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深深怀念朱厚泽同志
作者: 李锐   来源: 现代领导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志   朱厚泽   怀念  
描述: 口李 锐 厚泽住入医院时,我曾多次和老伴去看望。4月28日,他还同我们一起照相。最后一次是5月6日,医生会诊。那天,我紧紧握着他的手大声说道:我们这些人一生,无愧于人民和国家,也无愧于这个党,我们都是好样的。9日早晨,我知道厚泽去世了,第二天到他家中,送去一首未定稿的怀念绝句,同厚泽夫人细谈他的病情和后事。11日五点醒来,我连忙起床,将那首绝句定稿,用大张宣纸写好,八点多同老伴到达医院,向这位老来结交的朋友告别,怀念绝句挂在他的遗像旁边: 高谈改革靠三宽,藏富于民天下安。 生活会时心似火,铁肩道义更忧先。 告别大厅内外,老中青三代挤得满满的(后来知道共去了八百多人).有认识的朋友在擦眼泪。我的怀念绝句引来许多人观看,还有人拍照。我希望这四句话能立即传开。 同厚泽相识,是1982年3月,我到中央组织部组建青年干部局时,他正在中央党校青年干部班学习。我的二姐李英华(已去世)当时正在这个班任实际负责的副主任,她同我谈到,朱厚泽是班上最优秀的,排第一位。厚泽是贵州人,抗战后期,二姐作为“地下党”曾在贵州长期“隐蔽”过,很了解贵州情况。同厚泽有了来往,我知道1959年庐山会议后,他也曾下放十多年,吃苦不少,但藉此时机,他读了许多书,尤其自学了自然科学,深深认识到没有科学知识办不好事。这个一致观点,使我们很快成为至交。记得1956年《人民日报》约我写社论时,我写过一篇《干部一定要学自然科学》,这当然是有感而发的。当时正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高潮,经济部门许多工程建设,负责人都是文化低的老干部。1982年下半年,我曾请耀邦同志到这个班讲过两次话,他认识了许多学员,也认识了厚泽。他对厚泽还说过这样的话:事情都有两重性,十多年不工作,是荒废了,但是意志的锻炼,思想的开放,也是丰收的十多年。 十二大后,厚泽进入了中央委员会,在贵州担任过二把手和一把手。耀邦到贵州广泛考察时,大讲经济开放,要藏富于民。于是厚泽在当地报纸上,用整版篇幅,连续宣传耀邦这一主张。由于曾长期在宣传部门工作过,我是一直关心宣传工作的。胡乔木和邓力群长期掌管意识形态,影响改革开放,我很是不安,于是向耀邦推荐厚泽担任中宣部部长.耀邦早就看重这个人才。1985年7月,厚泽到中宣部上任。大家知道.他极其慎重地在文化界首先提出“宽松”,随后提出“三宽”:不仅文化界,包括经济、政治各系统,小到家庭生活,都要讲“宽松”、“宽容”、“宽厚”,这样才能做到言论自由等宪法规定的四大自由,才能保障民主执政,实施真正的宪政。他的长篇讲话先在《文化报》发表,随后《人民日报》转载。胡乔木和邓力群当然容忍不了“三宽”,首先不能“宽松”。他们“反对精神污染”被阻止后,又极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而且影响到耀邦主持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定稿和实施。终于出现1987年初的生活会,耀邦被迫辞职,在中宣部只工作一年半的厚泽也随着下台。后来我给江泽民写过一封信,请他重视朱厚泽的才能。 都不在位了,我们的来往、交谈就更多了,“关怀莫过朝中事”,尤其关心“何时宪政大开张”。我还记得1997年老中青三代朋友几十人为我祝八十寿辰酎,大家都讲话,厚泽讲的尤具理论意义,他念的稿子: “理论和实际结合,逻辑必然,使言论和行动统一。因而,这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认识论命题,也是崇高的人生道德观的一个命题;以其鲜明的正确性,同林彪、江青一伙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不说假话就办不成大事的极端无耻、极端愚蠢和彻底堕落,形成了认识论和道德观上的尖锐的双重对立,从而为新时期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提供了前提,制定了标准。十几年来的事实证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凡是坚持同实践相结合,言论和行动相统一的,那里的各项改革就比较深入,人们心情比较舒畅,遇到困难也比较易于克服。反之,发展就比较慢,困难就比较多,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很难融洽、和谐。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似乎五彩缤纷,但也是苟延言利,转眼就成为泡影。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凡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总是被人理解,被人信赖,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成为社会凝聚的核心。无论历史的阴霾多么浓多么汹涌,也遮不住那水晶般纯洁透明的灵魂,挡不住那奉献人民的正大光明之心,人民是始终不忘、永远铭记在心的。