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伦敦街头的雕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情感读本·文明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伦敦街头的雕塑
“海宝爸爸”微笑前行
作者: 翼风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翼风 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下文简称上海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184天。经135天征集,总计26655件作品的吉祥物征集活动,中国台湾设计师巫永坚以汉字“人”作为核心设计
生命之花
作者: 张达明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张达明 1907年7月,在墨谣哥城南部小镇科瑶坎一个画家的家里,诞生了一个名叫弗里达·卡萝的漂亮女孩。也许上帝早已安排好了卡萝的命运,注定她短暂的一生将与痛苦为伴。 卡萝6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虽然父母抱着她跑遍了墨西哥最好的医院,她最终还是遗留下了永远的生理缺陷:右腿明显地比左腿细,而左脚又有些弯曲,且右腿还在继续萎缩。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卡萝没有自暴自弃,她恳求父亲帮她联系一所美术学校,决心成为墨西哥最棒的画家。 父亲虽然东奔西走,却苦于暂时没有招收女生的学校,只好让卡萝跟着自己在家学习。直到1922年卡萝15岁时,当地一所Preparatoria预备学校开始招收女生,得知消息的父亲立即花巨额费用,将卡萝送进这所墨西哥最好的预备学校就读,卡萝成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的35位女生之一。 正当她憧憬美好未来时,残忍的命运之神却不肯放过她。在她18岁时,又一次遭受到更大的打击。 1925年9月17日早晨,卡萝上学乘坐的那辆巴士与一辆电车猛烈相撞,她的脊椎被撞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左脚也被压碎。多年以后,她的男朋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不寒而栗:“剧烈的冲撞撕开了她的衣服。车上有人带着—包金粉……金粉撒满了她血淋淋的身体。”整整一个月,她浑身打满了石膏,躺在一个棺材一样的盒子里一动不动。 更残酷的是,事故使她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所有人都断定,卡萝从此将沉沦不振。 然而,坚强的卡萝不但战胜了死神,并很快正视了这一现实。她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绘这次事故:“在我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瞬间让我失去了童贞。” 此后一年时间,卡萝至少经历了32次大小手术,她穿着由皮革、石膏和钢丝做成的支撑脊椎的胸衣躺在床上。也正是在病愈过程中,她画了第一张自画像,由此开始了以绘画记录自己经历的生涯。 她说:“因为我经常孤独一人,所以我作自画像;因为我自己最了解我本人,所以我作自画像。”不管她的身体有多么痛苦,她严肃的表情和庄重的眼神,总是带着坚定的尊严。 她所有的自画像,都是一个血淋淋的人被切割、肢解、加上石膏和钢架、钢条。她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我经常以酒来淹没痛苦,岂料,痛苦已经在我体内学会游泳。”她有一幅名为《根》的油画,充分表现出一位想要生儿育女而却被剥夺权利的女性的悲哀,这是她情感最为真切的流露,凡看过此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1938年,当卡萝的第一个国际性画展在纽约举行时,美国画界猝不及防,发出一片惊呼;1939年,她在巴黎的画展吸引了毕加索、康定斯基、杜尚等许多艺术大师的目光,使她成了享有国际声誉的女画家。 1953年春天,卡萝决定在墨西哥举办唯一的一次画展。此时,她已病人膏肓,连说话都很困难,医生一再告诫她,如果硬要出席展会,后果将难以预料。她婉拒了医生的好意,在开展那天,她坐在一副担架上,由一辆救护车和几十辆摩托车一路护送,在无数“粉丝”簇拥下,最后她竟被扛着进了展厅,然后放在展厅中央接受大家的祝贺。她完全被众人的热情所感染,根本不像一个重病患者,神采奕奕地一首接一首地唱歌,一直狂欢到晚上,精力依然充沛,又整晚地喝酒庆祝。展会的热闹隆重,犹如一场嘉年华会。 此次展会,卡萝展出了她毕生全部的140幅作品。展会结束后,她便陷入昏迷。1954年7月13日,年仅47岁的卡萝,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最后的日记中她写道:“但愿离去是幸福,我愿永不归来。” 在命运面前,卡萝虽然只活了短短47年,也只仅仅留下了140幅作品,但那一幅幅用生命、用血泪换来的作品,使她成为20世纪最著名和最伟大的女性画家!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2002年,好莱坞根据卡萝的生平,拍摄了电影《挥洒烈爱》,由墨西哥女演员莎玛海耶克扮演的卡萝形象大获成功,莎玛海耶克也因此荣获2003年奥斯卡金像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并一举跨入了好莱坞的女星之列。 有一本卡萝的传记中写道:“尽管她的命运多舛,但在她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穿过脏兮兮的画家工作服,就是横躺在手术台上挨刀受割,也是盛装见人,穿着成套的美丽洁白连衣裙和颜色夺目的绣花蕾丝罩衫,十根手指头,戴满金银戒指。她的生命之花,将永远绽放在墨西哥的土地上,世界也因她而生动美丽!” 摘自《思维与智慧》
