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著】搜索到相关结果 363 条
-
老北京风情 2018台历
-
作者:
马唯驰著
来源:
北京:学苑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中国
中国画
现代
-
描述:
本书由承德美协主席马唯驰的“老北京风情画”系列中精选12张精品画编汇而成,以工笔重彩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旧时京城各种吃喝玩乐的有趣场景与纯朴的民风民俗,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本书力求以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现方式来反映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
-
明清美文 板桥杂记 续板桥杂记
-
作者:
余怀 珠泉居士著
来源: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百合科
技法(美术)
工笔画:花卉画
玉兰
荷花
-
描述:
的人物与场景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板桥杂记》著成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全书三卷,记述明朝末年南京秦淮妓院及诸名妓轶事,但非简单的香艳冶游之作,其中寄托了作者沉痛的亡国之恨,即“一代之兴衰、千秋
-
大家气象 李连儒作品
-
作者:
李连儒著
来源: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成吉思汗(1162
1227)
传记
-
描述:
《李连儒作品/大家气象》作者为云南西双版纳美术家协会主席,擅长人物画,工笔写意皆能,以表现傣族少数民族风情为主。其工笔画细致工整,富有浓郁装饰风味,写意画笔墨粗放、潇洒,既具有传统文人画遗韵,又具现代审美趣味。《李连儒作品/大家气象》入选了画家的工笔画、写意画50幅,附有作者简介、专家论评及有关照片,展示了画家独具魅力的中国画作品,可供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研习。
-
设色四季花开 原大版
-
作者:
李俊才著
来源:
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花卉画
白描
国画技法
-
描述:
《设色四季花开:实用原大白描》精选12幅工笔小品佳作,花、鸟结合,立意富贵、吉祥,是定位于实用层面的基础类绘画临摹书籍。书中所有花卉、禽鸟皆为生活中常见、绘画中的常用题材,花卉如牡丹、荷花、梅花、菊花等,禽鸟如喜鹊、仙鹤、鸳鸯、鹌鹑、麻雀等。《设色四季花开:实用原大白描》当中白描与工笔的步骤讲述相结合,更利于读者多次反复的临习,故而此书能提供给读者更直观、更便利的阅读与临习。
-
天美画典 任伯年册页选 花鸟 1
-
作者:
任伯年著
来源: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中国
中国画
现代
-
描述:
《任伯年册页选(花鸟1)》是精选自任伯年先生花鸟册页和册页高清作品,该书包括:花鸟册页三十余幅,分为一二两册,本书为靠前册。任伯年先生的花鸟画更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纯
-
天美画典 任伯年册页选 花鸟 2
-
作者:
任伯年著
来源: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中国
中国画
现代
-
描述:
《任伯年册页选(花鸟2)》是精选自任伯年先生花鸟册页和册页高清作品,该书包括:花鸟册页三十余幅,分为一二两册,本书为第二册。任伯年先生的花鸟画更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纯以焦墨钩骨,赋色肥厚,近老莲派。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系列书籍的出版,总结归纳了任伯年先生的经典册页作品,适合学习绘画的学生学习临摹,画家、绘画爱好者作为资料收藏。
-
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版 彩图全解版
-
作者:
司马光著
来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中国
中国画
现代
-
描述:
本书精选了其中zui具代表性的、zui精彩的篇章,让人们能够以精达全、深入浅出地体悟整部《资治通鉴》的精神。由于在精选的同时,本书完好地保留了《资治通鉴》的通史体例,这样就确保了整部作品灵魂的完整性。阅读古代经典,语言文字是一大难关,古人的行文方式和今人有很大区别,再加上《资治通鉴》的语言虽然简繁得宜,飞扬生动,却并不通俗浅显,很多人对其望而却步。因此,本书在原文后面搭配了注释、译文,帮助读者理解,并对全书进行了精编精校,保证了原文、注释、译文的严谨性、准确性。除此之外,还随文配图600余张,用色彩鲜艳的工笔彩绘插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相应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无论是人物的服装,还是建筑的样式、器物的形貌,都经过悉心考据,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人们读文观图,便如身临其境。
-
唐玉玲画集
-
作者:
唐玉玲著
来源: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花鸟画
国画技法
-
描述:
