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三峡的浮梁、索桥
-
作者:
杨光华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铁索桥
攻蜀
军士
浮桥
大夏国
长江三峡
西陵峡
浮梁
明玉珍
廖永忠
-
描述:
长江三峡,素来为江上交通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有不少王朝或割据政权恃险自安,在此修建关城,搭设浮梁、索桥,悬缀铁索,作为御敌工事。如今,那些设施只在历史的记忆中依稀可见,不时唤起人们的追思。 三峡地段的桥梁,最早出现于东汉初期。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末),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当革命火焰燃遍关中、中原、江淮时,一些贵族、官僚、土豪乘机起兵、割据郡县,称王称帝。公孙述占领巴蜀,公元25年,自称天子,叫白帝。33年,白帝派田戎率领数万军队出江关(夔门南岸)东下,攻克西陵峡口两岸的荆门、
-
雕塑曲面多轴加工的干涉处理
-
作者:
张定华
杨彭基
杨海成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曲面多轴加工
误差补偿
干涉处理
-
描述:
论述了雕塑曲面多轴数控加工图像编程系统 GNCP/SS 的干涉处理技术.对多轴端铣、侧铣加工中的干涉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以临界约束和刀具与曲面最近距离监视为基础的防干涉方法,该方法能自动确定刀轴方向并获得最大切削效率、另外,还对多轴加工中刀轴变化产生的非线性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对分插值区间为基础的补偿方法.这些方法在实用中取得了满意的干涉处理效果.
-
蛇吞象真有其事吗?
-
作者:
杨寿福
来源:
蛇志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象
山海经
咽下
蟒蛇
咀嚼
身体
体外
故事
动物
头部
-
描述:
《山海经》中讲了一个蛇吞象的故事:有一条五彩斑斓的大蛇,一口吞进了一只大象,消化了三年才把象骨吐出体外,象骨多得堆成了一座小山。真有这样的事吗? 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而蛇吃东西从来不咀嚼,总是囫囵吞枣地咽下去,象大象这么大的“枣”,要多大的蛇才能吞得下呢?全世界大约有2700多种蛇,最大的要算蟒蛇。而它的身体不过8米多长,直径约0.36米。这么大的蛇肚,即使再扩张也难以容纳庞然大物的象,所以蛇吞象是不可能的。蛇虽吞不下象,但它倒是可以吞下比自己头部大几倍的动物。蟒蛇的食谱是兔子、鸡、小鹿以及小猪等等。这些动物身体都比蟒蛇的头部大!
-
介绍三件明代青花瓷器
-
作者:
王佐才
杨小农
来源:
文物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版
青花瓷器
内口
款识
外口
藏青色
波浪纹
明代
胎骨
绍兴市
-
描述:
绍兴市文物公司在民间收购征集的明、清瓷器中,有3件明代青花瓷器比较珍贵,现介绍如下。 1.永乐青花鸡心碗口径16.3、底径4.2、高9厘米。胎较薄,直口,深腹,圈足,无款识。内口沿饰一圈十字纹,底饰
-
江苏常熟明万历五彩云龙纹扇盒
-
作者:
杨新民
来源:
文物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彩绘
龙纹
常熟市
明万历
缺失
青花
江苏
足长
口部
-
描述:
江苏常熟市博物馆藏有一件精致的明万历五彩云龙纹扇盒(图一)。盒口部长33.8、宽10.3、底足长34.8、宽11.3、座厚2厘米,盒身通高9厘米。盒盖惜已缺失。
-
宁夏彭阳红河乡出土一批石造像
-
作者:
杨明
来源:
文物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造像
长方形
宁夏彭阳
工作站
文物工作
叶状
乡政府
高浮雕
佛像
出土
-
描述:
1985年冬,宁夏彭阳县在修筑彭平公路(彭阳至平凉)时。在距红河乡政府500米处的红河岸边发掘出一批石造像,立即报告了县文物工作站,工作站将出土石造像全部收回入藏,并对现场进行了考查。发现出土石造像的周围土层里有破碎的陶片、灰层,推测可能为一遗址。现将这批石造像整理简介如下。 01号为白泥石质(质似白膏泥状,质地较软),高浮雕佛造像。石高18.5、宽9、厚3.5、像高14厘米。石造像舟形,上端为尖叶状,下端为长方形床座,正中雕一袖手端坐佛像,高肉髻,两耳垂肩,面容清瘦,细
-
马尔代夫出土的中国瓷器——兼谈中·马海上交通
-
作者:
杨焕新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尔代夫
中国瓷器
-
描述:
一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斯里兰卡西南864公里的马尔代夫群岛上(以下简称马岛),西面与东非索马里隔海相望。群岛由1000多个小岛,分成19个环状珊瑚组成,南北延绵300海里。首都马累,位于岛的中南部,是古代唯一大吨位的深水港,故发现的中国瓷器最多。马岛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古墓碑证明,大约在公元前三
-
略谈青白瓷的装饰艺术
-
作者:
杨爱玲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白瓷
装饰艺术
-
描述:
我国陶瓷的装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勤劳智慧的先民就以惊人的奇迹创造了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彩陶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陶瓷生产技术的提高,陶瓷的装饰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宝库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青自瓷的装饰艺术就是这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
-
棕头鸦雀的“语言”
-
作者:
杨向明
来源:
大自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跳跃
语言
鸣叫声
唤醒
红棕色
声音
森林灌丛
鸟类
精神
百鸟
-
描述:
冬日,当黎明来到大地的时候,你信步走到野外,百鸟欢歌一定会让你感到精神振奋.大多数的鸟类在清晨有一个鸣叫高峰,虽然鸣叫声调很不一样,但大意都是唤醒同类.灌丛中有这样一种声音:咄咄咄咄咄咄咄咄……这是数十只鸟儿共同的呼唤,这声音时起时落,听起来十分有趣.如果你走进灌丛,你会看到一群小巧玲珑的鸟儿,全身红棕色,在灌丛中上下跳跃.它的名字叫
-
催人奋进的侗家农俗
-
作者:
杨秀云
来源:
民俗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侗乡
六畜兴旺
风俗文化
这一天
敬田
庆祝活动
侗族人民
芭茅草
独放异彩
踩歌堂
-
描述:
在贵州省的侗乡,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其中催人奋进的侗家农俗,与侗族的其他风俗文化紧密相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独放异彩,引人入胜,勾人遐想。当每年的春节过后,侗乡的农俗活动便随着农事季节,一个接一个地开展。节日之际,庆祝活动五彩缤纷,热闹非凡。挑粪敬田供土侗乡人过春节,初一祭祖宗,初三挑粪敬田供土。这举动被视为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幸福的良好开端。眷节初三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托一位年长的老人或户主,挑一挑粪下田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