世界名画背后的凄美爱情
作者: 暂无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佚名 世界上最贵的名画是毕加索的油画《手拿烟斗的男孩》,2004年5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而在这幅天价名作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手拿烟斗的男孩”恋上邻家女 这幅画是毕加索190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4岁,刚刚在巴黎著名的蒙玛特高地——青年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安顿下来。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专家评价说,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都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是毕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经典的作品之一。 毕加索一生中有无数杰出的作品问世,其中《手拿烟斗的男孩》是他走过蓝色忧郁时期进入粉红时期的代表作。这个作品,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凡·高《加歇医生》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随着毕加索声名鹊起,这幅画在巴黎几经转手,最后被德国的犹太富商格奥尔格先生收藏。 格奥尔格家族以经营瓷器、钟表起家,19世纪初又涉及金融、股票和运输业,同时在莱茵河沿岸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小斯帝夫·格奥尔格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单传,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精心栽培,才华过人。格奥尔格先生有一位世交好友,名叫里查·霍夫曼,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瓷器贸易商。他们两家在柏林斯冈艾弗德大街的住所紧挨在一起,霍夫曼先生的爱女贝蒂比斯帝夫小一岁,两人从小青梅竹马。 那时,斯帝夫一直把美丽又有些怯弱的美丽女孩当做亲妹妹看待。从懂事以来,贝蒂一直以为她的兄长斯帝夫就是这幅《手拿烟斗的男孩》的模特,因为画中的少年与斯帝夫无论是相貌还是神态气质上都太像了。直到贝蒂长到12岁才从父亲的口中失望地得知,这画中少年与斯帝夫没有丝毫的关系。每当贝蒂有难言的请求时,她总会写一个留给哥哥的小纸条,把它贴在那幅《手拿烟斗的男孩》的背后。 贝蒂所画的第一幅素描就是手拿父亲的烟斗站在这幅画前的斯帝夫。18岁时,贝蒂把自己的素描稿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斯帝夫,斯帝夫第一次吻了他心仪的女孩。1935年初,战争的乌云已经笼罩着德国上空,格奥尔格先生开始把家族的大量艺术藏品和财产转移到瑞士,同时他力劝好友早日带家属到美国避难。但由于斯帝夫的母亲不愿离开故土而错过了逃离德国的机会。 大使夫人泪沾传奇名画 战后,霍夫曼与女儿马上奔赴德国,开始了寻找格奥尔格一家的艰难旅程。父女俩几乎走遍了德国境内所有犹太人安置点,最后,他们在德国政府的公文中正式获知,格奥尔格家族中除了少数几个逃到非洲的零散成员外,其他成员无一逃脱魔掌。为了抚平心灵上的创痛,贝蒂于1949年嫁给了长她6岁的约克·格鲁尼,一个来自波士顿的优秀青年。 1950年,贝蒂跟随新婚的丈夫,以美国驻英国大使夫人的身份来到了伦敦。再次回到欧洲,贝蒂感慨万千,她无法忘记自己曾经在伦敦火车站为了等待斯帝夫的到来,不吃不喝地站了几天几夜。而今,自己与初恋情人已是阴阳相隔。深知妻子心事的丈夫告诉她一个消息,最近苏富比拍卖行正在举行拍卖,有许多犹太人为了筹备战后重整旗鼓的资金,正把家族祖传的艺术藏品奉出拍卖。格奥尔格家族艺术藏品甚丰,贝蒂也许能在那里碰上格奥尔格家族的成员呢。 得知这个消息后,贝蒂马上到了拍卖会现场。可是她并没有得到任何斯帝夫的消息。正当贝蒂准备离开的时候,她忽然惊异地听到了一幅画的名字:“毕加索《手拿烟斗的男孩》,曾经的所属人不详,是盟军从德国缴获的战利品,一万美金起价,所筹款额将交给‘世界犹太人基金会’。” 贝蒂的头“轰”的一声涨得好大,透过朦陇的泪眼望去,那幅画虽然经历过战争的创伤,却依旧完好无缺。画中的男孩依旧那么忧郁,那么秀美;头上的花冠依旧鲜艳,背景花束依旧芬芳;儿时记忆依旧鲜明,可是,只有她还独自活着,而另一个少年在哪里?贝蒂想都不想就举起了牌子。