反之,凡是言行相背,表里不一.无论他多么精于表演,巧于打扮,装腔作势,能言善辩,人民也不得不以怀疑的目光对照言行,观察表里,审视前后,还其本来面目。‘救救孩子’,这是我们民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鲁迅先生曾发自肺腑的呼声。为了‘救救孩子’,首先要救救大人。大人们要自我拯救,救救自己的灵魂。在孩子们天真纯洁,而受到伤害的心灵面前,怎样自我选择呢?首先用崇高的理论自勉,用高尚的道德自律。我不晓得理解错了没有?” 我还记得,厚泽讲完了这段话后,全场热烈鼓掌,还有人大声说:讲得好。可见这段反思过去的理论大总结,何等深得人心,厚泽是何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看看我们现在社会种种可怕的现象,各处官场的集体腐败,何时能实施宪政呵!厚泽十三年前讲了这段话,他是真正铁肩担道义的,他能死得瞑目吗?■ (《炎黄春秋》2010年6期)
心灵的折射——光在伦勃朗油画语言中的思考
作者: 李锐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勃朗     《夜巡》  
描述: 《圣经·马太福音》中写到:"在黑暗中开黎明。"这句话阐释了光的本质,它从黑暗中来,却用来给我们指示光明。它的出现将世间的一切事物得以显现并且被赋予鲜活的生命。我们在欣赏西方绘画时,可以从光线交错这个角度来体会绘画中的艺术内涵。光线的折叠运用造就了立体空间感,搭建出形状,丰富了色彩语言。在西方绘画中光线的运用则集中体现在写实性艺术之中,尤其是伦勃朗,可以说是将17世纪西欧的绘画艺术带向又一个艺术的高峰。在西方传统绘画中,画家常常借助形与意来承载自己的信仰与精神寄托。对光线的运用不仅在视觉语言与艺术语言方面影响重大,而且它能够使整个画面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本文着重通过对《夜巡》这一幅油画来欣赏学习伦勃朗的绘画语言。
题朱维民油画《自述》--纪念彭德怀同志逝世十周年(诗)
作者: 李锐   来源: 新观察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题朱维民油画《自述》--纪念彭德怀同志逝世十周年(诗)
心灵的折射光在伦勃朗油画语言中的思考
作者: 李锐   来源: 大众文艺(上半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勃朗     《夜巡》  
描述: 心灵的折射光在伦勃朗油画语言中的思考
纪念《炎黄春秋》创刊十五周年专辑(下)——开放言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作者: 李锐   来源: 炎黄春秋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政治体制改革   《炎黄春秋》   专辑   创刊   开放   纪念会   言论  
描述: 本刊已经连续两期发表了几位同志在《炎黄春秋》创刊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本期最后发表李锐、袁鹰、韩刚、孙大午等同志的发言和白建钢先生的贺信。在纪念会上,还有五位老同志表示了祝贺,并做了简短发言。李昌同志建议:《炎黄春秋》不仅要走下去,还要走出去,站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战略大开发的高度,扩展视野。他说,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炎黄春秋》应该办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春秋,和中央搞民族地区开发的大决策挂上钩。于光远同志把《炎黄春秋》和人的一生做了比较。从少年时代走到青年时代,青年时代正当年,拳打脚踢,矛盾也最多。再往后年龄大了.地位高了,人也满头白发了。《炎黄春秋》现在是青年时代,正当年,要继续努力。王强华同志回顾《炎黄春秋》的历史,讲到其前身《中华英烈》杂志,介绍了主办《中华英烈》杂志的温济泽同志和他在《炎黄春秋》创办初期的贡献。钟沛璋同志谈到对陈独秀的历史贡献的评价问题。他强调说,陈独秀的巨大贡献是不可遗忘的。戴煌同志说,对陈独秀的公正评价至今仍是一个问题。五四大街上的浮雕,把五四运动的主将陈独秀挤到一旁,是不公正的。《炎黄春秋》要继续坚持讲真话。陈模同志在准备的讲话中写道:我对《炎黄春秋》深有感情,当作必读与学习的课本。它是全国最好的党史杂志和理论杂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秉笔直书,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甄别了许多历史冤案,歌颂众多的忠诚积极、无私无畏、为党和人民建立功勋的人物。从第一年起,我每期到邮局、书摊去买杂志,以后14年一直坚持自费订阅。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这个有65年党龄的老党员最信赖的最好的老师。[编者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