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住·东阳木雕
作者: 温卫军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埃及人   神庙   祭祀活动   中国游客   涂鸦   卢克索   浮雕   古埃及  
描述: 在这幅天花木雕中,人物情节栩栩如生,边饰图案精细多变,显示了雕 刻者高超的技艺。东阳木雕主要分草木花卉、祥禽瑞兽、宗教神话戏文人 物、抽象博古四类,承载着以图载道的功能。 达德堂内,马清惠老人看着破败的院落,神情复杂。这座马家祖上数次大兴土木的辉煌宅院在“文革”时被征用,精美的雕刻惨遭浩劫,如今宅中仍住户芜杂,建筑残缺。 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摄影师马中欣的祖宅达德堂欣赏精美的东阳木雕,像是一种天定的机缘巧合。达德堂位于东阳市南马镇上安恬村,按《茂陵马氏安恬宗谱》,马中欣的先祖马大同于唐咸通五年(864年)任东阳县令,高祖汉地公原是一介布衣,1860年,“洪杨之乱窜扰”上安恬后逃离,汉地公从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圣库淘出14箩稻谷,成了发家致富的奠基石。善于治家的汉地公让三个儿子明确分工:长子标禄务农,二子标祥经商,三子标柞读书。马标柞即为马中欣的曾祖父。 标祥日后经营火腿、酿酒生意,以农养商、以商扶农,渐成气候。鼎盛时期每年制火腿八千只,酿酒三千坛。1982年,马中欣为父亲马兆梁整理的自传中这样描述故乡:“双山峙于前,画水经其旁。”画水经金华汇入富春江,“水大时可以直接由村轻舟至杭州,家中火腿腌好后,就在每年端午节运出去。”马标祥夫妇由此积累的巨大财富使得马家可以三次大兴土木:光绪二年(1876)造堂屋、厢房、重厢计24间;光绪十八年(1892)造前厅、厢房、重厢计26间,即今达德堂建筑体;光绪二十年(1894)造广远公祠21 间。 达德堂建筑年代不同的前后两进在木雕的繁简分布、雕刻技法上亦有区别。前进华丽恢宏,后进朴素雅致。草木花卉、祥禽瑞兽、宗教神话戏文人物、抽象博古四大类东阳木雕的典型题材在其间一览无遗,承载着以图载道的功能。苏武牧羊、刘关张送徐术一类宣扬仁义礼智信的戏文木雕实质是以天理来塑造儒家正统理想人格的文化载体;自然万物也都被人格化:马羊虎犬象征忠孝节义,梅兰竹菊代表四君子。移情于物,物具有了人的品格情操,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夏荷“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自寓志清节高;而“梅有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当它们与不同的祥瑞动物、人物、博古器物搭配,则衍生出更丰富的吉样寓意,马、猴、蜜蜂象征马上封侯,竹枝与花瓶寓意竹报平安……这些承载教化之道的题材作为雕饰内容的主体,奠定了东阳木雕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精神面貌。 但做生意的标祥也不回避功利和实用观念,将财源广进、富贵盈门等追求在刘海戏金蟾、年年有余等木雕题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文殊普贤、和合二仙、福禄寿星不仅可以用来祛邪攘灾、佑护门庭,还可以生财进仕、添福增寿。今天仍流传的雕花口诀“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画中要有戏,百看才有味”正是这种意趣的写照。“文革”时达德堂被政府征用,他们眼中丑陋的雕花被石灰封住,花窗换成了玻璃窗。直至“文革”后归还房屋,惨遭浩劫的雕花才重见天日,但其破败残缺已成定局。如今除了马清惠老人等族中人家居住,宅中住户芜杂,院落纷乱。2007年岁末,大同公三十四世孙马文义从新加坡写信给宗弟马清惠:“安恬已没有我的家。