竞拍的最后,价位被提到了2万8千美金,就当时的世界名画拍卖来说,这个价位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高价了。第三声询问过后,木棰落下,这幅画终于落到了贝蒂的手中。贝蒂捧着画回到家中。一路上,她的眼泪没有断过,她很清楚这幅画的遭遇正是斯帝夫一家遭遇的缩影,自己捧着的,正是那少年的心。从此,这幅画一直被珍藏在格鲁尼家族的私人书房,直到5年后,格鲁尼先生结束了任期回到波士顿老家时,这幅画才跟随着格鲁尼夫妇回到了美国。 十年之内,贝蒂的三个孩子相继问世。她成了一个快乐的母亲,同时她活跃于美国上流社会的社交界,用自己和丈夫家族的声望来影响更多的美国人关心犹太人的命运和他们战后的重建事业。贝蒂自己亲自担任了“流亡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的顾问。贝蒂的人生开始变得充实而快乐,战争的阴影正一点一点地从她的心里驱散。虽然在梦里她依旧会见到她儿时的恋人,但是,已经成为母亲的贝蒂更希望斯蒂夫在天国里能够幸福,快乐。 1965年10月里的一天,正在花园中修剪花草的贝蒂看见仆人带着一位陌生客人到了自己的面前。贝蒂一下子就被他忧郁的气质和深邃的棕色眼睛吸引了。客人穿了一套考究的黑色西服,稳健又优雅。贝蒂眯起了眼睛,极力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着对方似曾相识的影子。他用大海一样深情的眼睛看着贝蒂,然后缓缓地摘下了帽子,微微地向贝蒂鞠了一个躬。他轻声地对贝蒂说道:“你好吗?我的小贝蒂。” 听到他说的德语,贝蒂的脸失去了血色,手中的花剪掉到了地上。那声音虽然已经不是她熟悉的少年的嗓音,但是那种称呼她的方式,只属于一个人!只有斯蒂夫才会这样叫,这是只属于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 他还活着!贝蒂觉得28年前没能从柏林火车站驶出的命运火车,今天开出来了。 神秘遗嘱见证跨世纪传奇 他就是斯帝夫·格奥尔格,一个本该死在纳粹集中营里的少年。在波兰的纳粹集中营里,他目睹了父亲死在纳粹的毒气室里,母亲死在了纳粹的机关枪下。最后关头,他居然在死人堆里被美国士兵解救了出来。由于斯帝夫当时染上了肺病,生命垂危,马上被美军送往波兰一家地方医院治疗,一年后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死神,并返回德国。斯帝夫用了两年时间同德国政府交涉,试图挽救家族在战争中失去的巨大财产。同时,他开始自学经济和法律,以期早日完成父母亲的遗愿。 1955年,他在伦敦出差时无意中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了美国驻英国大使夫妇为爱因斯坦举行追悼会的照片,他敏锐地从照片上感到大使夫人就是他的小贝蒂。他马上来到美国大使馆,求见大使夫人,但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斯帝夫不死心,想通过伦敦的朋友关系联系上大使夫妇,不巧第二天,德国有急事发生,他只好匆匆返回了柏林。两个月后,为了寻找美国小妹,斯帝夫再次来到伦敦。等他见到美国大使夫妇时,他失望地得知上任大使夫妇已于一个月前结束了任期,回到美国了。他从新大使那里听说了贝蒂的情况,知道她已经成为了母亲,丈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绅士,斯帝夫心中既欢喜又怅然。他知道他们已经分别了近18年,虽然对于自己来说战争是永远无法愈合的创痛,但是对于贝蒂来说,也许她更想忘记那一段历史。 斯帝夫忍痛没有再去美国寻找贝蒂,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族事业的振兴上来。他把父亲转移到瑞士的财产收了回来,同时开始在金融和建筑业寻求发展。为了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从50年代末开始,他联合其他与自己有同等遭遇的人们同德国政府交涉,以获得政府的战争赔偿。但是,诉讼之路漫长而坎坷,也就是在他几乎绝望之时,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在美国有一对曾经做过英国大使的格鲁尼夫妇,正致力于帮助流亡美国的犹太人的重组事业。同时,那位朋友在闲聊中透露了格鲁尼夫人曾经收藏了一幅毕加索的名画《手拿烟斗的男孩》。 可以想象斯帝夫在听说这个消息时内心的震撼!他万万没有想到,凝聚着自己所有珍贵的初恋记忆的那幅画竟然被贝蒂珍藏着.这说明在贝蒂的心中一直珍藏着有关自己的记忆。他再也忍不住了,第二天,他就办理了去美国的签证。当他开始走近贝蒂的时候,他的心几乎都要跳出来。斯帝夫觉得从客厅至花园的路漫长而艰辛,他几乎走了28年的时光…… 当泪水把他们两人的衣襟打湿之后,贝蒂挽着斯帝夫的手臂来到了书房,给他看那幅画。他在那幅画前站了许久,眼泪一直没有干过。最后,他习惯性地走到那幅画前,试图翻看那幅画的背面,看看他的小姑娘是否给他留了什么纸条。最后他们都笑了。 他见到了格鲁尼先生,两个男人虽然第一次见面,却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他们只迟疑了一秒钟,然后就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格鲁尼先生对斯帝夫说的第一句话是:“那是一场可耻的战争,是人类的耻辱。”
杂技为媒 圆梦世博
作者: 李文杰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 30年后,一部名叫《CHA》的杂技舞台剧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综艺大厅上演。技艺高超的杂技,融合了音乐、舞蹈、武术、书法等诸多精粹元素,并以连贯的剧情呈现,展示了深含修身养性之道的中华茶文化
