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核专家,中国养牛60年
-
作者:
路琰
苏睿
来源:
环球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革命
专家
养牛
夫妻
共和国
北京
圣诞节
-
描述:
在中国,他们是一对特殊的美国夫妻,陪着中国革命从延安走到北京,然后又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他们的名字是阳早和寒春。今年6月7日,88岁的寒春在北京因病去世;7年前的圣诞节,阳早病逝,夫妻俩20多岁时来到中国,现在都永远地留在这里了。 6月16日,端午节这天,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了阳早和寒春的儿女。次子阳建平操着流利的京腔对记者说:“有人给我打电话,见面后问我,刚才接电话的中国人哪去了?”旁边坐着的小妹阳及平和大哥阳和平跟着笑了。 在北京昌平小王庄的中国农机试验站,有一个寒春夫妇生前居住的农家小院。这个院子里一共5间平房,推门进去是十几平方米的客厅,屋子装修得很简陋,一张桌子周围摆放着几张藤椅,东面靠着墙壁的书柜里放着成套的《毛泽东传》、《周恩来传》、《朱德选集》、《西行漫记》等,最引入瞩目的是西侧悬挂着一幅毛泽东在长征路上的油画。这里一切如旧,只是柜子上多出了两个瓷质的骨灰罐,那是两位老人安身之处。 23岁见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45年7月14日下午,美国西南部的山区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几个年轻人悄悄穿过被军队封锁的公路,爬上一个,J、山包,屏息静气地坐了下来,他们兴奋地凝视着黑暗的南方,紧张地等待着。在离他们75公里的沙漠中心,将要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这几个人中,一个年轻女孩的身影分外显眼,她叫琼-辛顿,是世界原子弹之父费米的学生,也是美国曼哈顿计划中少数几位女科学家之一。多年后,这个女孩改名叫寒春。 这位才女诞生在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家族。曾祖父乔治·布尔是位数学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创立了布尔代数;她的奶奶伏尼契是著名革命小说《牛虻》的作者;爷爷是科学家兼收藏家,曾收藏过一份密码手稿,经过半个多世纪仍无人能破译,被称为“撼动人类知识体系基础的手稿”。家族优秀的基因在孙女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喜欢核物理的她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23岁时,她就站在了世界尖端科学的最高峰,见证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 3个星期后,寒春从报纸上读到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的消息。一天,在会议室里放映了原子弹在日本爆炸的宴况电影,当黑色的蘑菇云翻滚着上升时,坐在寒春身后的一位科学家轻声说:“这都是日本人民的骨头和肉。” 阳和平向记者描述着母亲当时的感受,“她觉得自己手上沾满了日本人民的血,”阳和平的声音走了调,他用力忍着,眼泪还是掉了下来,“多少年后她还这么说。”这种愧疚,长久没有消退。寒春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她和一些科学家联合起来,反对把原子能交给军方,这当然没有成功。随后,一群人跟随费米离开实验室另起炉灶。可是他们的研究始终无法摆脱军方的控制,直到寒春发现,连自己的奖学金都来自美国军方时,她决定和自己热爱的核物理彻底说再见。 可是,不研究物理,她还能干什么呢?寒春一片茫然。这时她想起,哥哥韩丁曾告诉她,东方是一个新奇的世界。韩丁曾在美国战争情报处任分析员,被派去重庆工作时,见到过毛泽东,中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韩丁的大学室友欧文已经在延安待了两年。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寒春决定去看一看。1948年,在宋美龄基金会的帮助下,她来到了中国,第二年,她在陕北一间窑洞里和改名为阳早的欧文结了婚。阳早在康奈尔大学学的是农牧专业,夫妇俩一起开始了新的事业——养奶牛。自此,他们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奶牛品质改良和奶牛机械化事业。 最怀念在陕北的7年 婚后不久,阳早夫妇赶着83头荷兰奶牛从延安来到陕北定远县三边牧场,在当地改良奶牛品种。1955年,他们又带着1000多头牛辗转到西安草滩农场。在陕北的7年一直被阳早和寒春视为最难忘的日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们对理想热烈的追求和对国家义无反顾的奉献,使他们获得了精神上最大的认同。那个时代的精神,被寒春夫妇奉行了一生,比如,重视思想工作、勤俭节约。 小女儿阳及平回忆,在陕北,人们没有权贵级别之分,父母极为欣赏这种平等的理念。由于平时夫妇俩都忙着在农场改良奶牛,孩子们基本上都由保姆代管。有一次,阳及平被保姆管得不耐烦,冲着阿姨嚷嚷:“你就是我家雇的保姆,凭什么管我,你管不着。”这话传到父亲的耳中,一向对女儿宽容的阳早气得责令阳及平立刻去跟保姆道歉,否则就别吃保姆做的饭。“爸妈平时不管我们,注意力全在工作上,可只要是我们思想出了问题,那他们就会马上重视起来。” 寒春和阳早希望自己能作为最普通的人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儿女们回忆,父母对于物质享受有着常人不能理解的排斥,因为他们是为了理想来中国的,要图享受就在美国待着了。 “文革”前,寒春夫妇被调到了北京,寒舂任对外文委图片特稿社译校,阳早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译校。虽然住上了专家楼,但夫妇俩心里却一直惦念着那些牛。他们打报告强烈要求返回农场。 1982年,阳早、寒春来到了位于北京昌平的中国农机院农机试验站,就此在这里扎了根。在农机试验站,夫妻俩住在5间平房里,虽然享受副部级待遇,他们在城里有宽敞的房子,但两个人基本不去住。寒春身体健康时,外出工作一般都带饭。一次去天津,她带了两个馒头、两个鸡蛋、两个苹果。午饭时,她还分一半给司机。70岁前,阳早都是骑车进城办事,供他专用的桑塔纳简直成了试验站的公车。 性格“古怪”的老太太 寒春在外人看来,是个性格强硬,倔强得有时不尽人情的老太太。 寒春生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和丈夫是因共同的革命理想才走到一起的。阳早去世后,寒春将他体内的心脏起搏器摘下,说:“可以留给买不起起搏器的人。”有人要把阳早按级别安葬,寒春却说:“人都死了,要骨灰干什么。”后来孩子们把骨灰寄存了一段时间,寒春对寄存骨灰花了40元钱还老大不高兴,“太浪费了,没必要花这个钱。”治丧期间,寒春面上丝阳早最后的两年里,基本上处于昏迷状态,后半年几乎成了植物人,寒春总是陪伴左右。寒春用的书桌,是用砖头垒起来的,整间屋子也已破旧不堪,可寒春一直不让重新装修,直到2007年,房子过于潮湿影响了寒春的健康,才由儿女们强制装修了一遍,“一方面,她根本不介意用什么桌子,住什么房子;另一方面,那个桌子,是父亲修的,她舍不得换。”阳建平明白母亲的心思。 阳建平说,“母亲去世时也没有交待骨灰安葬在哪里,只是告诉我们不要把骨灰拿回来。”但兄妹三人还是决定把骨灰取回。 在客厅的柜子上,一个相框里镶嵌着寒春和阳早生前的一张彩色合影,两位老人冲着镜头乐呵呵地笑,现在他们的骨灰罐就摆在相框后面,一左一右。兄妹3人坐在父母前面,记者帮他们留影。过几天,他们会带着父母去陕北,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撒下他们的骨灰。那是两位老人最热爱的地方,也是他们灵魂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