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色彩对中国写意画创作的拓展
-
作者:
沈克斌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奎龄
天津博物馆馆藏
艺术作品
风格
-
描述:
就色彩的功能而言,它是绘画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而且最具冲击力的要素,但是,中国画自“水墨”样式出现以后,它对色彩的渴求似乎显得不怎么强烈、主动,以致曾以色彩取胜的工笔重彩画屈居从属地位。这种对色彩视觉功能的淡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并招致后来许多我对中国画的报怨和责难,甚至有人旗帜鲜明地喊出“美术革命”和中国画“末口来临”,中国画将是“废纸一张”的口号。尽管这些观点难免存有偏激之处,但从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画由崇尚“水墨”而导致的语言贫乏和视觉功能的苍白。 中国画从它的发展历程看,它对色彩本身的意欲并不比西方绘画差,虽然它早期的色彩品类还很有限,但画家对色彩的意识,对色彩的语言功能却有着特殊的敏感,并在施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念。大约在2500年前的《考工记》中就有对绘画色彩的议论:“设色之工:画、缋、钟、筐、慌”“画缋之事,杂五色也”。由此可见,古时的绘画是属设色之工,绘画语言以色彩为宗。即:“杂五色”,这五色包括“青、黄、赤、白、黑”,是中国的色彩体系。后中国画以“丹青”命名,可见中国上古绘画色彩是其最基本语汇。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孔予也说过:“君子不以绀取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
浅谈色彩对中国写意画创作的拓展
-
作者:
沈克斌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师曾
西方绘画
绘画语言
从属地位
吴昌硕
工笔重彩画
谢赫
中国写意画
扬州八怪
中国画发展
-
描述:
就色彩的功能而言,它是绘画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而且最具冲击力的要素,但是,中国画自"水墨"样式出现以后,它对色彩的渴求似乎显得不怎么强烈、主动,以致曾以色彩取胜的工笔重彩画屈居从属地位。这种对色彩视觉功能的淡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并招致后来许多我对中国画的报怨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