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灰之品
作者: 李禾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   排行榜   爆发   行情   唐三彩   艺术品   拍卖会   英国  
描述: 李禾 在对中国画的追求中,我已“摸、爬、滚、打”了近四十年,于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涉,虽未深谙画道,却也渐有所悟,近年来更加迷恋和崇尚中国画中的“文人画”。 文人画,重墨轻色,独抒性灵,枯湿浓淡,变化微妙。灰色的水墨、淡淡的色彩,将多彩的大自然表现得鲜活生动。譬如,一条曲线,恰似逶迤的山峦;一抹淡墨,宛如一蓑烟雨;即使一个墨点,有时也可以理解为一花、一鸟、一树、一石。笔筒旨丰,妙不可言。王维说: “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这是先哲最深刻的训示。 然而,我对文人画的爱,决不仅仅是因为它传达出的笔情墨趣,而是在冗杂而浮躁的现实生活中,以文入画的灰色格调求得一份人心的平静与安宁。不是么?气势宏大的琼楼玉阁、豪华富丽的茶馆酒肆、色彩绚丽的广告招牌、琳琅满目的电器衣饰,固然说明了科技的发展与物质繁荣。但在这样的幸福之中,我们却感到无可名状的忙碌与劳累。更不必说在媒体报道中随处可见的那些骇人听闻之事,使我们瞪大了警惕与惊恐的眼睛——————我们想改变这些却力不从心,只能希望每个人从“我”出发,以一己之微力来促进社会的和谐。我认为,社会的真正进步更有赖于文化的光复。只有文化能照亮世界,只有艺术能装点人生。 作为画家,我习惯于生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用笔墨来理解社会,诠释生活,并努力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那怕我的艺术奉献仅仅是初春的一朵花蕾、晚秋的一片霜叶、湖中的一尾游鱼、林间的一声鸟鸣,我也感到无愧于心。 于是,我不再堆砌颜料去填塞画面,不再热衷于用什么“特技”去盲目“创新”,不再靠红火热闹的绘画语言去哗众取宠。当然,色彩也是美,许多人用色彩创造了艺术的杰作,那是他人的成功。我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崇尚老庄的淡泊宁静,深信庄子所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几乎摒弃了色彩,选择了以水墨为上的文人画。朴素淡雅的文入画最能表达画家的心理诉求,也最讲求画家的内心生活质量。换言之,画家画的是画,更是画家自己。 我认为, 在“文人画” 三个字中,“文”是灵魂, “人”是风骨, “画”仅仅是形式上的装饰,是情感的载体,其中,“人”是核心和主体。人品重于画品,画家必须注重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不断修为“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笔墨皆由心出,“心正则笔正”。心无尘垢,笔墨超逸,抓住稍纵即失的审美激情,产生灵感进发和突现。让画面洋溢着人文情怀,流露着人文思想,包蕴着深厚博大的人文精神。 毋庸置疑,文入画是“灰色”的。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才更需要灰色调的通融。易中天有一句精彩的话, “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深深浅浅的灰,姿态万状的灰,灰色是最和谐、最美丽、最有意味的色彩。灰色将世间的嫣红姹紫一一滤净,唯留下生命本真的纯粹影象,以淡写浓,以疏状密,以简驭繁,以沉默的留白应对不尽的繁华,以人格的魅力统摄累赘的描摹,加之诗书画印合璧的艺术形式,使其更臻完美,此乃“文人画”之真味也。 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大家闺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片淡雅又美妙之极,让文人画放射出人性的光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