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倚卫与“新海派玉雕”
-
作者:
杭海路
来源:
都市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者
台湾省人
鲁迅美术学院
厚重感
表现力
中年教师
油画
-
描述:
杭海路 在近几年的“中国北京国际珠宝展览会”上,一组被誉为“新海派玉雕”的作品总会受到海内外收藏界、工艺美术界的格外关注和好评。这个一年一届中国宝玉石界最高规格的展会,陈列和展示的玉雕作品,都是当代中国玉雕界顶级大师和高手们的扛鼎之作,个个美轮美奂,件件流光溢彩,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那组“新海派玉雕”却依然会在几千件展品中脱颖而出,让人眼球一亮。 “艺术即风格”。这组玉雕由近20面玉牌组成,林林总总,一色的海派风格,蕴含着特殊的韵味,追寻着一种非常自我超然的格调,散发出一种前所未见的“气质”,让你看也看不够,不得不为它的魅力所感染,所折服,所沉醉。其他大师和高手的作品也确实一个赛一个,但在这个风格迥异,格调一致的组合面前,就少许显得题材雷同、陈旧,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不足,让人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玉牌的制作者是中国玉雕大师翟倚卫,一个艺术完美主义者。在中国玉雕界鼎鼎大名的“上海三杰”,刘忠荣是他一个单位的前辈,吴德生、易少勇是他学习玉雕的同学。“新海派玉雕”是他三十年艺术追求的结晶。但也正是他太执著于艺术的完美,所以他的艺术之路比他的前辈和同学走地更加艰辛。 他酷爱玉雕,却调离玉雕厂去影院当了美工; 中国是玉雕之乡,他却赴日本、瑞典学习治玉之道 他的正名叫翟念卫,翟倚卫为别名。1961年出生在上海的他,从小就喜欢美术和书法,并一直接受着严格的训练。但他更喜欢的还是玉雕艺术,上小学的时候就时常找些木头、石头来刻点东西。1975年,终于如愿进入了上海玉雕厂工业学校,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他向往已久的上海玉雕厂工作。他出色的天分和十分敬业的工作态度很快就得到了车间领导和师傅的认可。1982年当他在学徒转正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并提前晋级时,一位前辈预言道:哦,这个年轻人啊,将来了不得的! 然而一晃几年过去了,翟倚卫在玉雕上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甚至逐渐变得有些不太安分—一虽然工作上依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主要精力却放在了绘画上。工作之余除了学习美术理论就是绘画。他在主攻中国画的同时也涉足连环画和插图艺术。1986年,他的连环画作品居然人选了上海第一届连环画画展;此后又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故事会》的特邀画家。.他难道是要放弃他钟爱的玉雕艺术吗?有人猜测。 果然,1986年他向领导提交了离厂留职申请,到一家电影院做了美工。两年后,他又告别电影院和祖国,赴日本留学去了。3年后他回国,但没有回厂继续他对玉雕艺术的追求,而是又去一家影院做美工。1999年他再次告别祖国赴瑞典进修,直至2002年。 同事和师傅直为他惋惜,这么一个好苗子,这么热爱玉雕事业的一个小伙子怎么对他十分钟爱并献身了十多年的事业说扔就扔了呢?唉,现在的年轻人啊,真是搞不懂! 翟倚卫真是要与玉雕艺术挥手告别吗?不是。多年以后,他对其中的原由作了如下说明。 进入玉雕厂后,我逐步深入了解了这门传统艺术,也慢慢领悟到,“工”是一切艺术的骨架,是一件作品的根茎;“艺”是作品的花和叶,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价值。通过在学校和玉雕厂十一年的学习和工作,扎实的功底已经有了,,我开始探索如何体现“艺”,如何体现出作品的灵魂,设计和雕刻出作品的生命。但这又谈何容易?我是“文革”中上的小学和初中,在那革所有优秀艺术和文化命的十年里,我能学到什么?学到的只有阶级斗争。而在工厂里我只是一名普通工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进行玉雕的设计和创作,每天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不断复制那些所谓的艺术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重复、再重复!还美其名日这是传承传统艺术。通过自学,我认识到,时代在变,传统的题材中多是当时社会生活呼唤着新创意、新思维、新风尚。传统不是简单的复制,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传统的题材,经典图案和模式是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粗暴地不断复制,那就是对我们优秀文化遗产的极不尊重和亵渎! 玉雕作品的痕迹,是你自身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最好的注释。艺术家艺术成就有多高:最终取决于他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多深。要创新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我想做一个艺术家,不想一辈子做一个匠人。我之所以喜欢绘画和书法,那是因为我认识到它们是玉雕设计的基础,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去日本、瑞典,是为了提升、开拓艺术的修养与境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创新就要借鉴。