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地球另一端的美丽
作者: 郝俊   郑钦   来源: 大武汉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转   艺术展   艺术家   艺术大师   湖北   作品   美术馆  
描述: 南非青年艺术家阿洋达·马布鲁“残缺的美”画展暨作品研讨会,于2011年6月30日在钻石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阿洋达22幅油画作品及13幅粉画作品。 乡土与生活,是阿洋达的商标。正是基于这两点,让他的画充满了某种独特的魅力。在他的画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场景,例如洗衣服、派对和养鸡等。但它又来自遥远的地球另一端。显然,他对人物的刻画与情感的宣泄已经逾越了地域间的界限,从而打动着你的内心。第一次看到阿洋达作品的人,都会感到惊异。因为这位画风老道的年轻艺术家,居然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美术教育
全省16家博物馆“晒”家底
作者: 郝俊   郑钦   来源: 大武汉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随笔   杂文   阅读知识   杂谈  
描述: 18日,市民可免费前往观看。 为了此次的联展,各博物馆都可谓是拿出了自己的看家家底。除了各个博物馆中的精品以外,一些孤品乃至镇馆之宝都有在此次联展上展出。而这些文物,跨越的时间也非常之广,囊括
西班牙女雕塑家拿瓦伦雕塑展:看她的作品,就像是读一首诗
作者: 郝俊   郑钦   来源: 大武汉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纽约   故事   城市   雕塑  
描述: 看懂纳蒂维达·拿瓦伦的雕塑是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悟性的。这位来自西班牙的女雕塑家太喜欢依据自己心中的意象,来描述这个世界,传递自己心中的情愫。 拿瓦伦特别钟情于布料、木头这些有温度的东西。她以她独有的女性的视角来解读着这个世界。她通过折叠、缝制、切割、织补等方式将面料、线、针等日常材料运用于雕塑,以此来表达女性所特有的孤独、温柔与善良。拿瓦伦在作品《感受我居所的温暖》中,通过一张白色的柔软的大床,运用布料在上面堆积层次感,而床中央一束黄色的毛发好似代表着作者本人。恍惚间,你可以看到一个女人躺在自家的大床上,充分享受着家庭的温暖。这些布料的运用,充分表达了主题中所表达的观念。拿瓦伦的作品是雕塑,不如说她的作品更像是陈设。拿瓦伦擅长于利用陈列作品的建筑空间,并以占据空间、突出空间特点、呈现精确空间模式为其作品目的。例如此次来汉的参展作品《母亲与女儿》,22个黑色的巨型椅子围成一圈,同时又通过垂挂在椅子上的白布相互对话。椅子和布料都是家庭中的必备品,能够凸显主题中家庭的意味。白色的布料在黑色的椅子上时而搭在一起,时而分开,占据着彼此的空间又相互联系着,形成了一个既对立又关联的新空间。
靳尚谊油画创作的美学特征分析
作者: 郑海标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特征   研究分析   靳尚谊   油画创作  
描述: 靳尚谊先生是中国当代油画的代表人物,他所开创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对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油画界的楷模和旗帜。鉴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靳尚谊的油画创作历程,然后就其作品表现出的含蓄美、理性美、融合美和意境美等美学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能够加深人们对其人其作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郑亮布面油画
作者: 郑亮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面油画  
描述: 亮布面油画
清代宫廷油画和广州外销画比较研究初探
作者: 郑书丹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郎世宁   外销   艺术价值   传教士   广州口岸   比较研究   清代宫廷   肖像画   中国油画  
描述: 现存的中西文献记载,中国油画初始于明朝,欧洲传教士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传播宗教的同时,也把油画传入了中国。至清朝,油画形成了南北鼎峙的两大派别,即北方的宫廷油画与广州口岸的外销画。在同时期不同的环境下,他们的起源、代表画家、题材、艺术水平、流传、功用、影响等是迥异的。但是在早期的西学东渐史与中国油画发展史的研究中,发展了百年的广州外销画很少被提及,相关的实物和资料十分有限。甚至,错把广州外销画归为清代宫廷油画。这是笔者把清代宫廷油画和广州外销画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
一直线—人生
作者: 郑修林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碰撞   画卷   相交   平面   空间   情感   演绎   人生   异面直线   编织  
描述: 在立体的空间,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直线。 每条直线又编织着酸甜苦辣的人际网。 演绎着纷繁的世界! 多数是异面直线。 一条在北极,一条在南极! 缘份使你我在同一平面。 两条铁轨,火车同向,相向, 路过,见过可还是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两条不平行的直线,利益的牵合是他们的交点, 但相交的直线必定要分开, 并且越走越远! 平行,相交,径直地走着, 坚守着那份“直”, 平行的永远不能碰撞出五彩的火花, 相交也只是昙花一现, 织成的只是一张冰冷的铁网! 没有层层波浪的含情脉脉, 更没有纤柔飘逸的音符! 不理缘份地哭泣。
浅析江西万载傩面具中的雕塑语言
作者: 郑皓华   傅佩珊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现代雕塑语境   万载傩面具  
描述: 本文分析了江西万载傩面具的文化内涵、艺术形式、艺术特色,并从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解读万载傩面具中的雕塑语言,还将其中最具特色的语言进行整理和提炼,融入现代雕塑新的语言境界当中,为现代雕塑语境下万载傩面具的多样性发展创造条件。
飞龙在地 中国最早的龙窑
作者: 郑辉   来源: 大众考古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中原地区   文物考古   夏商时期   遗址   中国南方   印纹硬陶   窑群   原始瓷   瓷器  
描述: 世界上的"龙窑"及"龙窑技术"起源于中国,传播于东亚。几千年来,龙窑匍匐在江南的山坡上,修炼着它的功德。炽烈或者美艳,全凭着一窑火焰,为人类奉献了无数精美的瓷器,然后还把瓷器和它的技术带给西方。随着历史的变迁,那些曾经辉煌的龙窑衰落了,乃至被历史的尘土所埋没。今天,它又成为考古学家探索的"文化宝库"。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
作者: 郑建明   来源: 大众考古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支烧   越窑   宁绍平原   窑具   制瓷业   六朝时期   龙窑   考古发掘   曹娥江   浙江上虞  
描述: 上虞位于浙江东北部、宁绍平原腹地,曹娥江与浙东大运河穿城而过,南靠会稽山,北临杭州湾。这里的青山绿水不仅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也是汉代至六朝时期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地区。近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虞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上虞境内曹娥江两岸窑址(主要是汉代至六朝时期的窑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发掘,以还原出成熟青瓷起源、发展、兴盛与衰落的基本过程。2012年底工作正式启动,
< 1 2 3 ... 10 11 12 ... 199 200 20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