一件好的绘画作品,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的技巧,二是要有相当的品格和趣味。我之所以在这里用了“相当”二字,是因为对技巧和品格、趣味的要求都是没有限量的。人们都追求尽善尽美,但真正的尽善尽美难以达到。对艺术家来说,重要的是真诚的追求,是顽强、执着的探索精神。因为在真诚的追求和执着的探索中,艺术家体现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美,一种感人至深的美。当我阅读女画家唐玉玲的中国画作品时,在心中不由得出现了上面的想法,这是玉玲的画作给我的启发。她的作品不仅有相当的艺术技巧,有相当的品格和趣味,而且还有一种真诚、质朴的人格魅力。一件好的绘画作品,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的技巧,二是要有相当的品格和趣味。我之所以在这里用了“相当”二字,是因为对技巧和品格、趣味的要求都是没有限量的。人们都追求尽善尽美,但真正的尽善尽美难以达到。对艺术家来说,重要的是真诚的追求,是顽强、执着的探索精神。因为在真诚的追求和执着的探索中,艺术家体现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美,一种感人至深的美。当我阅读女画家唐玉玲的中国画作品时,在心中不由得出现了上面的想法,这是玉玲的画作给我的启发。她的作品不仅有相当的艺术技巧,有相当的品格和趣味,而且还有一种真诚、质朴的人格魅力。玉玲曾在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师范系学习,毕业后曾两次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她先攻工笔,后来又经营写意,是能工能写的多面手。中国画中的工笔与写意,表面上看是不同的品类,有不同的审美要求,一个强调工整、形似,一个则注重放笔写意传情,但实际上两者都属于民族传统写意艺术大体系。也就是说,工笔的工整、形似并不等于对现实的简单模仿和如实的描绘,而同样需要取舍提炼,要求传达作者的主观感情。玉玲谙熟此理。她的工笔画起点高,不拘泥于工整,而重于写情、写主观的感受。她笔下的《小天使》是她内心母爱的流露。在工笔作品中,她时而运用夸张的手法,如《月光曲》,时而把造型语言“风格化”,如《春》《金秋》等,用来表达她对少数民族劳动妇女的赞美。写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劳动生活,写她们的勤劳、质朴,写她们的天真可爱,几乎是她所有作品的主题。我很欣赏她的写意作品,如《一路山坡一路歌》《大山的女儿》《牧归图》《苗山春》《香飘七月》《秋趣》《情满秋山》《暖风》《暮秋》等。因为她有工笔的基础,她的写意画含有某种严谨性,而在严谨中追求表现的自由,追求‘放“,形成一种张力,赋予作品一种迷人的魅力。从形式语言的角度欣赏它们,感到虚实变化巧妙、笔墨丰富多彩、节奏变化有致;从画意上体会,觉得它们真实生动、情意绵绵;而内容与形式两者的和谐结合,予人以如诗,如音乐般的享受。给我很深印象的是,在这些作品中,在这些画面的人物形象中,我看到了作者玉玲的影子。她是一位富有感情的艺术家,她带着激情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在体验人物感情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她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画面人物形象之中,融入了她的笔墨和色彩之中。她既是在描写那些她喜爱的人物,更是借助这些人物和这些情景来抒发她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爱。因此她的作品有强烈的抒情性。我还要指出,玉玲以女性画家特有的精细眼光关注和描写生活场景中的一些细节,如妇女、儿童一些别致的头戴、衣饰,以及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动作表情;也以她特有的细腻感情,来运用笔墨语言和处理形式结构,这不仅使画面增添了情趣,而且使作品的个性风格更为鲜明。玉玲还尝试用泼墨、泼彩法来创作带有抽象性的大写意作品,如《时尚宜人》《夕照》《漓江印象》等,多种形式的探索使她艺术路子更宽、更广。假如说她早期作品偏重于唯美抒情的话,近几年的创作更关注对人物性格、心情和人生经历的描写,人物形象更鲜活、更有深度。在技法上,画面背景环境的描写或虚或实,或详或略,根据人物形象的需要自由配置;笔墨语言更大胆放开,勾、勒、点、擦、皴、染更加运用自如;画面黑白与色彩和谐交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玉玲有修养,有才气和灵气,这是很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她谦逊好学,勤奋实践,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的命运,正是这些好的品质,使她在艺术创造上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玉玲的艺术还在稳步前进中,未来前景不可限量!显示全部信息
-
工笔画的工具材料
-
作者:
于理著
来源: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技法(美术)
花鸟画
工笔重彩
-
描述:
《工笔画的工具材料》根据中国工笔画临摹过程中遇到的关于材料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画工具材料进行基础分析,以笔、墨、纸、砚为基本脉络,整理了一系列简单明了、实用性强的工具材料的运用方式和方法,同时也通过与日本画材的对比解读,让学生和工笔画初学者在了解传统工笔画材的基础上,更清晰现代工笔画工具材料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使用它们。
-
西学经典书系 文化树 世界文化简史
-
作者:
美 拉尔夫·林顿著
何道宽译
来源: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化史
世界史
-
描述:
《西学经典书系: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从世界文明多源头的平行发展和横向交流这两根轴线上,对人类文化演进、文明兴起、各文化区相互影响、各文明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立体、多层次、多侧面的描绘、分析和阐释,展示了人类文明和地区文明绚丽无比的图景;既有浓墨重彩、工笔描绘,又有速写勾勒、大笔写意,所以它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地漫游于上下数万年、纵横数万里的文化史画廊之中。作品的可靠性、可读性,是毋庸置疑的。拉尔夫·林顿博士在书中提出了文化突变的思想,他把人类文化发展的爆发期比作生物的遗传变异。
<
1
2
3
...
16
17
18
...
35
36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