了废品送给了自己而已。
富翁与乞丐
作者: 李家同   来源: 情感读本·文明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在英国,我常看到古怪名字的店,可是叫“富翁与乞丐”的饭店,还是第一次见到,使我大为好奇。 饭店的布置古趣盎然,令人感到时光倒流,仿佛回到了200年前的英国。 门口的柜台上放了一只捐款的箱子,上面注明是为了索马里捐款,旁边还有一张大得令人惨不忍睹的饥民海报。我觉得饭店里放这种海报有点杀风景,赶紧快步进去找了个位置坐下。 我点了炖羊腿,叫了饭前酒,好整以暇地等人上菜。就在这段等的时间,我的好奇心又来了,为什么这个饭店叫“富翁与乞丐”呢? 店主告诉我一个有趣的故事。几百年前,这块地方全部属于一个富有的伯爵,这位富人在60岁生日的前夕,找了一位画家,将他的全家,以及他的大厦全部画入了一张油画,现在这幅画就挂在这家饭店里。 我看到了这幅画,画中的主人公夫妇雍容华贵,他的孩子们都在他宅邸前面的草地上,有坐、有站,也有的在追逐游戏,画里一片欢愉的情景。 生日后不久,伯爵的领地内发生了一个悲剧。一位佃农去世,遗下的寡妇知道自己体弱多病,又有4个小孩,因此决定自杀。可怜的是,她在孩子们的食物里下了毒,看到他们去世以后才自杀。 悲剧发生以后,富翁常对着画发呆。
窃取伦勃朗
作者: 小贝   来源: 情感读本·文明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艺术品盗窃是一种愚蠢的犯罪。尤其是名作,偷到后不可能找到买家。伦勃朗的作品,卖比偷难得多。 伦勃朗1699年去世时是一个破产的人,除了一些旧衣服和绘画用具外,再也没有留下任何财产。由于穷人的坟墓没有墓碑,今天我们甚至不知道他被葬在哪里。同样不知所终的是他的一件杰作——《加里利海上的风暴》,于1990年在波士顿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失窃。很多专家估计,这幅画还在,也许在美国或欧洲的某个地方,也许有一天还能回到嘉纳博物馆。专家之所以在它消失20多年之后仍然这样乐观,是因为多年来有那么多伦勃朗的作品被盗那么多次,其中大部分都被追回了。 《波士顿先驱报》记者汤姆·马谢伯格与嘉纳博物馆的安全主管安东尼·阿莫尔合著了《窃取伦勃朗》(Stealing Rembrandts)一书。《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该书通过一位艺术家作品的被窃讲述近代艺术品盗窃的故事,这是一个聪明的策略。”伦勃朗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他的作品经常被盗,不是因为它们值钱,在拍卖市场上它们没有赶上凡·高、塞尚作品的价格。这位17世纪的荷兰绘画大师非常高产,有2000多件绘画、素描和蚀刻作品存世,他的一些油画作品曾拍出几千万美元的价格。
友情无须鉴定
作者: 妞妞   来源: 情感读本·文明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他是个收藏爱好者,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收藏,虽然不专业,可是很用心,到中年时,大大小小的物件已经收藏了上百件。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一个瓷碗,貌似年代久远的青花瓷,小巧精致,是他十几年前出差时在一个老城的古玩市场淘来的。 因为收藏,他也认识了爱好相同的朋友,并因情趣相投,他和一个年纪相仿的男人成为莫逆之交。 朋友也收藏了许多物件,有个瓷瓶,也是无意中淘来的。那瓷瓶,形若美貌女子般窈窕,瓷质细腻,清澈通透,深得朋友喜爱。 有次,两人无意中聊起心爱的物件,说得兴起,都忍不住想要去观赏对方的爱物。于是他带了心爱的瓷碗去了朋友家。在朋友家里,看到了朋友的漂亮瓷瓶。许是收藏人共同的眼光,对彼此心爱的物件,他和朋友也都爱不释手。 后来,朋友忽然半开玩笑地提议:干脆,咱俩把这两样瓷器交换一下吧?咱们遇见,它们遇见,都是缘分呢。 他先愣了一下,然后笑起来,因为他也忽然间生出了和朋友同样的想法。他和朋友的确情趣相投,甚至彼此最心爱的都是瓷器。虽然两样物件款式和瓷质不同,但看上去都那么精致美好,就像他们这十几年的友情。 于是就交换了,各自重新珍藏了对方的心爱之物。
< 1 2 3 ... 1824 1825 1826 18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