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噱头、情节和人物
作者: 德·尼古拉耶夫   李溪桥   来源: 世界电影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社会意义   喜剧情节   精心设计   基本事件   喜剧片   人物性格   脸谱   喜剧性格   果戈理  
描述: 喜剧片是历来很受欢迎而又难于掌握的一种样式。要拍好喜剧片必须掌握它的特性和规律。 作者在本文中“着重论述关于喜剧情节结构的规律及其在表现喜剧特性时所起的作用”。 他认为“电影喜剧的基础是情节”,批判了“喜剧片的基础是噱头”的看法,并论述了一系列与情节有关的理论问题,如情节与故事的区别,如何选择有社会意义而又蕴含喜剧性的基本事件作为情节基础,如何展开喜剧情节,如何使“情节成为构成人物性格的手段”等问题。 作者在论述自己的喜剧观点时,援引了果戈理、麦克斯·林戴、勃斯特·基顿、哈洛德·劳合和普洛塔占诺夫等喜剧大师的创作经验。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卓别林的喜剧创作,指出他的喜剧生命所以历久不衰,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卓别林严格选择并精心设计喜剧性情节,重视情节的重大社会意义,并善于以喜剧性情节去塑造喜剧性格。作者还具体分析了西方的一些著名喜剧片。 本文最后部分阐述了喜剧脸谱问题,指出历来喜剧大师都重视塑造喜剧脸谱。卓别林正是以流浪汉夏尔洛这一喜剧脸谱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灵。他认为喜剧脸谱“体现了一定社会和心理特征”并“找到了最集中的外部表现”的性格,具有广泛的概括性,独特的“浮雕性”和鲜明的喜剧性。 本文译自苏联1974年出版的《电影中的性格》一书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