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范】搜索到相关结果 1068 条
-
隧道窑液压推头爬行及消除措施
-
作者:
李丽山
范永海
孟常俊
来源:
佛山陶瓷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消除措施
液压推头
爬行
-
描述:
液压缸的爬行是液压系统中比较常见的故障,隧道窑液压推头的爬行直接影响窑车运行的稳定性.文章分析了隧道窑液压推头爬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消除爬行的相应措施.
-
隧道窑转运车运动平稳性分析及改进措施
-
作者:
叶双
范永海
来源:
佛山陶瓷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平稳性
转运车
变频控制
-
描述:
针对隧道窑转动车转动平稳性要求,本文从改进液压系统和采用变频控制实现无级变速两个方面,探讨隧道转运车平稳运动设计问题.
-
木雕女工
-
作者:
范良
来源:
福建税务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美好生活
人生道路
责任编辑
木作
女工
鸟兽
雕塑
去腐
刻刀
-
描述:
木雕女工文/范良象教训不听话的孩子锤醒一个沉睡的生灵用琢木鸟的习惯刻去腐朽的外壳和粗糙的表层用砂布般的手掌房平了人生道路的坎坷复活的不仅是刻刀下的鸟兽飞禽和花草林木作刻就的是一座艺术宫殿雕塑的是多彩多姿的美好生活责任编辑:陈慧明木雕女工@范良...
-
跨世纪城市雕塑建设的思考——兼谈福州城市雕塑的现状和对策
-
作者:
范晋阳
来源:
福建艺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语言
山水城市
文化艺术教育
宜人化
题材
福州城
城市环境建设
跨世纪城市
城市雕塑
现状和对策
-
描述:
随着21世纪的即将到来,城市环境的优化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追求“生态化”、“宜人化”的环境空间是城市环境建设的潮流,建设“山水城市”、“家园城市”是人们对物质、精神和环境的共同目标。城市雕塑(以下简称城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记载人类文化进程的里程碑,是展现一个城市文化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城雕的存在,既为形成本民族的思想、道德、风尚等社会形态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又为科技发展和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俟动效应。如何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对城市雕塑的建设作出前瞻性的
-
展览:与艺术来一场“跨界”的邂逅
-
作者:
范宁
刘唯
来源:
大武汉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转
艺术展
艺术家
艺术大师
湖北
作品
美术馆
-
描述:
体验”也是第一次亮相江城,该展览由楚天都市报和《艺术+》杂志社联合主办,长城建设o九台别墅协办。 王威、王衍茹、王尊、朱君、刘晓峰、李松林、李继开、李舵、李寒笑、张扬、杨沛、陈波、杜春晖、范安翔、林欣
-
米勒乡村油画的创作特征分析
-
作者:
范明亮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米勒
乡村油画
艺术分析
-
描述:
米勒被誉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出色的乡村油画大师,他出生在乡村,并用画笔表现着乡村,其五十多部乡村油画都和农村、农民相关,不但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从创作审美观、创作题材和创作技法三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了分析梳理,以期给当代绘画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
质觉视角下不同类型材料雕塑艺术探析
-
作者:
张泽佳
范铁明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质觉
探析
艺术
材料
视角
雕塑
类型
-
描述:
雕塑艺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像当代绘画作品一样具有视觉效果,更增添了其触觉的功能,给人以异常强烈的真实感觉,也有人称其是建筑的附属体。为了帮助观者能够更充分、更适宜地理解雕塑品中所传达出的创作精神与内涵,感悟出雕塑材质本身所呈现出的视觉美感。笔者试图通过对雕塑材料所产生的质觉溯源,通过对不同类型材料的雕塑艺术分析等,使质觉下雕塑材料的这种形式语言更便于人们接受与理解。
-
谈陶瓷艺术中的粉彩装饰技法
-
作者:
范妮娜
熊逸婷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装饰技法
陶瓷艺术
粉彩
-
描述:
粉彩作为釉上彩的一种装饰形式,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人们劳动创作的结晶,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粉彩作为一种陶瓷装饰技法,体现了创作者精湛的技艺,更传达了独特的审美内涵。由于它的操作工艺复杂,材料性能难以掌握和控制,目前陶艺创作和陶瓷装饰中粉彩技法的应用并不常见,因此,它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受到了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
-
皮诺·德埃尼的油画
-
作者:
王宜川
范庆麟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绘画作品
意大利
艺术风格
田园景观
家庭背景
色彩变化
绘画色彩
唯美主义
油画
-
描述:
意大利画家皮诺·德埃尼[Pino Daeni](1939-2010)的绘画作品唯美、平和,题材来自田园景观与女性儿童等。他的作品在80年代的美国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喜爱,美国评论界认为他的绘画是在帆布上创造出了爱、乡愁与温情。他的绘画,吸收并灵活地运用了多个画派的不同理念和画法,其绘画色彩艳而不浮、人物媚而不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让人感到平和安宁。德埃尼出生在意大利,成名在美国,在美国的31年生活中,运用强烈的色彩画风,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唯美主义田园风格,成了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对象,是美国"生前就名利双收的少数画家"之一。德埃尼的平凡家庭背景使他相交其他家底殷实的画家更加刻苦勤奋,更愿意契合市场进行创作。他在事业上的成功,为挣扎于个人独特艺术风格与时
-
中国人眼中的“风景”画
-
作者:
范景中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董其昌
《画山水序》
中国画家
水墨画
艺术家
西方风景画
绘画
山水诗
中国山水画
林风眠
-
描述:
用这样一个题目来向西方的观众介绍中国人历来的绘画观念,其实不太合适。因为“风景”(landscape)一词①,至少可以说在 19世纪以前,一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绘画史中。尽管今天的中国美术界都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类概念,但实际上,它过去只是在文学上偶尔为人一用的词语。从前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98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这一展名就可以发现,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更习惯于用“山水”(mountainsand waters)这一概念来称谓中国画中的这样的一个门类。遗憾的是,在这一个非常具有比较学价值的艺术活动中,我们的学者却没有对这样一对差异显著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探讨。翻一下手边常用的《词源》,我们可以看出,“风景”这一词有两层含义:一,风光、景物。如《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候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②二,风采。如《晋书·刘毅传》:“正身率道,崇公忘私,行高义明,出处同揆,故能令义士宗其风景,州闾归其清流。”在两汉前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风景”的字样。事实上,中国历来的学人,在诗文中很少用“风景”一词来称谓自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