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文采比“韩、柳”,奸邪过“林甫”[宋朝士林将坛说]
作者: 陈峰   来源: 美文·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饮食   古代   解读     河豚鱼   烹饪  
描述: 陈峰 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已出版《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等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在《光明日报》副刊、《美文》等发表散文多篇。 宋朝史上,名相确实辈出,往早了说有赵普、吕蒙正、吕端、李沆、王旦和寇准,中间续着王曾、韩琦、范仲淹、富弼、文彦博、王安石和司马光,朝后看还有李纲、张浚、虞允文、范成大、魏了翁及文天祥等等,其事业功绩无论大小高下,都多少能名垂青史。但若只记得他们,还是不足以反映宋代三百多年间历史的复杂多样性,因为所谓的奸相庸相并不比前者少,似乎还要多些,其斑斑劣迹同样载之于史册。 宋真宗朝后期的丁谓,便是这样一位从勤于政务走向投机弄权,并影响当时朝政的重要人物。 江南才子 丁谓之能登上仕途的顶峰,又呼风唤雨于一时,还要说是生逢其时,换句俗话说就是摊上了好时光。 因为丁谓是生活在宋代,而不是往昔。 在中国早期的夏商周三代之时,政坛几乎是清一色的“世卿世禄”,各级贵族与他们的后裔坐享封地与世袭官爵,钟鸣鼎食,无所堪忧,至于庶民百姓则绝无出头的机会。 秦汉以降,王朝的政治传统依然是注重出身门第,彼时能够跻身庙堂而执政者,仍不出高门大姓,其子弟未离襁褓已拜官封爵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出身寒门平民者纵然再有才华,也只能附庸于权贵集团。像汉代的才子司马相如之流,整日里围着达官显贵歌功颂德,以博取安身立命之所;东晋时的陶渊明.也因出身低微熬到县令便已到头,无奈之下遂归隐田园,采菊望山而已。 从唐朝开始,选官制度在科举考试的冲击下才逐渐转变,普通书生初步尝到了学而优则仕的甜头。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平民子弟在门阀世族面前还是有些心虚气短,狭小的科举门径也不足以令士子们尽显风流。如白居易所反映:陈子昂、杜甫仅各授一拾遗,而困顿至死;李白、孟浩然不及一官命,穷悴终身;孟郊六十岁,才终试协律郎;张籍到五十岁,尚未离开太祝之位。所谓的拾遗、协律郎以及太祝,都属低下官位。由此可见,这许多震惊当代后世的大才子,科举成功后所获不过如此,而李白与孟浩然更是白衣一生,与仕宦无干。难怪乎白乐天先生发出“彼何人哉?彼何人哉”的不平呼声!其实,唐朝著名文人仕途的坎坷遭遇又何止以上诸位?还有典型者如韩愈科场中举之后,也不能如愿从政,只能沉沦于藩镇幕府多年之后,才曲线入朝。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世道的迅猛变迁常在令人难以察觉之间发生。 时光流转到宋代,显赫多年的士族门阀已悄然消失,科举遂成为选官入仕的主流。至此,凡学有所成又能通过科考的学子,几乎不问出身都可晋身政界,其佼佼者自是执掌国政。而那些官宦子弟若仅靠门第入仕,大都不过厕身下僚之位,就此几世下来也不免沦为百姓。所谓“富不过三代”,即大致始于斯。 有了如是环境背景,对包括丁谓在内的读书人而言,岂不是前所未有的好时光? 丁谓,字谓之,以后改字为公言,于宋太祖乾德四年(966)降生在苏州城郊。他显然是出身普通人家,无足夸耀,所以没有留下家世的记载。不过,丁谓虽与官宦之家无缘,却着实生在了好地方。 苏州一带,乃是天下富饶之区,当时即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丰厚的经济实力造就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当地人但凡家境允许,都鼓励子弟读书科举。 还得说,从唐朝中叶以来,南方在经济和文化上都逐渐超过了北方,至宋朝立国后,长江中下游已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域格局的差异特点,自然也影响到科举考试的结果,每每金榜题名之时,江南举子常居大半壁江山,可谓独领风骚于科场。 丁谓这位寻常人家的儿子,受家乡民风的熏染,也走上读书科考之路。他自幼虽长得体格瘦小,倒是天资特别聪慧,更加上欲望极强,故读书勤奋,一点就通,因此学业出众。 儿时的他,聪明是不用说,想必心眼多歪点子也多,或许还干过什么出格的事,曾令教书的先生吃苦不少。日后他衣锦还乡,专程去看过郁姓老师,并当面道歉,场面隆重,不料想郁老夫子不久便死去。很可能郁先生昔日教训过这位顽劣弟子,眼见如此炫耀态势,不安加上冲动一下子引发了病魔,遂撒手人寰。 