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段崇轩】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雕塑"信仰"的形象——重读王愿坚的短篇小说
-
作者:
段崇轩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文体
内在精神
诗化历史
王愿坚
短篇小说
-
描述:
回顾6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自然绕不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作家及作品.譬如对王愿坚这样的作家,人们往往会认为意识形态色彩较重和表现手法保守而漠然视之.但当你搁置成见,潜心重读,就会发现,他在发掘革命历史的诗情画意上,在雕塑革命前辈的精神信仰和情感世界上,以及在短篇小说的文体和手法的探索上,超越了一定的历史理性和现实制约,有许多值得珍视和承传的思想、艺术经验.
-
雕塑"信仰"象-重读王愿坚的短篇小说
-
作者:
段崇轩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文体
内在精神
诗化历史
王愿坚
短篇小说
-
描述:
回顾6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自然绕不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作家及作品.譬如对王愿坚这样的作家,人们往往会认为意识形态色彩较重和表现手法保守而漠然视之.但当你搁置成见.潜心重读,就会发现,他在发掘革命历史的诗情画意上,在雕塑革命前辈的精神信仰和情感世界上,以及在短篇小说的文体和手法的探索上,超越了一定的历史理性和现实制约,有许多值得珍视和承传的思想、艺术经验.
-
在底层发现善和美
-
作者:
段崇轩
来源:
黄河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小说文体
作家
小说创作
人文情怀
长篇小说
小人物
底层社会
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小说
-
描述:
段崇轩 偏居晋北一隅的青年作家王保忠,越来越受到了文坛和读者的青睐、喜爱。 近年来,底层文学成为一个声势可观、但又屡遭訾议的文学潮流。人们所以不满足于当下的底层文学,并不是说这样的文学不需要、不重要,而是觉得它局限在旧的写作模式中,譬如照相式的苦难展览、居高临下的理性批判、矫情造作的肆意美化等写作套路,遮蔽了底层生活的真实状态,看不到作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能力。王保忠无疑是一位地道的底层文学作家。他让我们感动和惊叹的是,在长期的生活磨砺和写作探索中,他以赤诚、宽厚、温暖的人文情怀,不仅表现了底层社会的贫困、严峻、丰厚与生机,更发现了底层小人物身上的真善美精神品格,并熔铸成了一种结实、纯熟、精炼的短篇小说文体,在当前的文学中显示出了独有的价值和魅力。就像山西民歌,朴实、率真、激越,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和美感。可以说王保忠是一个有实力、有潜力,正在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寄予厚望的作家。 王保忠是一个起步很早,创作勤奋的作家。他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94年就开始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如今44岁的保忠,写龄已有16年之久。他像一棵坚硬的槐树,扎根晋北厚土,栉风沐雨,潜心创作,发表了近200万字的长、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银狐源》《男人四十一枝花》,中篇小说《老枪》《玩笑》等,虽然写得辛苦、用心,但还尚未形成他自己的风格,也未引起文坛和读者应有的注意。2004年是王保忠的转运年,发表于新浪网作品版上的《张树的最后生活》,在《小说选刊》转载,随后获得“2004-2006年度赵树理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作品刻画一个卑微而善良的普通农民,在现实困境中的被侮辱和被毁灭,显示了作者对底层社会和人物的把握能力。由此,保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坚定了他主攻短篇小说的决心。之后,保忠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井喷”态势,五六年来短篇小说接连在《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权威选刊转载,标志着他已走向成熟,进入了一个稳定的高产期。2007年的《前夫》和《长城别》,代表了他近年来的创作风貌和水准。前者逼真地展现了一个农村女性细腻而博大的精神情感世界,后者强烈地比照了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人生状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反思。保忠对底层社会和人生的洞察,特别是对那种真、善、美的发现,是他看到了深藏在民间生活中的这些“古董”,正是民族和人类进步的“火种”,是人类任何时代都需要的精神元素,亘古而弥新。他要用它点燃现实生活的希望,照亮人们前行的路途。 保忠最初十几年的创作,写了农村改革开放中,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变迁和阵痛;写了在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面前,各种农民的行为、性格和心理。写这些自然没有错,但它并不是保忠自己发现和探索出来的,是很多前代作家蹚出来的。再加上保忠有意强化“故事性”这种“非常状态”,就难免落入“模式化”巢臼。真正使保忠的创作思想发生“变革”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以及她的创作经验,这位英国女作家十分敬重托尔斯泰、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契诃夫这些19世纪的经典作家,并说:“我不是在(他们的作品里)寻求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再度肯定,因为其中有很多我也不能接受;我不是在寻找重温旧书的快乐。我要找的,是那种温暖、同情、人道和对人民的热爱。正是这些品质,照亮了19世纪文学,使那些小说表现了对人类自身的信心。我觉得,这些品质也正是当代文学所缺少的。”