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范】搜索到相关结果 1133 条
-
高可靠性微波滤波器组的设计与制作
-
作者:
曹良足
胡鸿豪
金光浪
范跃农
杨波
来源:
压电与声光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带通滤波器
滤波器组
可靠性
介质陶瓷
-
描述:
介绍一种微波滤波器组的设计方法和制作过程,该滤波器组由6个不同频率但大小一样的介质滤波器组成的。每个介质滤波器是由一个介质陶瓷块、两根同轴引线和双层外层构成,其结构牢固,体积小,温度稳定,能经受各种环境试验。该滤波器已用于多路通讯系统中。
-
ZnO纳米片生长过程的研究
-
作者:
范学运
王艳香
余熙
来源:
硅酸盐通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片状结构
三聚磷酸钠
修饰形貌
氧化锌
-
描述:
本文研究了以碱式硫酸锌为前驱体,三聚磷酸钠为表面改性介质,水热法获得ZnO片状结构的形成机理以及工艺参数对ZnO晶体形貌的影响,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所得ZnO粉末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磷酸根可以修饰ZnO晶体的生长形貌,限制沿c轴方向的快速生长,而向二维空间发展形成片状结构。改变三聚磷酸钠的浓度和水热溶液pH值,所得ZnO晶体的形貌发生变化,当三聚磷酸钠的浓度为0.1mol/L,pH值为9~10时,180℃水热28h可获得厚度小于50nm的六角形片状ZnO晶体。
-
压电单晶悬臂梁的输出电压测试分析
-
作者:
王青萍
范跃农
王骐
姜胜林
来源:
电子元件与材料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能量收集器
压电单晶悬臂梁
开路电压
有限元仿真
-
描述: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压电单晶悬臂梁进行仿真分析,再经实验,研究了基板材质、粘结胶、激振力加速度和激振频率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模量较大的基板能提高输出电压,采用不导电胶比导电胶的输出电压大;压电悬臂梁对激振频率有很好的选择性,当频率为33 Hz时,输出电压为25.3 V;这有助于优化器件结构,设计出理想的压电能量收集器件。
-
浅谈清德化窑青花绘画技法
-
作者:
范佳平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隆时期
青花瓷器
景德镇
相结合
德化
绘画技法
中国画艺术
人物画
陶瓷艺术
明清时期
-
描述: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颜色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等等,在技法上又可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各有特色,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黑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中国画艺术繁花似锦,中国陶瓷艺术瑰丽多彩,二者结合最早出现在唐代,成熟于元代,特别是明清时期,陶瓷艺术家充分发挥陶瓷传统艺术特长,结合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使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紧密地结合。
-
近年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理论与技术问题
-
作者:
范世俊
吴卓鹏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技术
监测
理论
水土保持
-
描述:
回顾了近年我国水土保持监测这一年轻领域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理论和技术问题。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在宏观监测途径、微观监测方法、尺度转换等方面都有不少薄弱环节;而监测点布设、开发建设项目监测、监测预报模型、水土保持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更是亟待发展。当前比较关键的技术问题则集中在自动化观测技术、监测信息管理技术和调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方面。
-
佛教对我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影响
-
作者:
范世峰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装饰
意识形态
陶瓷造型
陶瓷史
风俗习惯
社会秩序
陶瓷文化
藏传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造像
-
描述:
佛教虽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我国历史长河之中,但它是一种渗透到了人类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中的意识形态。在一个政局动荡、战乱连年的局势下,佛教作为人们寻求心灵慰藉的工具,也同时为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无形的准则。其渗透性不可避免地与陶瓷文化产生着深刻交集。从我国陶瓷史看,佛教对我国陶瓷的影响不仅在装饰上,在器型上的表现也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一些用于祭祀的器皿更是在我
-
开放包容成就未来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
开放
杂志社
艺术家
雕塑展
高校毕业生
成就
包容
-
描述:
我们《雕塑》杂志社用十年时间,树立起“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展”这个优秀品牌,在第11个年头的时候,不再局限于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举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如果说北京是盛产艺术家创作的大型试验场,上海则是最适合艺术家展览的国际大舞台.之所以我们把走出北京的第一站选在上海,就是看中了这里开放、多元、包容的国际胸襟与开阔视野.而“世界你好美术馆”这一称谓,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国际化元素.这是对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示精神的响应与贯彻,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导的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这是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乃至文化发展的有力引擎.雕塑艺术推崇学术,也需要关注市场.我们要在上海这个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借助浓郁的商业气息与广阔的开放胸怀,把这个展览品牌推向更加国际化的平台,为大学生们做出更加务实、更加贴心、更加有效的服务,让更多的城市和观众见识到中国雕塑行业领域里新的生力军的优秀作品.
-
雕塑与抽象——第十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阐述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美术教学体系
抽象思维
当代艺术
艺术形态
中国当代
雕塑艺术
抽象艺术理论
视觉艺术
抽象形态
-
描述:
抽象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追问者各有答案。以我看来,概而言之,抽象是指从事物中抽取出本质性的特征、舍弃非本质性的特征,是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概括而非分解。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具体的,但我们对于这个真实具体世界的认识,却是通过逐步的抽象来认识的。因此,抽象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归纳、提取、整合的过程。抽象思维表现在不同的领域,其形态是不同的。在哲学中,抽象思维是思考过程的根本,因为哲学是追问世界本源、本质、
-
雕塑空间形态的轨迹与延伸——第十七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阐述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维空间
论坛
空间形态
心理空间
艺术表现方式
表现功能
本体语言
与空间
雕塑艺术
视觉艺术
-
描述:
有关"雕塑与空间"的探讨,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在当下雕塑艺术表现方式的繁杂语境中,重新审视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对于深化雕塑艺术的表现功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雕塑与空间的构造关系中所产生的结构,蕴含着雕塑艺术本体的本质问题,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挖掘的课题。雕塑是一种占有三维空间的视觉艺术,它是艺术家视觉经验和触觉感受的表现,含有几种感觉要素,一是雕塑材质引起触觉性的感觉意识,一是雕塑体积唤起对体量的感觉意识;以及体量与空间之间的感觉关系,探讨雕塑与空间的关系正是本次论坛的主题。
-
感怀与感恩——记我的老师郑可先生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类课程
艺术教育
教育模式
现代艺术设计
中国现代文化
艺术设计教育
德国包豪斯
金属工艺
艺术方法
郑可
-
描述:
适逢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逝世28周年之际,重温他的教育教学模式、艺术理念,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他在艺术与设计教育、教学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与作用。郑可先生在欧洲系统地学习了绘画、雕塑以及陶瓷、玻璃、金属工艺、家具、室内、染织等设计类课程,他最早接受了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借鉴、汲取了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先进理念,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观念与教育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现代文化艺术教育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之路,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