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残缺后的完整丑陋下的真美:19世纪末的蒙马特之眼:图卢兹?劳特累克
作者: 邱星源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蒙马特   图卢兹?   舞女   劳特累克  
描述: 图卢兹?劳特累克,法国19世纪末的伟大画家,通过以蒙马特红磨坊的舞女,妓女为题材,又以独树一帜的画技创作的油画及石版画,招贴画享誉画坛,也因此被世人称为“红磨坊画家”。透过图卢兹?劳特累克短暂的艺术人生从而了解其作品中世纪末法国的歌舞升平。
浅谈公共艺术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作者: 曾梦源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价值取向   表现媒介   公共艺术  
描述: 当今,公共艺术媒介的多样性赋予了公共艺术造型无限的创造力,也营造了更为生动的公共艺术环境。“公共艺术”这个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形态,事实上,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诸如建筑、雕塑、绘画、公共设施;它也可以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等。本文由公共艺术中的表现媒介展开,对城市文化价值的实现以及当代公共艺术作品存在的缺失多个角度探讨公共艺术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公共艺术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试析油画创作实践体会
作者: 汪源   来源: 科技经济市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践   研究   体会   浅谈   创造   油画  
描述: 油画作为一门艺术,其并不是我国本国发展起来的画种,而是由近现代传入国内的。在传入国内以后,经过我国国内几代画家的努力研究、探索,油画在我国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创作艺术。但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同西方油画创作艺术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色彩与创作实践上。所以,要想促使我国国内油画艺术驶向巅峰,就必须将这些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差距重视起来,并对其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在对油画理论学习、研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创造实践的研究。
法国“印象派”绘画意境之美
作者: 田筱源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景交融   “印象派”   意境  
描述: 自老子提出"道"的观念开始,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的观念就已经出现,唐代以来,意境更成为我国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在中国传统意义文化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但笔者通过对意境美的渊源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
“结识”蒲松龄
作者: 林宗源   来源: 南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视节目   蒲松龄故居   淄川县   蒲松龄集   般河   邹宗良   山东省潍坊   蒲家庄   南行   聊斋诗集  
描述: 2002年春节之后,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介绍蒲松龄故居蒲先明老人整理《聊斋俚曲》的事迹,正巧这年4月农业部中等职业规划教材的编写会议在山东省潍坊召开,于是,顺路过淄博市访问淄川县蒲家庄。坐车南行20公里,蒲家庄就到了,通过蒲文善先生的介绍,见到蒲先明老人,当时他正伏在桌旁写东西,另一张桌上摆着几本书和一叠手稿。老人使用墨笔,工笔小楷,
真善美的完美演绎——王建顺油画作品《琳琳》随想
作者: 许金源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生孩子   朋友圈   蒙娜丽莎   画中   一颦一笑   莫奈   牙疼   拾穗者   梵高  
描述: 艺术家总有异于常人的眼力,一草一木、一颦一笑在他们眼中,都可能张扬着艺术的光芒。油画家王建顺创作的《琳琳》,便是这样一幅简简单单的作品:一个女子捂嘴窃笑,表情轻盈且欢畅,眉目间传递灵巧与活泼;作品的背景是一处典型的陕北窑洞,古朴而安静。整幅画作看似简约、平淡无奇,色彩也极其欢快,却寓含深意。之前,我曾把《琳琳》这幅作品的照片发送到微信朋友圈,征求微友对此画的观感,没想到有一微友竟然问我,画中的女子是不是牙疼
浅析景德镇当前艺术陶瓷市场乱象
作者: 潘寨民   吴志芳   姜源傅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陶瓷   自发   炒作   消费  
描述: 景德镇当前艺术陶瓷市场存在很多乱象,首先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市场以个体化为主,市场处于自发状态其次是景德镇当前艺术陶瓷市场没有形成完善的行业标准;再次是消费不以接受为旨归,囤积和炒作现象严重。
深圳公共雕塑展 2014
作者: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编   来源: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中国   现代   雕塑  
描述: 本书内容包括2014深圳公共雕塑展的策展理念此次展览的策展理念、参展作者介绍、展览作品赏析,并且以“介入的维度”这一主题在深圳中心书城进行了面对普通市民的学术讨论;同时也包含此次展览中举办共五次的公众活动内容成果、相关媒体报道等等,并且对2013年的公共雕塑展“质变”进行了回顾。
大理石里凿出哲学:关于罗丹
作者: 熊秉明   芯源   来源: 中外文化交流(英文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对外文化交流   文化产业   文化市场  
描述: 1993年,罗丹的雕塑作品第一次从巴黎来到中国。时隔21年,2014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艺术回顾展》开展,《思想者》再度来到北京,与它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地狱之门》和《巴尔扎克》等几乎全部罗丹经典作品。观众有幸欣赏到来自罗丹博物馆的140件罗丹雕塑和部分难得一见的罗丹绘画,重温罗丹的艺术探索之路,系统深入地剖析其代表作品,并一窥罗丹工作室的奥秘。在此,为了加深对罗丹雕塑艺术的理解,我们与读者一起分享熊秉明先生所写的关于罗丹的数篇美学札记。
我身边的“老古董”
作者: 李梓源   来源: 小作家选刊(快乐作文与阅读)(3-6)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古董   运动  
描述: 你身边都有哪些老古董呢?几百多年前的青花瓷,还是祖先们留下的字画?我身边的古董很特殊,听我慢慢讲你就知道了。我的爷爷身材高大,额头上有很多小溪似的皱纹,光秃秃的头顶上时常带着一顶运动帽,平时见到人总是乐呵呵的。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