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雕塑的审美意义
-
作者:
周金田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审美意境
佛教雕塑
普渡众生
和蔼可亲
-
描述:
佛教雕塑伴随着佛教在被中国百姓所接受的,是因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佛像面相清瘦、秀眉高挑,眼常低垂,嘴角微翘略含微笑,表现了弥勒菩萨构想未来世界蓝图的神韵姿态;也有的佛像表情则是颜面丰满,眼帘低垂,嘴角微翘,低头沉思,从而表现出如何救济众生的思维形象。同时不断地被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思想,儒家思想融合同化,使得佛教雕塑从造型、装饰、表情、开相、服饰等方面更适应本土化文化的世俗化审美需要,其所塑造雕刻的佛菩萨、罗汉、力士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而是人们虚幻出的冥妖国中的幽灵。
-
东方石窟艺术与西方公共雕塑的关联性
-
作者:
田龙洁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西方公共雕塑
雕塑艺术
-
描述:
雕塑是最早出现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东方石窟艺术还是西方公共雕塑,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同样的创作初衷,是为宗教服务的艺术;同是对“人性”本真的表达;又同样表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的传承,雕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且东方石窟艺术和西方公共雕塑作为两大地域的文明代表,它们两者之间也有着很多方面的差异。
-
从公共图像到金属焊接雕塑的形式转换
-
作者:
胡玉田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形式
形式转换
艺术表达方式
综合材料
金属焊接雕塑
图像信息
文化观念
二十世纪
-
描述: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以来,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由于综合材料和公共图像的渗透,无论在造型形式上还是文化观念上都对金属焊接雕塑起到了深化内涵和扩张边界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试图通过阅读日常生活和历史沉积中的公共图像信息,在金属焊接雕塑与公共图像的直接对应中,并借助于公共图像传译摹写的特点,建立一种融合了文化生态关系的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金属焊接雕塑的形式特征、形态关系和主题内容在宽泛的社会普遍知识的情势下生成和变化。
-
田桂花【油画作品】
-
作者:
田桂花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桂花
作品
油画
-
描述:
田桂花【油画作品】
-
禅宗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作者:
田鹏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禅宗文化
现代设计
自然
-
描述:
摈弃俗饰,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回归原始。放下浮华,放下世俗,回归天性,回归本质,这是禅对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态度,是禅对人性与自性相互融合,并为一体的顿悟,也是现代设计师在创作活动中所不断追求和向往的质朴与天真。
-
文化传播视野下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
作者:
邓雅娟
田鸿喜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瓷
景德镇
中国陶瓷
装饰画
收藏
出世
艺术大师
技法
艺术精品
瓷器
-
描述:
一千多年陶瓷历史的沉淀赋予了景德镇独特的城市气息,陶瓷文化在瓷都人民心中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留住城市的记忆,如何让陶瓷文明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如何让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基于文化传播视野下,从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发,分析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传统手工制瓷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以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活态传承为例,初探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文化价值,以及影响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因素,从而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传承措施,以期为城市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