(多丽丝·莱辛:《小小的个人声音》,《世界文学》2008年第2期)这番话给了保忠以醍醐灌顶式的顿悟,在底层生活中发现温暖、光明的东西,这正是他当时探索的路子,莱辛的话从理论上验证了他的创作追求,他说:“如果莱辛这奖拿得还有些道理,如果人民可以拆解为一个个小人物,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小说这东西,就要给人以信心,温暖,同情,关怀和热爱。如果小说只是一堆没有温度和光热的文字,如果写小说成了个技术活,如果一个文本完成后,在它辉煌的表皮下,裸露出的仅仅是绝望的情感的迷乱,那我们只能说,这样的小说不要也罢。”(王保忠:《小说的品质》,《山西文学》2008年第7期)保忠在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身上,找到了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等重要问题的完美答案。这些答案或者说观念又同他潜在的生活积累、思想情感、审美追求息患相通。用自己真诚、温爱的情怀去观照生活,在底层社会发现真善美的东西,并用温暖、光明的文字慰藉和激励人们。王保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思想,并引导他走上了一条文学坦途。 历史转型期的底层社会,经历着空前的震荡、分化、阵痛和蜕变。作家面对这样的社会存在,既要有丰富的感性体验,又要有超然的理性思想,紧紧扣住历史发展的脉动与走向,才有可能把握和表现好底层社会。我们从王保忠的小说中,还不能说他已具有了多么完整、深刻、精到的思想理念,这也许正是他的薄弱环节。但他从伦理道德价值的层面,对底层生活的发现和把握,无疑是通向生活、通向艺术的有效途径。王保忠在小说中真实地表现了底层社会的艰难和沉重。《张树的最后生活》写住养老院的农民张树的羞愧自杀,导致悲剧的自然有个人原因,但更是整个社会乃至世俗观念对他的“谋杀”。首先是贫穷,贫穷使他连起码的家庭、老婆、儿女都没有,成为一个孤苦的“光棍”。其次是权力,张树因无意看到了村主任与别的女人偷情,使村主任如芒刺在背,利用权力,把张树撵出村庄,强行塞进了镇养老院。再次是世俗观念,张树对卖东西的女人有好感、想接近,便被认为他要占人家的便宜;他找了一次小姐,更被人们视为异类、坏人。这是一个日常的、无事的底层社会,但却扼杀了张树的生命。这是作者较早时期的小说,其中蕴涵着对底层社会的揭示与反思。《长城别》中的底层社会则是别一种风景。坚守在乡村学校讲台上的巧珍和丈夫,工资微薄,生活拮据,他们的日子连一般农民都不如;人们纷纷离乡,村子几近空巢,学校即将倒闭,巧珍和丈夫的饭碗也难保了。支撑他们的只有传统的道德信念。这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结果,底层社会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王保忠在小说中尖锐地揭示了底层社会的分化与矛盾。《奶香》中在城里某公司打工的木生,为了讨好老板、得到重用,让刚刚生产的妻子香妹给老板的儿子当奶妈。夫妻俩由此闹开了别扭,老板与二奶亲自上门“审查”,使香妹从身体到精神经受了一场煎熬。作者通过这个现实故事,凸显了底层社会的贫富悬殊以及普通民众的生存危机。《家长会》写煤老板余黑子同私立中学校长汤河的矛盾冲突,绝不是因了几车煤炭,因了二人身份不同,而是两种力量和文化的对峙与较量。煤老板信奉的是金钱可以支配一切,在任何地方他都敢横行妄为;而校长却坚守着师道尊严、清廉办校的信条。这是世俗的拜金主义文化同纯正的精英文化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显示了底层社会的新动向、新问题。王保忠在小说中还艺术地描绘了底层社会的自足自主状态以及所受到的时代冲击。《教育诗》写的是一个教师家庭年轻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涟漪,男人是那样诚实、体贴、正直,女人是那样温柔、贤惠、多情,通过一场小小的误会,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对家庭的珍惜写得细致入微、如诗如画。这是一幅永恒的家庭情趣图,今天依然珍存在民间社会,在躁动、膨胀的现代社会,显得格外美好而珍贵。《一百零八》中的婆婆,年岁之大连她自己和家人也不甚了然了,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洒扫庭院、做饭养鸡的古朴、宁静生活。但市里的一场“选寿星”作秀行动,打破了婆婆的生活规律,搅乱了她的平和心态,终于把老人送上了一条死路。其中蕴含了保忠对自足自在的底层生活的肯定和赞赏,对现代作秀行为的批判和沉思。在如上这些作品中,作家对底层社会的观照和发现,也许还不够宏大、精深,但却是敏锐的、精辟的、甚而是天才的,读来让人慨叹、让人深思! 精心塑造具有质朴、善良、宽厚、仁爱精神品格的底层人物形象,是王保忠小说最突出、最动人的艺术特色。当前的底层文学,硕果累累,方兴未艾。但有一个严重的缺憾是普遍忽视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么多优秀作品,能让我们记住的人物有几个呢?保忠对这种现象很有看法,他说:“我们对技术热情了,而恰恰冷淡甚至忽略了最该表现的‘人’。文学说到底还是入学,这可能很功利,但是我还是要说,忽略了人,再这学那学都没用,一点用都没有。一个有良心的写作者,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文学日渐成为花瓶。”(王保忠:《尘根·文学应该温暖世界》,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版)因此,保忠对人物塑造有着高度的自觉。他对底层社会各种各样人物的谙熟,成为他写入的丰厚资源。运用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方法并借鉴西方的现代手法,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在有限的空间,雕塑出一个大写的人物——伦理道德层面的独特人物形象来。这大约就是王保忠塑造人物的“绝活”吧?保忠写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有农村的年轻姑娘、中年妇女、老辈农民、进城农民工、村干部、学校教师、乡镇干部、企业老板等等。这些形象单纯、逼真、坚实,有些具有了一定的典型意义。是一种货真价实的短篇小说人物。但他最出色的有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农村中的青年、中年女性形象。《美元》中的艾叶,是一个让人爱怜、让人担忧的山村小姑娘形象。一张20美元的钞票,竟把她投入了一个陌生、尴尬、屈辱的社会环境中。她无法应对外面的世界,于是决然地把自己劳动所得的美金弃之荒野。这使我们想到了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艾叶同样融入不了富有的现代社会。又使我们想到了铁凝的《哦,香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