父亲给孩子的备忘录
作者: 暂无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备忘录里记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得回来的体验,可以为你的成长省却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1.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作者: 卞梦薇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卞梦薇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个出身平民的女子,1979年5月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位女首相,而且连续三次当选。她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立场强硬,做事果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 然而,撒切尔夫人绝非天生的政治天才,她的成功源于父亲培养起来的高度自信!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是一家杂货店老板,爱好广泛,热衷于参加政治选举。尽管家里经济条件很不错,但是父亲却一心要为女儿营造一种简朴节约、拼搏向上的成长环境,因而他们一家一直住在杂货店附近一处租来的小房子里,那里的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平常父亲也不给她零花钱,最令她开心的娱乐生活就是看电影或戏剧。 父亲习惯每个星期天带着女儿到芳金大街的教堂去听牧师滔滔不绝的布道,而在家里,他也有意无意地与女儿就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以造就她机智沉着、语言洗涤、充满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雄辩艺术。撒切尔夫人才5岁时,父亲就教育她凡事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是非,主张她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时要大胆地说出来。第一次踏入图书馆的大门,撒切尔夫人只被允许看三类书:人物传记、历史和政治书籍。这是父亲在培养女儿对政治的兴趣,从而引导她日后从政。 除此之外,为了锻炼她的独立能力,父亲还“强迫”她帮家里做家务活,甚至到杂货店里帮忙。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的话。当然,女儿也始终带着满满的自信,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撒切尔夫人入学后,从相对封闭的家庭进入五彩缤纷的校园,她惊讶地发现,她的同学有着比自己更为自由和丰富的生活,他们课余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而多彩。她的同学有许多游戏的时间,而她却只能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没有任何自由,大部分时间只能呆在家里看书、学习,这让她感到非常乏味。 羡慕之余,她的心里痒痒的,也想与同学们一样,可以在闲暇时远离书本,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鼓起勇气对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 父亲很不高兴,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 见她不说话,父亲缓和了语气,说:“孩子,不是爸爸硬要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你这个年龄,正处在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和那些贪玩的同学一样,沉迷于游乐,耽误了学业,那样将来走上社会一定会一事无成。爸爸相信你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父亲的一番教诲,如醍醐灌顶,让她一下子醒悟了。是啊,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我有许多要做的事,与其像别人一样去玩耍,还不如将别人玩耍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多学点知识,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之后,在成长的道路上,父亲经常这样敲打她:要有主见,有自己的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个人的个陛,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久而久之,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了她高度的自信,造就了她卓尔不群的不凡气质,使她常常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那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撒切尔夫人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演讲。