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世容 东方神韵
-
作者:
范彬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东方
宗教
-
描述:
佛教在西汉晚期传入中国内地,经东汉三国时初步发展,至十六国南北朝渐隆,隋唐时达鼎盛。佛教雕塑艺术则在东汉中晚期产生,早期为一些石刻图像、陶瓷装饰、铜器纹饰等,至十六国南北朝时开凿大型石窟,精美宏大的造像才出现,出现所谓的新疆风格、凉州、云冈风格、龙门风格等。1996年10月,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400余尊佛教造像,精美无比,轰动海内外。一时佛教造像“青州风格”崛起,学术界称之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青州风格,确指北朝晚期青州地区佛教雕像的艺术风格,是佛教造像龙门风格向东发展的延续和变革,也是南朝文化与青州地区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果。东方色彩浓郁,民族化风格显著。
-
论高温颜色釉与粉彩工笔仕女画的结合
-
作者:
范丽霞
来源:
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彩仕女
结合
颜色釉
-
描述:
粉彩工笔仕女画的出现促进了陶瓷工艺和绘画的完美结合与发展;高温颜色釉与粉彩工笔仕女画的结合,既促进了颜色釉综合装饰的发展,也丰富了粉彩工笔仕女画的表现形式。
-
论陶瓷装饰的特性、风格及艺术技巧
-
作者:
范丽霞
来源:
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装饰
艺术技巧
-
描述:
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装饰艺术。陶瓷艺术创作者需紧紧围绕其特性、风格、艺术技巧等美学核心问题,准确把握造型与装饰两大工艺美要素,使陶瓷艺术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更高的美学价值。
-
雕塑与设计——第二十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阐释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构成主义
形式美
体量
当代文化语境
物质材料
知识系统
精神信仰
极简主义
学科设置
问题解决
-
描述:
本期主题:雕塑与设计,以原创为本 雕塑与设计,都以原创为本,用以启迪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注重精神审美,一个注重物质需要;一个拥有少数几个的原创数量,一个则是无限地可以复制。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为少数特定人群而设计,这与雕塑艺术的存在形态与概念属性越来越近。而随着科技与工具的极度发展,雕塑与设计的边界也将开始模糊。
-
雕塑与设计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意服装设计
立体裁剪
雕塑语境
-
描述:
本期主题:雕塑与设计,以原创为本 雕塑与设计,都以原创为本,用以启迪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注重精神审美,一个注重物质需要;一个拥有少数几个的原创数量,一个则是无限地可以复制。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为少数特定人群而设计,这与雕塑艺术的存在形态与概念属性越来越近。而随着科技与工具的极度发展,雕塑与设计的边界也将开始模糊。
-
对于全国美展雕塑金奖连续空缺的反思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美术
文化艺术领域
中国文化
感悟力
达一
纵向对比
美术事业
艺术面貌
中国美术
令人
-
描述:
最近一届的全国美展评选中,雕塑类金奖仍然空缺。联系到自第七届全国美展以来,多年没有评出雕塑金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令人反思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雕塑艺术也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长达一百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既有中国文化传承又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面貌。尤其是近30多年来,雕塑艺术在材质材料、艺术观念、制作技法、创意思想等方面更是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此基础上,
-
浅析陶瓷佛教绘画艺术
-
作者:
范理承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脱苦
莲花藏世界
弘扬佛法
情感寄托
精神空虚
八十种好
雕塑艺术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绘画
三十二相
-
描述: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佛教崇拜者,他们以其解脱苦与难期盼来世的幸福,给精神空虚者带去福音。而陶瓷佛教绘画将佛的信仰转入到艺术现实中,借助绘画和雕塑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使佛教文化以陶瓷艺术的形式,传达出无限神韵的佛教文化,使其作品更具价值,获得人们的喜爱和珍藏。一、佛教绘画的历史陶瓷类佛像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吴晋时期墓葬中出土
-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前言
-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具象
文化理想
油画家
油画艺术
文化追求
北京美术学校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
中国油画
-
描述:
油画西传而来,成为现代中国一道新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的风景线。中国油画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十分鲜明地彰显了几代油画艺术家的文化理想,在引进、普及与传播的同时,注入了中国油画家的文化追求,使油画不仅成为丰富中国美术构成的新的类型,更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彰显文化精神的载体。从"油画"到"中国油画",既在时间上穿越了世纪的长河,更在精神内涵上体现出中国文化借鉴、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
明方向 树楷模 立标准 育人才:在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100周年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
-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联
董希文
军事博物馆
展览开幕式
中央美术学院
百年诞辰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风
中国美术馆
敦煌研究院
-
描述: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隆重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100周年,举办"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和学术研讨会。这次活动,得到了文化部、教育部和中国文联的关心重视,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敦煌研究院的通力协作,得到了董希文先生
-
谈写意油画
-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说大
真山真水
绘画理论
写意画
油画界
艺术形式
中国绘画
流派风格
中国油画
-
描述:
中国油画经过了100多年的传入、引进与普及,到了21世纪,当然应该更宽阔地走中国自己的路。我曾经说过,中国油画不仅要吸引人,更要吸引中国。也就是说要在研究吸收西方古往今来的各种油画流派风格包括创新等基础上,更多地寻找对中国山水、中国大地的表达。也包括在大地上,在自己的家园里,在自己脚下这块坚实的土壤上升华自己的感受。这里面说大的可以包括大的文化影响或者说文化关切,说小的是自己面对真山真水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