另据沈括记载,丁谓入仕前曾游访过赋闲在家的官员胡则,受到很好的款待。他大概手头拮据,便想出献诗索取钱粮的点子。翌日,主人家原来考究的餐饮器具全被陶瓦器皿取代,他以为遭到厌弃,就怒而离去。胡则连忙追出,拿出许多银两相赠,并解释道:自家原本不富裕,唯有餐饮器具值钱,所以只有变卖换钱相送。他闻听此言,才释然接受。此事多少反映出丁谓既自负又心胸狭窄的特点。 但必须承认,丁谓年轻时已才华超群,写得一手的好诗文。当时有位叫龚颖的文官自负文学修养深厚,对他人少有赞许,碰到来访的丁谓,却大感惊讶,交谈终日,以为自唐朝韩愈、柳宗元以后,罕有如他这样可比肩者。 以后,文坛领袖王禹偁也对丁谓的文笔倍加赞赏,认为其诗颇得杜甫意境,并对人说:若将其文章杂于韩、柳文集中的话,竞莫辨真伪。因此,王禹偁将丁谓与另一位才子孙何比之为当世的“韩、柳”。 还有一位文坛俊杰柳开,读罢丁谓的诗文,同样给予很高评价,还预测他和孙何必登科举高第。 由此看来,丁谓是当之无愧的江南才子,若沿着文学道路走下去,大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大文豪。当然,他不会满足于此,仕途发达才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宋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方二十六岁的丁谓进士及第,成绩位列甲等,但状元的桂冠却由孙何摘得。据说,此次科考放榜出来,他排名进士第四,换作旁人,早喜不自禁了,他却耻于居孙何之下。有人反映给天子,太宗皇帝发话道:甲乙丙丁,他姓丁就合该位居第四,还有什么话可说?这大概属于宋人戏谑之言,不可全信。 中举之后,丁谓获得大理寺评事的官衔,出任饶州(今江西波阳县)通判。从此,他如弄潮儿般踏入宦海,开始了兴风作浪的一生。 官府能臣 聪明人丁谓入仕后,可谓一帆风顺。他在饶州任职不过一年多,就被调入中央的史馆,编修过本朝国史。随之又外任福建采访使,负责调查当地民俗与政情。至道元年(995)回朝后,他除汇报常规的履职情况外,特别就福建存在的茶盐利弊问题,向天子提出了改革建议。不用说,精于算计的他,很快便发现了症结所在,积压已久的难题经他一条析,自然可以化解。由此他在君臣眼里留下了精明干练的印象,于是被超等提拔为福建路转运使,也就是福建地区最主要的行政长官。此时,丁谓进入政界才三年多时间,就已跻身地方大员之列。 在太宗晚年至真宗即位初的近十年间,丁谓先后在地方与京师的几个位置上调换,皆以讲求实效而出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夔州路(今重庆地区)转运使期间,他不仅轻松解决了本地的许多民事问题,而且通过安抚的手段化解了纠缠多年的民族冲突,并借此推进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互通有无,既满足了少数部族的需要,又增加了官方的财赋收入和良马供应,可谓一举多得。 丁谓读书多学问多,文采上本已超过大多数文士,而作为一名官员又勤于政务,善于化解疑难问题,其务实的作风更为众多书生出身的文臣所不及。这就难怪他会受到执政大臣的关注,帝王对他也青眼有加,一句话:业绩突出的能臣谁不欣赏? 景德元年(1004)初,春风得意的丁谓奉诏回朝,暂时代理三司盐铁副使,主持部分财政要务。旋即升任知制诰,并兼管铨选部分官员的职事。这一年,他三十八岁,在官场业已历练了十二个年头,上至朝堂下至州县,衙门里的规矩门道都烂熟于胸,正所谓渐入佳境。 同年冬季,发生了辽军大举南侵与宋朝顽强抗击的大战。在真宗亲征澶州期间,丁谓奉命出守郓州(今山东东平县),并兼任山东一带安抚使。这一次,他不能说是投机,而是清醒地把握了形势,没有卷入朝中关于南逃与亲征的争议,在稳定京东局面上尽了一份力。如:辽军兵锋一度由河北插入郓州,大批恐慌的百姓为躲避战火逃亡,当人群蜂拥到济水一个渡口时,一些急于发财的船夫竟向难民索要重金,结果致使渡口人满为患,撤退受到阻挠。他闻听后,当即发出凡刁难渡河者以死罪论处的告示,并斩杀了几个带头的人,才使渡河行动顺利完成。 因此.当朝廷与辽朝签订“澶渊之盟”后,论功行赏,他迁官右谏议大夫,出任代理三司使的要职,成
校园网环境中多机房管理系统的实现研究
作者: 陈峰   高岭   来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机房管理   校园网环境   IC卡  
描述: 在分析讨论基于校园网环境中使用IC卡的开放式多机房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跨网段环境下多个开放式机房的统一管理问题及解决办法,主要包括IC卡读写过程、安全性管理、数据库设计与一致性,以及帐务的统一管理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