由于她常常习惯在家里与父亲辩论,所以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而其他女孩子却怯生生地不敢开口。当她满怀喜悦地将自己在学校的表现说给父亲听时,父亲总是高兴地倾听着,末了慈爱地抚着她的头鼓励她。父亲的一次次鼓励,使她对自己的口才和表现越来越自信,她开始学习让自己做一个演讲者,因此,只要有机会,撒切尔夫人总会跑上台,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不在乎底下的人的嘘声、讽刺嘲笑声,从容不迫,直到演讲结束。 自信造就成功。11岁时,撒切尔夫人进入了凯斯蒂女子学校。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凯斯蒂辩论俱乐部的辩论会上,她以思想敏捷、观点独到、讲话准确、气势磅礴而使同学们甘拜下风,也使老师们刮目相看。 就这样,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凭借自己坚不可摧的自信心,撒切尔夫人走上了政坛,从一个普通的女孩,一跃成为一位连任三届的英国首相,执政十二年,成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独霸一方的政治家与“撒切尔主义”的创始人。 自信是成功之帆。心中有自信,成功才有动力。古人云:人不自信,谁人信之。建立自信,应该从相信自己,赏识自我做起。相信自己,就是对自己的认可和支持。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激起强烈的成功欲望,在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果敢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撒切尔夫人的成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当你满怀激情奔向成功时,请带着自信上路。 摘自《社交与口才》
你是否要预知今生的苦难
作者: 毕淑敏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你是否要预知今生的苦难”,这题目是不是有点吓人。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还正年轻呢,怎么要去预知人生的苦难呢? 其实这个题目我也是偶然中得到的,对我影响很深。 那是我在美国的一次访问,一天晚上,比尔请客。比尔是美国外交部的官员,负责接待并安排我们在纽约的活动。比尔衣着朴素,脸上永远是温和厚道的笑容。当我们从纽约火车站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种笑容。他帮我们推着沉重的行李在人群中穿行。当他护送我们到各地访问的时候,脸上也是这样的笑容。当我要离开纽约,担心一大堆资料无法带走的时候,又是比尔温暖的笑容帮我解决了难题,他答应为我将资料海运回中国。 比尔请我们在一个中餐馆进餐,他说这是纽约最好的中餐馆之一。比尔在中餐桌上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比尔的妻子是一个香港女性。这的确是我在美国吃的最好的中餐之—一。 席间,聊到一个有趣的话题:人是否需要预先知道今生的苦难? 同桌的一位朋友说,他认为如果有可能,他愿意预知一生的苦难。理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道了,有什么坏处呢?没有。并不会因为你的预知,就让你的灾难变得更多或者减少,那么,你多知道一点儿,就对自己的人生多了一份把握,该是好事。 闷头吃饭的比尔,突然大叫一声:No! 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在比尔的脸上看到的不是笑容,而是愤怒和凄楚。 当然,比尔的愤怒不是针对那位朋友,比尔放下筷子,对我们说: 很多年前,我和我的妻子在香港抽签请人算命。那人是一个和尚,他看了我妻子的签说,你会早死。看了我的签说,你会老死。 你们知道“早死”和“老死”的区别吗?自从听了那和尚的话,我的妻子就对我说,比尔,我会比你先死。因为我是早早死去,而你是老死,你要活很大的年纪。我说,你不要相信这话,那个人是胡说。我会和你白头偕老,如果有个人一定要先死去,那就是我,因为你比我年轻。但是前不久,我的妻子患了喉癌。那是因为她年幼的时候,家中很穷困,没有菜,就吃咸鱼。咸鱼很小,有很多刺,鱼刺刺伤了她的喉咙。久而久之,就生成了癌症。妻子走了,留下我,等着我的“老死。” 比尔说得非常伤感。朋友们缄默了许久,寄托对比尔妻子的深切悼念。我听出了比尔话里面的话。很多年来,关于“早死”和“老死”的谶语,就盘旋在他们的头顶。他们本能地畏惧这朵乌云,乌云尖厉的牙齿,咬伤了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每当幸福莅临的时刻,惴惴不安也如约袭来。因为他们太珍惜幸福,就越发迅疾地想到了那不祥的预言。如果他们不知道那命运的安排,如果当年没有那老和尚的多此一举,比尔和他妻子的美好时光,也许会更纯粹更光明。 