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凝固时空的守望——秦始皇兵马俑肖像雕塑的本土意味
作者: 田国林   来源: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始皇兵马俑   民族哲学意味   民族形象   民族审美意味  
描述: 雕塑是一门凝固了的时空艺术,它能最大限度从立体多维的角度保留所表现客体的形象特征,历经岁月磨砺,历久弥新。而作为中国肖像雕塑典范的秦始皇兵马俑,不仅横穿2200多年的浩瀚历史,以其几近完美的艺术形态,带给现代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与感染,更坚定而执著地坚守着本属于华夏民族的精神气韵,守望着独具本土意味的民族形象。秦始皇兵马俑肖像雕塑,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意识及哲学思想。陈英德曾说过,一个民族形象美的遗失,是民族自信心沦落的最大败征。①研究兵马俑雕塑艺术,正是对华夏民族精神气韵以及独具本土意味的民族形象美的保护与珍视,也为当下人物肖像雕塑创作,指出了一条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探访流失海外的昭陵二骏:旅美集邮散记(三)
作者: 田润德   来源: 集邮博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陕西省   宾夕法尼亚大学   李世民   唐太宗   集邮   昭陵六骏   邮票   古代石刻艺术   流失  
描述: 2001年我国发行一套《昭陵六骏》特种邮票,分影写和压凸两种版式。邮票古典、朴实、高雅,且一字排列,6枚连印,很是气派。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境内。昭陵六骏是列置于陵墓祭殿里的六块浮雕石刻,是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的。其名称分别是:飒露
云南建水青花瓷
作者: 田丕鸿   来源: 收藏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中国   考古  
描述: 云南建水青花瓷
北京电影制片厂厂票雕塑
作者: 田跃民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京电影制片厂  
描述: 北京电影制片厂厂票雕塑
《孙中山像》
作者: 田跃民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奥林匹克运动会   画廊   北京人   雕塑家   设计者  
描述: 孙中山(1866-1925年),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和伟大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跃民在孙先生诞辰之期创作了这件先生半身雕塑,雕塑传神、逼真
吉州窑:宋元瓷枕的装饰艺术
作者: 胡田甜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瓷枕   宋元   牡丹纹   考古工作者   吉州窑   装饰艺术   《格古要论》  
描述: 杨永德先生伉俪给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捐赠品中有一件南宋吉州窑绿釉八角形枕(图1),沈面划三处蕉叶纹,侧壁印牡丹纹,转角处饰竹节形柱。该枕的珍贵之处,在于钤有“严家记”印,明代《格古要论》记载:“吉州窑
佛教雕塑的审美意义
作者: 周金田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审美意境   佛教雕塑   普渡众生   和蔼可亲  
描述: 佛教雕塑伴随着佛教在被中国百姓所接受的,是因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佛像面相清瘦、秀眉高挑,眼常低垂,嘴角微翘略含微笑,表现了弥勒菩萨构想未来世界蓝图的神韵姿态;也有的佛像表情则是颜面丰满,眼帘低垂,嘴角微翘,低头沉思,从而表现出如何救济众生的思维形象。同时不断地被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思想,儒家思想融合同化,使得佛教雕塑从造型、装饰、表情、开相、服饰等方面更适应本土化文化的世俗化审美需要,其所塑造雕刻的佛菩萨、罗汉、力士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而是人们虚幻出的冥妖国中的幽灵。
东方石窟艺术与西方公共雕塑的关联性
作者: 田龙洁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西方公共雕塑   雕塑艺术  
描述: 雕塑是最早出现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东方石窟艺术还是西方公共雕塑,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同样的创作初衷,是为宗教服务的艺术;同是对“人性”本真的表达;又同样表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的传承,雕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且东方石窟艺术和西方公共雕塑作为两大地域的文明代表,它们两者之间也有着很多方面的差异。
走进雕塑大师罗丹
作者: 田枫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历程   作品  
描述: 罗丹在其的人生历程中,受到了亦让人支持也受攻击的人生历程,正是罗丹以一种伟大的人格坦然的去面对这样的人生历程,造就了继米开朗基罗以后,欧洲最伟大的雕塑家,成就了一幅幅流芳百世的,触动人心的作品。
论西方绘画的雕塑性与中国雕塑的绘画性
作者: 田甜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体感   三维性   发展融合   绘画性  
描述: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往往对于逼真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更为青睐。为了满足人们最初的审美要求,绘画仿佛一开始便呈现出雕塑般的立体感。而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不分家,人们对于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造成雕塑具有婀娜优美的线条感从而富有绘画艺术的特性。随着艺术的发展,东西方艺术不可避免地互相影响、融合,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 1 2 3 ... 110 111 112 ... 120 121 12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