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薛晓】搜索到相关结果 16 条
-
重构当代艺术之价值
-
作者:
薛晓雁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海
博览会
艺术价值
艺术学
艺术家
当代艺术
价值重构
总监
美术馆
思源
-
描述:
文薛晓雁 近30,000名观众在5天内涌入上海展览中心,只为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ShContemporary。 来自国际和亚洲的藏家、艺术专业人士以及世界知名艺术学者与83家画廊汇聚一堂。 ShContemporary于每年9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从2007年的第一届展览开始,即建立了ShContemporary在亚洲当代艺术展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与活力的领先地位。 2010年的ShContemporary分为两个主要单元 由ShContemporary精心挑选并邀请的顶级亚洲和西方画廊联合呈现“顶级画廊”展览以及“价值重构——当代艺术价值的创造与确定”的论坛。 有别于其他艺术博览会,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一直以主题展,即接近于美术馆的展览呈现,推出青年艺术家以及一些在各自领域里颇有成就却不为广知的艺术家。展会艺术总监兼策展人秦思源称其主题展本身“就是一个实验性的项目,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博览会敢于这么做。” 秦思源从去年起担任ShContemporary艺术总监,虽为中英混血儿,他的中文却说得很棒,由于曾在北京待过不少时间,言谈中不时掉出几个北京土话。他的外婆凌叔华和姥爷陈西滢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名人,也许是遗传缘故,他从小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以及中国近现代史都有一定了解。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的当代艺术时,秦思源侃侃而谈 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在全亚洲是最有意思的,以前发展得比较强壮:85新潮,北方群体,90年代的政治波普,也出现了一批诸如尹秀珍、杨复东等的当代艺术家。但是秦思源对现在的状况很是担忧,他觉得进入21世纪,中国的当代艺术变得说不清道不明了。 于是,秦思源和他的团队除了征集符合主题的作品外,还发现和挖掘了如北京泰康空间代理的五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用他的话说 那些艺术家的作品是“经过时间和痛苦折腾出来的。” 艺术是难以衡量的,所以市场需要通过微妙又复杂的方式将艺术品以具体的数字形式表现出来。不论是评论家、美术馆、画廊、收藏家还是拍卖行,身在艺术界的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参与了这个过程。只有依靠大量知识和经验的整合,才能够创建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但是市场的起伏不定让人对这个平衡产生疑虑。如今当代艺术市场规模前所未有的壮大,近期市场上的危机让那些新兴艺术市场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推动艺术革新的理念一直在挑战一个问题:艺术价值究竟是什么。那些以传统方式来定义价值的艺术体系在不断改变,到现在几乎已无法定义。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近20年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艺术传统背景下的文化进入了当代语境,使得对价值的讨论又遇到了全新的以及更为复杂的难题,而这类讨论很少在亚洲以展览的形式进行表述。 为此,由合艺典藏及英国ArtTactic与ShContemporary上海当代合作举办了“当代艺术价值的创造与确定”论坛。论坛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邀请国内外来自重要美术馆、艺术媒体、艺术基金会、拍卖行和画廊的资深专家和学者,从艺术生态链的多角度就艺术品价值创造过程进行讨论;第二部分由国内外藏家就自己的实践讨论不同的收藏模式下如何和确认艺术品价值。 其它活动包括乔治·莫兰迪的回顾展及研讨会。莫兰迪是意大利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他以微妙的“冥想”式静物画著称,成为20世纪最受赞誉的画家之一。秦思源评价道, “没有任何西方艺术大师如此接近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和奥妙。莫兰迪用最清静的艺术语言创造出最有力量的作品。”展览包括精选的莫兰迪静物油画和由保罗 法拉利(Pao|o Ferrari)拍摄的莫兰迪工作室的照片;研讨会则探讨了莫兰迪对中国当代及现代艺术的深远影响。
-
“在静谧中永恒地流动”——访旅法画家司徒立
-
作者:
薛晓雁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人物访谈
旅法画家
美术教育
形式结构理论
司徒立
“具象表现绘画”
造型艺术
油画
-
描述:
2003年最后的一月,上海美术馆举办了旅法画家司徒立“澄明之静”画展,展出了画家近四十幅油画和素描。在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普卢旺斯古堡”、“林中空地、山谷晨曦”前;在空恒寂寥、物自生听的“静穆-家居物事系列”前;在幽中独秀,王者之香的“兰花系列”之前,笔者有幸采访了这位兼具哲学家身份的艺术家。
-
浅碧深红色 花中第一流
-
作者:
薛晓雁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工作
花鸟画
资料
任务开始
创作
深红色
花图
名花
接受
创新
-
描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唐·杜甫《暮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古人诗句中的百花多姿多彩,风姿绰约,但我们只能从字面中去意会,如今,一位极具绘画才能的现代花鸟画家——万芾,为我们描绘了100幅绚丽灵动、姿态各异的“百花图”。 观牡丹,若见“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国色天香;品荷花,如对凌波仙子“出淤泥而不染”;赏桂花,似闻月中落桂,“天香云外飘”;读腊梅,更觉“昨夜一枝开”、“暗香浮动月黄昏” ……而那引人“东篱把酒黄昏后”的则非菊花莫属了。 万芾的“百花图”既有着扎实的宋人工笔花卉写实基础,又不同于宋人或孤芳自赏的文人画,或花开富贵的宫廷画。万芾的花卉画既写实又写意:写实处,朵朵花瓣、纤纤花蕊描绘得丝丝入扣,秋毫毕现;写意时,整幅画只取一枝一蔓,一花一蕾。更让人惊叹和敬佩的是她摒弃了工整呆板的传统结构方式,采用了灵动随意的现代构图形式;在颜色选用上,她突破了古人比较单一的模式,而大胆借用西洋装饰画绚丽丰富的色彩,如梦如幻的底色衬托出或艳丽或清雅的花卉,让人看后直呼“怎一个美字了得!” 谈起这些为“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创作的100幅世界名花——《盛典2011》电话券和邮票大全套,万芾感悟良多。
-
“此画传真又传神”
-
作者:
薛晓雁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版社
毛笔
传真
中国画家
肖像
工作人员
速写
作品
中国美术
研究生班
-
描述:
文 薛晓雁 1 995年初夏,北京阜城门桥南中国银行大厦。 贝聿铭大师正忙着与有关部门研究讨论西单中行大厦的设计方案,在场的除了相关工作人员,一隅还坐着一位“特殊人物”——只见
-
栩栩如生——记南京路上“中法雕塑家精品展”
-
作者:
薛晓雁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雕塑家
时代精神
精品
南京路步行街
城市雕塑
人民政府
文化思想
-
描述:
由上海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与黄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上海第七届南京路雕塑邀请展暨中法雕塑家精品展于2007年9月20日在南京路步行街五卅广场隆重揭幕,展览为期2个月。本届雕塑展邀请了中国老一辈雕塑家,寓言雕塑的开创者刘政德教授及法国的著名雕塑家皮埃尔玛丽·勒热纳先生携其独
-
艺术文献展:媒体传播分析与启示—以“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大师(名家)文献展”为例
-
作者:
薛晓雁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靳尚谊
中央美术学院
油画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故事
军旅生涯
-
描述:
作为一种带有经典性、学术性的展览形式,文献展的概念发源于德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诞生于1955年,由艺术家、教育家阿诺德·波德创办的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如今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已成为反映国际当代艺术发展轨迹的重要平台和坐标,成为西方文化界关注的焦点。拉丁词“documenta”具有“记录”“记载”之义,相关含义还有“总结”“证明”“展示”“展现”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