生活环境改变很多,一点也没有回到自己家乡的感觉。”沧桑之感宛若宋郑缉之轶文《东阳记》所记烂柯故事:晋中朝时有伐木者山中遇仙,不过片刻逗留,所坐斧柯即已烂尽,归来时离家己数十年,“旧宅迁移,室宇靡存”。 柯烂局空人世易。同在南马镇的前宅村七进与达德堂一样是“市保”,但几乎已是一片废墟。所谓七进,是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自仙居迁徙东阳的吴氏家族宅第,由七座宫殿式古建筑群总数超百间房屋构成。从明正德年间开始修成第一进尊德堂,历经明嘉靖、崇祯、淸康熙、雍正、乾隆六朝,七进始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三进毁于大火;上世纪90年代,最后一进、也是价值最高的一进坍塌。2006年,市文物办和前宅村开始修缮七进的最后一进。 我们从第一进开始,跋涉过一片片杂草丛生的断壁残垣,绕过“危房危险禁止通行”的警示牌,途中仍然可以见到梁歪架斜的厢房外廊残存的一些明代牛腿、琴枋、花窗,鲜明地呈现出东阳木雕早期的雕刻手法。跨过如震后灾区般的废墟,到达修复过的第七进恭寿堂,这里“宫殿式的花厅”早失去本来的辉煌。但清中期雕刻对象逐渐复杂、更多向深浮雕转变的特征亦夺人眼目。可以想象,如果完整的七进能够留存,步移景异之间,将是一座多么绚丽的东阳木雕宝库。 东阳木雕按历史时期的流变传承分为四个工艺风格时期。明早期及之前是原型体,延续了宋元装饰纹样,淳朴古雅,精炼简洁,构图布局完整;雕花体出自明代中晚期,木工工具种类增多,风格特征呈精细化,由古朴转向饱满有力、层次丰富,器物装饰面积增大;明代末期至清代中晚期是戏文体时期,风格华丽繁琐,极尽装饰。达德堂即是这一时期的建筑。此时戏曲文化的生命力和社会传播力势头强盛,与宋代以来形成规模的雕版工艺结合,成就了东阳木雕的戏文体风格,同时也受到模式化的制约。从达德堂的雕饰中可以看到,从雕饰的内容到分布,在体量较大、突出醒目的建筑构件上,如牛腿、琴枋、花栱,已经形成定式。除了太狮少狮这一类题材,以人物为核心的装饰成为潮流。技法上牛腿多使用圆雕、半圆雕或镂空雕;琴枋、梁托多用深浮雕;雀替可见镂空雕;门窗绦环板多浅浮雕等。这种定型化、程式化,也反映了人们集体持有的世俗文化眼光和心理审美特质;画工体则出自晚清至民国,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下,以名家画谱为蓝本,雕刻刀锋刻画也多模拟绘画的笔意和气韵,成为东阳木雕的主要风格之一。 巍山镇东方红村史家庄花厅就出自画工体时期,被东阳市博物馆馆长陈荣军引为东阳木雕的巅峰之作。史家庄花厅是东阳地区典型的十三间头民居,由正房三间和左右厢房各五间共十三间房组成三合院,布局规整,院落宽大,给人以舒展大度、堂堂正正之感。这里曾是叶姓地主的宅第,“土改”中被没收后成为大队部。曾有报道称史家庄花厅为东阳木雕名家卢连水所作,但据陈荣军考证,它是由清末民国初期东阳“雕花皇帝”杜云松带领徒弟,历时三年得以完成的作品。前后参与的雕花匠达五十名之多,仅雕花部分就费工一万以上(一个木匠工作一天为一工)。花厅中每一个构件的每一个角落都经过精心雕琢,陈荣军因此称之为真正的“花”厅、“万工厅”。对这里雕饰技法和内容的深入研究还没有展开,但“现在东阳所有的木雕大师,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它的工艺。” 东阳木雕被广泛应用于宅、祠、堂、厅,寺、庙、表坊等建筑体。同时,家具和室内陈设也与建筑木雕一起,融入东阳传统木作艺术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像男女成婚之时,在男方布设的新房中要放一张“千工床”,其他家具则由女方带过去,叫做十里红妆。与建筑体相比,家具与陈设的损坏散失更加严重。今天在“古旧家具、门窗杂件”生意的小贩那里和古玩市场中可以见到大量旧式家具。 工巧必与材美辉映。家具木雕,以实用为主,与个人的家庭经济实力紧密联系。普通民户只要适于雕饰,结实耐用即可;商贾富户则青睐质地优良、纹理纤细、色泽优雅的紫檀、乌木、鸡翅木等高档木材,以显示财富和地位。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10月号)
