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陶瓷材料角度谈人偶
-
作者:
梁琳琳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材料
人偶
陶瓷人偶
艺术形式
-
描述:
人偶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漫长历程。古老的人偶文化,至今仍然质朴的延续着人类感知周遭世界的稚气和童心。当然,人类日益发展并不断成熟的技艺和才智,同样把人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人文背景及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而以陶瓷为材料的人偶不仅从材料角度上坚守着人偶便于保存与传承的特性,更借助陶瓷材料具有的悠久文化背景而彰显出深沉的文化厚度。直到今天,无论是先人们创造的陶瓷人偶,还是当下正在被创作的陶瓷人偶,都依然在参与和见证着人类自身的成长。
-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仰异化形成的多维透视
-
作者:
姜琳琳
李兴华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仰异化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市场经济
社会心理因素
-
描述:
作为一种以观念价值形态存在的社会文化,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存在之求生存和求意义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信仰危机成为社会转型期困扰中国大众的一个焦点问题。信仰异化是信仰危机的非理性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变迁是信仰异化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多元文化的冲撞是信仰异化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寻求发展的焦虑与紧张是信仰异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
-
浅析宋代陶瓷几何装饰纹样
-
作者:
郭琳琳
来源:
商业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装饰纹样
宋代
几何纹
-
描述:
宋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人们的审美趋向于沉静儒雅,所以宋代陶瓷造型独特,鲜有繁复装饰,讲究神、气、韵。几何纹样素雅,富有规律美且寓意吉祥,既满足了宋人的审美需求,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这一时期的几何纹样装饰独具特色。
-
微波-水热法制备无铅压电陶瓷粉体
-
作者:
苏琳琳
李月明
沈宗洋
王竹梅
洪燕
刘志
来源:
材料导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体
无铅压电陶瓷
微波
水热法
-
描述:
综述了微波-水热法合成无铅压电陶瓷粉体的优越性,指出了无铅压电陶瓷制备工艺的重要性。介绍了无铅压电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和微波-水热法合成粉体的由来,阐述了微波-水热法合成无铅压电陶瓷粉体的作用原理、微波液相合成技术的特点和微波-水热法制备无铅压电陶瓷粉体的工艺参数。探讨了微波-水热法制备无铅压电陶瓷粉体对陶瓷性能的影响,同时,提出了该新路线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
浅谈中国的写实油画
-
作者:
樊琳琳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起源
写实油画
写实主义
写实
生命力
-
描述:
作为外来画种,写实油画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九十年代以后,写实油画受到各种形式的冲击,中国的艺术家任重而道远,中国写实油画必须在守望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
雕塑基础教学中“感性”与“理性”并重
-
作者:
施琳琳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尝试
教学方式
文学作品阅读
新课程标准
-
描述:
一、中国雕塑基础教学的历史发展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几年来,国内各大美术院校中雕塑基础教学中对"感性"与"理性",或者说对"情感"与"理智"的认识与运用各不相同,甚至存在着两个方面之间比例严重失调的运用.有些院校以强调在写生创作实践中的"情感"感受为主,而"理智"的理性分析表现为辅或者甚至只单方面强调"情感"的表现;有的学院则侧重强调"理智"的理性分析表现方法为主,"情感"感受为辅,或甚至不要求"情感"感受的表现,只讲究技法与造型分析方法.
-
浅谈油画色彩写生教学中形与色的塑造
-
作者:
王琳琳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色彩写生
艺术形象塑造
构图
色彩塑造
结构
-
描述:
在油画色彩写生课程中,色彩关系、形象塑造是油画语言的灵魂,它们有着独特的魅力。形象塑造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品形象直接反映艺术本质,所以形象塑造在色彩写生教学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方面。若谈及色彩关系、色彩美的构成,则会涉及绘画中的形体塑造、空间透视、虚实、黑白灰的对比以及画面整体感的处理等,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色彩写生中塑造"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利用艺术的构图方式、艺术表现技巧对真实生活进行解构和重组,是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方式。对形象的结构、动态、色彩表现进行理解是我们在写生绘画中需要重点把握的。
-
艺术家的灵感从哪里来
-
作者:
孙琳琳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张晓刚:最好的是说不清楚的那部分 和张晓刚相熟的朋友都能证明,他是一个多么亲切、机智的人。2011年12月,他专门为“五彩基金”慈善义拍创作了布上油画《我的红领巾》。对于一个地位和价位到他这种高度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善举。 越练达,内心就越敏感。张晓刚作为创作者的洞察力是无与伦比的。他从艺术史中寻找坐标,将日常接收到的丰富信号在脑中进行精致编排。他耐心等待时间将消费社会的浮沫驱逐出境,最终完成意味深长的杰作。 “《失忆与记忆》是2002年开始画的,但实际上有些构图1993年就已经勾好了。”张晓刚说。 “艺术创作永远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神秘的东西,被人说成是灵感。什么都能说清楚的艺术可能只是一种想法而已。”张晓刚认为,画家首先要做的,是进入一种职业状态。最理想的状态是,当缪斯施展魔法时,画家正老老实实等在画架边,画布绷好,底也做好,颜料准备齐全。 “《大家庭》早期,我心目中的模特是母亲和女儿。《大家庭》后期,真实的人物消失了,我是靠记忆和理解在画。《失忆与记忆》后,我画的都是生活中的物品,好多构图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记忆。” 记忆中的形象各得其所地待在张晓刚安排好的地方,每一个都保持恰当的尊严和自重。
-
雅塑基础教学中“感性”与“理性”并重
-
作者:
施琳琳
来源:
北方文学(中)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院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
感性
历史
“理性”
“情感”
基础教学
雕塑
-
描述:
一、中国雕塑基础教学的历史发展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几年来,国内各大美术院校中雕塑基础教学中对“感性”与“理性”,或者说对“情感”与“理智”的认识与运用各不相同,甚至存在着两个方面之间比例严重失调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