我不知道我想的是否符合实际,我也不敢向比尔求证。我把此事讲给你们听,是想再次问自己也问大家:我们是否需要预知今生的苦难? 现在,我想站在比尔一边,说“No”。不单是从技术层面上讲,我们无法预知今生的苦难,无法预知今生的幸福。就是有人愿意告诉我,把我一生的苦难和幸福,用了不同的簿子,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列出,苦难用黑墨水,幸福用红墨水——书写量化;或者是轻声细语地娓娓道来,苦难用叹息,幸福用轻轻的笑声。想来,我也会在这种簿子面前闭上眼睛,在这种命运的告诫面前堵起自己的耳朵。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我仅有的东西,我不希望别人来说三道四。我注重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价值。我们可以预知的只是自己应对苦难和幸福的态度。此时此地,这是我们能掌握的唯一。知道了又怎样?不知道又怎样?生命正是因为种种的不知道和种种的可能性,才变得绚烂多姿和魅力无穷。 那天比尔离去的时候,带走我沉甸甸的资料。比尔一手拎着资料,一手提着他不离身的书包。他的书包在纽约的大街上显得奇特而突兀,那是一个简单的布包,上面用汉字写着:天府茗茶。 在纽约看到比尔的所有时刻,他都拎着这个布包,突然想问问比尔,这是不是她妻子很喜欢的一件东西? 对人生的苦难,我不想预知。但是人生一定是会有苦难的,我们无法预知。你越是有一个抱负,有一个理想,承担很多很多的责任,要去建立常人所未曾建立的功勋,我觉得,你就越要做好准备,遭遇到比常人更多的苦难,而且是很孤独的。但我觉得,如果我们从年轻时开始准备,建设那样一个“防护林带”,就可以决定我们如何对待苦难的态度。 当我们遇到苦难的时候,像遇到癌症这样的生死威胁的时候,其实这苦难的核心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就是我们人是有一个大限在等着我们,无论你多么年轻,无论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你怎样气壮山河,无论你有多少爱与被爱,那个大限就在那里等着我们。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命变得那样宝贵,才使我们要决定,用这有限的生命一步步走过去,当我们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会留下什么。 有一天晚上,夜里两点钟,突然电话铃响了,吓得我一激灵,一定有像死了人一样重要的问题,否则不应该在两点钟给人打电话。吓得我……(同学中有手机铃声骤然响起,演讲者和同学都大笑)我糊里糊涂把电话拿起来,一听是我儿子。他正在外出差,他告诉我说,妈,我特感谢你。我心里说,就是感谢也不能半夜两点钟急着打电话。我问,你感谢我什么呀?他说我感谢你有一天和我谈了人生。我想,他在几千里远的地方,他可能面对着满天星斗,想到了人生这个问题。其实人生,我觉得,还是你年轻的时候就要去想一想。尽管我们每天都很忙碌,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只要你花时间想一想,它可以给你节约出很多时间。只要把你人生的目的想明确了,一些重大的问题,非常重大的问题,五分钟内就可以决定。 对于人生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很开心很随意,不作思考;有的对宇宙、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很深奥的探讨,比如尼采。但是不见得有很好的结果,有的精神分裂了。我想知道,你是否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过这样的思考,然后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一个人生的意义,不是书本上教给我们的,不是父母给我们的,而是你自己思考得出来的。对我个人来说,我会用我的生命去做我所热爱的事情,而这件事不但对我是快乐的,而且对人类是有所帮助的。我想就是这样。它说起来比较大,比较空洞,但落实起来——比如说有人让我写电视剧,但不是我喜欢的,我就把它拒绝了。所以我认为,因为有了大的目标,一些小的事情,就会变得比较简单了。因为有了大的目标,当你遭遇到小的苦难时,你也能轻松地面对它。 面对它,你怎么做?我觉得苦难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动力。并非苦难越多,动力越强。苦难究竟会转化为什么东西,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它。在苦难面前,是把它化做动力,还是把它当做一种借口,甚至因此得出人性恶的结论,去报复这个社会——我在遭受苦难,为什么有人却是如此幸福。怎样看这样的问题,可能需要一个积累,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式。这里面需要你的人生不断积累,不断选择。今天的话题,无论同学们选择哪一种,我都希望你们有美好的前程。你们正年轻,本应该有美好前程。苦难不算什么,我们要勇敢去战胜它。我祝福你们!谢谢大家! (毕淑敏,当代著名作家,著有《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本文是作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