博鳌小镇纪事
作者: 温卫军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俑   美学   造型方式  
描述: 来自广东茂名的黄助在潭门港修理渔船。博鳌和潭门原都是海南岛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现在博鳌已经没有港口功能。 博鳌镇朝烈村的农民在一块承包地里采摘辣椒。这些农民之前在城里打工,现在很多人留在“家门口就业。 每年元宵节博鳌镇乐城村都要举办隆重的“赛肥鸡”活动,今年的活动开始前,乐城城隍庙前一个孩子在敲钟祈福。 2011年投入使用的博鳌灯塔总高约81米,是目前亚洲最高航标灯塔,也是海南岛东部沿海的重要助航标志,可接收22海里(约40公里)范围内船只信号,顶端可作旅游观光台。 深肤厚唇粗发、身板宽壮的阿龙带着养了10年的白狗,跑前跑后引导游客泊车、进入蔡家宅……这场景已经和蔡家宅合为一体。蔡家宅二层四合,厅堂三进,院墙和柱子使用青砖,砌法是传统的“双圩”。阿龙说:“这些是外国的”——钢筋水泥和花地砖都是用轮船运回来的;“上楼有5个地方,可以打枪到外面”——楼梯间和横廊角落都留有防御匪盗的枪眼;“下雨不怕的”——钢筋水泥浇筑的走廊把整栋屋宇联成环形,即便大雨如注也足不湿鞋;“花纹好看,跟别人不一样”——屋宇上既有中式宫灯、钱币纹饰雕塑及“蛟头鸱尾”,也有西式乃至伊斯兰风格的花盘、头像、方圆弧线装饰。 蔡宅二楼栏杆上红黄绿三色的彩绘,已经渍痕斑驳,尽显沧桑。阿龙说,“蔡家森是我太爷爷,他们都把我叫成管家,我就不喜欢。”阿龙的情绪相当有道理。他的意思是,在这里我从来都不是外人。 1901年,15岁的蔡家森离开与乐会县治乐成岛隔河相望的留客村,“去番”到印尼做“番客”。1934年,已经是印尼富商的蔡家森,回到家乡与三个弟弟共同建起四座宅院,如四座微缩的城堡各据一势,总面积2645平方米,其中蔡家森的宅院占地600 多平方米。1939年4月15日,日军坂田混成旅团第五三联防队800余人攻陷琼东大路墟;第二天,日军28艘舰艇在飞机掩护下,在博鳌朱塘湾强行登陆。琼东、乐会两县沦陷,蔡家森重回印尼。不愿意离开的老母亲带着仆人独守蔡宅,直至去世。之后蔡宅住过日本兵、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游击队。土改后,做过乡里的粮仓乃至“共产主义大食堂”。2006年5月,蔡家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琼海市唯一的“国保”。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里面,博鳌的镇上只有东街、西街、上街和下街;有博鳌亚洲论坛之前,也只是有6条街,0.5平方公里。1950年4月,“国军”255师被彻底击溃,琼东、乐会全境(今琼海市)被新政权接管,这里能说的上的名头也只是在交通部备案的一个小商港。每年清明过后,各县渔船纷纷来此交易,港湾里的渔船桅杆有如小树林般排列,算“很是发达了”。大跃进以后陆上交通发达,水路衰落,就变得相当冷清。1992年,博鳌还需依傍万泉河的知名度,以万泉河口滨海区的名头招揽游客。 没有发展造成的停滞,反而成了一种幸运。这里干净的海域和纯净的空气,乃至人心的淳朴和简单,全是大陆稀缺的资源。博鳌因为亚洲论坛一夜扬名,很多人只知道博鳌却不知道琼海市领治博鳌镇,琼海被直接忽略。于是,着急的人就提议琼海改名为博鳌,但在琼海本地遭遇强烈抵制。 海南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珠崖、儋耳二郡”,今天的琼海市属于珠崖郡玳瑁县,经历一系列变迁后,唐初归属琼州容琼县,显庆五年(660)改为乐会县。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乐会县一分为二,北部划置会同县。