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追随甘地的足迹
作者: 汤姆·奥尼尔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俑   美学   造型方式  
描述: 工人在古吉拉特邦的西霍尔收集食盐。1930年5月,甘地为抵制英国的食盐限制发起游行一个月后,经过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方法训练的活动家游行至此,遭到毒打,该事件推进了印度争取独立的进程。 如同在静修院度过的每天一样,他在破晓前就早早醒来。 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在萨巴尔马提河上方的一片空地上主持了一场祈祷会。一切准备就绪。他腰上裹着一条腰布,肩头搭着一块披巾,手里拿起一根竹棍,走出大门。他离开居住了13年的家园,这里的人们一直遵循着他生活简朴、思想高尚的生活准则。 甘地的纺车象征着他对农村工业和自力更生的信仰。 莫罕达斯·甘地不是孤军作战。当他踏上他所出生的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市郊的一条土路,78 名身着白衣的男人两两一排,肩并肩地在他身后形成一支队伍。有人涌到街道两旁,有人爬到树上,还有人从窗口探出身子,成千上万的民众(既有支持者也有好奇者)大声高呼:“甘地必胜!” 那是在1930年3月12日,他带领着队伍跋涉25天,行走380公里前往阿拉伯海,对英国禁止在殖民地采集食盐的不公正法规进行抵抗。甘地在岸边弯下身子,掬起一捧含盐的泥巴。随着非法采盐在全国盛行,遭到逮捕和殴打的情况随之发生。甘地被捕入狱近九个月。这次被当局当作一次小规模政治煽动行为的活动,最终却演变成一场全国范围的独立斗争。各个领域的印度人,无论种姓高低,是男是女,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第一次全部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英国的统治。如今大众有了头领。从展开“食盐长征”的那一日到18年后离世,甘地的思想渗透至印度的政治和精神领域。他将自己以行动为根本的一套哲学称为“非暴力不合作”。 甘地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他引领印度走向独立,他促使国人对根深蒂固的种姓偏见、宗教偏见和暴力行为提出质疑。 1948年,印度重获新生仅仅五个半月,甘地就死在暗杀者枪口下,数小时之后,印度的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宣布“国父”的光辉将闪耀千年。 今日国父的光辉是否依旧? 为了寻找答案,我决定重走甘地之路。“请看看我。”他说,“从我的劳作中认识我,从我的局限中认识我,你将会了解真正的我。”我要重走他“食盐长征”的道路。他发表的演说和撰写的文章道出了印度今天面临的问题,而印度人仍旧为这位圣雄留下的影响争论不休。 他究竟是先知还是圣愚?是英雄还是恶棍?他带领人们走的是阳关大道还是死路一条?没人质疑甘地在世界舞台上表现出的杰出影响力,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学启发了马丁·路德·金和纳尔逊·曼德拉。但在甘地的祖国,他的影响力却表现得更为晦涩。甘地无所不在却又无迹可寻。印度的卢比钞票上印着他戴眼镜的头像;许多座城市的街道都以圣雄甘地命名,城中还有他的雕塑;政客用他的名字为自己担保。但甘地影响力的消失也是不争的事实。甘地曾构想出一个由自给自足的村庄构成的印度,在这样的社会中,种姓和宗教等身份标签日渐颊糊,平等和非暴力在统治过程中得到强调。如今让我们看看这些构想实现了多少。在巨大而喧嚣的城市(德里、孟买和加尔各答)中,日益膨胀的中上阶层对物质狂热追求,核武器工业屡禁不止,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普遍存在,这些都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国家面貌。 “印度对甘地的理解很分裂,要么将他视为全然的善之本,要么将他视为十足的恶之源。”特里迪普·苏赫鲁德说,他是甘地开始“食盐长征”的那处静修院的信托基金机构负责人。“你可以反对他,也可以拥戴他,但如果你想了解印度,就绕不过甘地。” 甘地在世期间就被证明是一位严苛的导师。他对家人、朋友和政治盟友有一套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他在饮食(他在不同时期靠食用坚果、生鲜蔬菜和干果维生)和性(他发誓禁欲,并在去世前的42年中信守誓言)方面的坚定信念,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饱受大众争议。然而他所扮演的角色——政治家、社会改革家、精神领袖、新闻工作者、调停人、教育家和发明家——多种多样,犹如一部史诗小说中的角色,让每个人都能从他身 上有所收获。 “食盐长征”的第一天,甘地在距离静修院三公里的地方进行了一次饱含深情的停顿。他止步在一所学校跟前,这所学校是十年前他为与英式教育抗衡而建立的。今天,穿过一道砂岩拱门,就是古吉拉特邦大学树木葱郁的校园,学生们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他们身穿用印度土布制成的宽松衬衫和长裤,这种土布象征着甘地的革命,它既代表着对英货的抵制,也代表着复兴印度传统工业的决心。可以肯定地说,如今印度其他大学里没有学生会穿土布,它意味着“手工编织”,由于不够时髦而遭冷落。 10月2 日,孩子们打扮成“国父”的样子庆祝甘地的生日,“国父”是人们对他的爱称。这里是古吉拉特邦拉杰果德,甘地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许多甘地的追随者担心随着印度的城市化和物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年轻一代会忽略了他为贫苦之人服务的训诫。 受到甘地关于男女平等理念的教化,女人们身穿土布衣服在泰米尔纳德邦科代卡纳尔的街道上游行,参加一场颂扬甘地精神的庆典。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偏远地区,一位助产士正在照料孕妇。2013年由甘地的塞沃格拉姆静修院展开的移动诊所行动实践着他的承诺。 在古吉拉特邦的拉斯诺尔,工作中团结一致的人们在生活中也其乐融融。这是自主就业女性协会(一个信奉甘地主义的工会)扎根的数千个村庄之一。协会的创建者艾拉·布哈特称女人是“农村社会的栋梁”。 在甘地为抵抗英国的食盐限制法规进行“食盐长征”的卡普莱塔,女性仍旧承受着贫穷带来的压力。她们在砖窑辛苦劳作一天挣的工钱还不足3美元。 在古吉拉特邦,一张便宜的车票让这个男人坐上了这趟重走甘地“食盐长征”之路的火车。在走遍全国的旅途中,甘地始终坚持和印度穷人一起坐三等车厢。 在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的达利特人(一度被称为贱民)学校中,甘地端坐在两名学生肩后的照片里。这所学校是甘地所建,是他“对于真理的实验”之一。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7月号)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