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意态平和 情趣怡然 读王菊生花鸟画新作(节选)
作者: 邓福星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作   作者   工笔画   花鸟画   节选   人物画   主要表现   关系处理   作品   意态  
描述: 菊生在20世纪90年代转向工笔花鸟,作品继续保持着原先人物画工细严谨的风格,以铁线勾勒,一丝不苟,色彩清丽而稳重,花的姿态端庄典雅,如《莹珠》《熏风》《生命》系列等作品,各自都具有一定的情趣和意境。他毕竟从事工笔画创作多年,作品亦有其画风的承读性。不过,作者工笔画的功力不再是体现在制作上的精细,而
承接传统文脉 彰显时代精神:庄征雕塑与绘画艺术解读
作者: 邓福星   来源: 天津政协公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文脉   绘画作品   进取精神   美术学院   抽象   绘画艺术   表现形式   创作   雕塑家   时代精神  
描述: 庄征,原名庄贞富,又名庄真,1941年12月生于广东省潮安县,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天津画院画家雕塑家,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天津市致公画院院长,天津市潮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草原诗情——官布绘画艺术读解
作者: 邓福星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家协会   内蒙古草原   名誉会长   领导工作   少数民族美术   读解   绘画艺术   诗情  
描述: 官布是新中国第一代蒙古族画家,他多年担任美术家协会领导工作,现任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终身名誉会长。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创作了大量表现内蒙古草原的油画和国画作品,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和艺术个性。他的作品既有同时代画家作品的共性,即用写实手法
真、善、美——人类的永恒追求
作者: 邓福星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永恒追求   人性   流浪人   性与爱   中国革命历史   艺术创作   2000年8月   中央大厅   作品   油画  
描述: 2000年8月18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央大厅,“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环球巡回展”在这里隆重开幕。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展览:一个海外赤子,携他的百幅作品,历时八年,游访六大洲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美自湘土来——湖南工笔画展观后
作者: 邓福星   来源: 求是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六十年代   生活气息   工笔画   现实主义   湖南省   装饰性   深入生活   50年代后期   共产主义战士   艺术个性  
描述: 早在50年代后期,湖南的工笔画就实绩斐然。《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和《藏女》 赢得了国际声誉。60年代,《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五六十年代的优秀画家为工笔画发展创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到80年代,湖南省工笔画则有了比较全面的大幅度的发展。陈白一和聂南溪被认为湖南工笔画的代表人物和带头人,他
意态平和 情趣怡然——读王菊生花鸟画新作
作者: 邓福星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菊生   花鸟画   意境   写意画  
描述: 不久前,又见到王菊生,一头密密的头发,看上去更显得和善、儒雅。他带来一批新作给我看,作品正像他本人:意态平和,情趣怡然。菊生在80年代创作的工笔人物工整、精细、严谨,虽是主题性作品,但题材轻松而不沉重;虽具有故事情节,但表现形式却带有一定装饰意味,如《排排坐分果果》、《聊斋·红玉》等。90年代转向工笔花鸟,作品继续保持着原先人物
王朝闻美学思想述评
作者: 邓福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动力和条件   再探索   述评   审美关系   王朝闻   文艺理论   审美活动   审美兴趣   狄德罗  
描述: 王朝闻同志是我国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学家,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通晓美术、文学、戏剧和曲艺等多种艺术门类,创作过优秀的雕塑作品。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新文艺现状和社会生活实际,创立了独具一格的美学体系。治学近七十年,著作等身。随着当前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王朝闻美学思想以其独具的研究个性和博大深刻的内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
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
作者: 邓福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美术史论   20世纪   美术理论   美术史研究   中国美术史   中国画   西方美术史   外国美术  
描述: 20世纪的中国美术研究,同本世纪中国社会一样,发生了重大捩转。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所取得成果的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进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古代美术史论著述卷帙浩繁,蔚然可观。据统计,从东晋至清代(1919年以后者不计)仅画学著作,已达814种。如果再加上书法、工艺、雕塑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史论著述,数字就会更大。当然,在中国古代美术研究中,主要以书法和绘画为对象,其他门类的著述则比较零碎和少见,而且,史与论以及鉴赏、批评区分不明,往往融合为一体,再有,论述多为经验性的、感悟式的,文体近乎随笔、杂谈一类,较少理论色彩和系统性。这些,是20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美术研究的一些主要特点。
美学大家王朝闻
作者: 福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艺术欣赏   审美关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朝闻   审美活动   中国青年出版社   审美主体   审美心态   艺术创作  
描述: 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取《论浯》中“朝闻道,夕死何憾“句,改名“王朝闻”。他有一枚闲章:夕不甘死,其义也衍生于此。1932年,王朝闻在22岁那年,离开家乡四川,考入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当时的校长是林风眠,比他年长5岁的刘开渠任雕塑教
我们同行——主编致辞
作者: 邓福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今美术   审美趋向   大美术   民间美术   社会影响   历史遗存   造型艺术   审美理想   工艺美术   生活化  
描述: 《美术观察》从今开始,将与我们同行,走向新世纪。 美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是历史遗存最多的艺术,也是与人类物质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艺术。自近代以来,美术总体趋向大众化、生活化,使原有的定义不断地扩展外延,即除了陈列在博物馆、画廊里的绘画、书法、雕塑等作品外,还有大量门类繁多并具有实用性的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和建筑等,以及其他体现人们审美理想和创造精神的造型艺术,也都属于美术的范围。有人称之为“大美术”。《美术观察》便是把大美术作为“观察”的对象。当然,那些最集中体现当代创造性和审美趋向的门类和作品,则是被观察的重点。 我们观察的视角和方式是多样的,既宏观地把握美术总体的格局、思潮、走向和动态,又微观地剖析具体作品、作者或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既看树木又见森林;既对性质、形态、内涵、构成作静态的索解,又对源流、演变、承传、变异的发展过程追溯探寻。我们还注意到当今美术已经或正在形成的横向生态圈,即从创作到展示或应用,于是产生社会影响,随之进入市场或收藏,然后再反馈于创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