民国三年(1914),会同县改名琼东县;1958 年,琼东和乐会两县合并为琼海县。博鳌从660年至1958 年,一直在乐会县治下。 博鳌最早繁衍生息的是疍民。 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在《诸蕃志》中提到:“琼州……属邑五: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于舶舟之中分三等,上等为舶,中等为包头,下等名蜑舶。”“蜑”同“疍”,蜑舶即疍民打渔连带居住的船舶。南宋另一位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对疍民的生活进行了极为生动的记述,可以视为古代各地疍民生活的常态:“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钦之蜑有三:一为鱼蜑,善举网垂纶;二为蚝蜑,善没海取蚝;三为木蜑,善伐山取材。……夫妇居短蓬之下,生子乃猥多,一舟不下十子。儿自能孩,其母以软帛束之背上,荡浆自如。儿能匍匐,则以长绳系其腰,于绳末系短木焉,儿忽堕水,则缘绳汲出之。儿学行,往来篷脊,殊不惊也。能行,则已能浮没。蜑舟泊岸,群儿聚戏沙中,冬夏身无一缕,真类獭然。”明《琼台志》记正德之前博鳌已经专设机构,负责管理在博鳌浦(浦:水边或河流入海处)和莫村一带居住的“民疍”。《宣统乐会县志》中,记载了康熙元年至十一年“河泊所疍丁一百四十六”,这是最后一次对乐会疍民数目的记载。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通令解放“贱民”,疍民终于成为“人民”。 如果博鳌浦的疍民确实没有上岸定居,那么曾繁俊的祖先曾尚仁(原名居仁)很可能是博鳌墟居住的第一人。《谈蛮》记载疍民“其姓麦、濮、何、苏、顾、曾。”今天在博鳌很容易遇见何、苏、曾三姓,但没有人认为自己是疍民之后。今年75岁的曾繁俊的记忆里,博鳌的疍民大多来自陵水,春天东南风刮起时来捕鱼,秋天东北风吹起又回到陵水。曾繁俊说自己的始祖来自福建莆田甘蔗园村。曾繁俊参与重修的《博鳌曾氏支谱》序中记载:“居仁公……于明末由陵水入乐会开基博鳌”,曾繁俊是居仁公第十世裔孙,他说:“我老祖宗的墓被压在公路里。”他在东山街找到了曾居仁墓葬地,日据时期墓碑被毁坏,剩下的墓茔只是高出地面一点点的土包,一条路在墓前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土路变成柏油路,墓茔被压在行车道下,而墓茔西南侧海岸边,就是博鳌论坛成立会址。 博鳌镇东海村黄培日的儿子站在船头巡视鸭塘,他家2004年开始养海鸭,鸭场存栏最多时有5000只咸水鸭。黄培日担心征地会让其失去鸭塘和住屋,这样一来,他辛苦经营起来的生计就会付之东流。 博鳌留客村的阿龙看护着祖先蔡家森从南洋回来之后营建的宅院,风吹雨打,蔡宅的彩绘已经渍痕斑驳,尽显沧桑。 会议经济已经成为博鳌的一项重要产业。从博鳌灯塔上可以俯瞰博鳌全镇,十多年来因为亚洲论坛,这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博鳌论坛会址工人们正在为展馆订制电视墙。 亚洲论坛会址设立博鳌以后,带动了当地旅游业,会址已成著名旅游景点,到这里来的游客大都会在广场外的主席台留影。 博鳌玉带滩是由万泉河水与海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狭长沙滩,是游客到博鳌看海看河的好去处。来自四川九寨沟的藏族游客在海边情不自禁跳起了锅庄舞,来自厦门漳州的情侣给他们拍照。 博鳌玉带滩上游客捧着海龟合影留念。旅游开发之后,博鳌当地的一些居民带着海龟在玉带滩让游客与之合影以谋利。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4月号)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