文化的差异往往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我从小就崇拜明末玉雕大师陆子冈。我想,如果说他的子冈牌是传统玉雕的一个代表,那么我应该去争做一个当代玉牌雕刻乃至于当代新玉雕艺术的开拓者、创新者。 但,当时在厂里我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我只能另辟蹊径去实现我的艺术之梦。翟倚卫的子冈牌情结和陆子冈其人其事 在日本,翟倚卫利用一切机会参观各类美术馆、画廊和各类工艺品作坊以及商店,贪婪地汲取新鲜的艺术养分—一文化的反差让他感到一切都那么新奇。从而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境。他感叹日本工艺之精美、之时尚,观念之开放,东西方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同时更深切地感到中国工艺的因循守旧,落后与粗糙。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他深埋于心的陆子冈情结,一次次搅拌着他的灵魂,使他攀登玉雕艺术高峰的情愫越发浓烈。 1991年回国后,他从事了一些工艺品包括玉雕在内的商业活动,—方面是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主要是从大量的艺术品中了解国内艺术品的潮流和时尚,并从中得到灵感和启示。数年后的1999年,由于依然感到学养不足,又决定到瑞典进修。他踏足了欧洲的许多国家,沉浸于欧洲的艺术殿堂、水晶文化、建筑文化、雕塑艺术,亲眼目睹了欧洲严谨的传统艺术和现代风格水乳般的链接和融会。他徜徉的思绪,一次又一次不自觉地漂浮回中国的文化艺术中。他发现中西方的艺术精神是相通的,创新和求精是所有艺术的生命力,工艺美术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与素养。 两年多后,他对玉雕的欲望强烈到难以抑制的地步;随即决定回国,了结他的子冈牌情结。 凡是玩玉藏玉的人,没有不知道陆子冈和子冈牌的人。陆子冈是明代万历年间玉雕艺术大家。在书法、绘画、文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他雕刻的玉挂件形制或长或方,宽厚敦实,状如牌子,集书法、绘画、文学、雕刻于一体,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人文气质,是中国文化集大成者,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所以命名“子冈牌”。明代之后,仿子冈牌形制的玉牌也被称为“子冈牌”。陆子冈不仅是中国玉雕史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同时也是第一位要求社会承认其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第一位坚持留名于所有作品上的艺术家。在程朱理学发展到极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明代,陆子冈却以一个工匠的身份被士大夫们所推崇,所敬重,这是足以说明其艺术唯一性的价值。所以,能制作或者说能做成一块合格的子冈牌,也就成了后来玉雕艺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当然,翟倚卫也不例外。 参加“天工奖”的作品送走后,一向沉稳的翟倚卫忽然有些忐忑不安 2003到2005年,翟倚卫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了实践理想的一片天地。他经过再次思考,更加确认:子冈牌是体现中华玉文化博大精深的窗口,更是可以推陈出新的最佳载体。但是,子冈牌的制作难度是相当大的,具体可以概括为四点。其一,从艺术层面上说,它集书法、绘画、文学、雕刻于一体,要求制作者除了要有精湛、娴熟的雕刻技术外,更要具备深厚的美术、书法与文学修养。其二,从工艺上讲,它对工整性、对称性、规范性的要求非常严格。其三,它对材料的要求高,一般是没有水线、裂纹、杂质且密质度高、油性好、白度高的上等和田大籽料。其四,则是制作者必须具有较高或高超的创新能力。因为陆子冈已经把这种形制推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而且后来的仿制者不计其数,其中不乏鹤立鸡群的高手。几百年的传承,又使得这种形制在人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程式,要想推陈出新,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现代的制玉从业人员,虽然说人才辈出,然而制作子冈牌的高手却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创作题材和手法都比较陈旧落后,一般停留在仿制旧款,鲜有创新。大多数业界人员在传统玉雕工艺上坐享其成,怯于创新的原由除了为思想观念、创作功底所限外,更主要的是怕冒经济风险——随着市场的繁荣,玉料的价格也在疯狂上涨,一克好的羊脂玉料价格要在千元以上。一旦不被业界和市场认可,后果不堪设想。 风险对于别人存在,对翟倚卫也同样存在,两次出国以及工作室的筹建已经使他囊中羞涩,在家人倾囊资助下,他才买回了—块较为满意的和田白玉籽料。风险的压力对匠人和把艺术作为敲门砖的人来说,是一种退却的借口,而对虔诚的艺术信徒却是一种激发。翟倚卫买回玉料后,创作的激情蓬勃而发,让他不能自已。他忘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