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三十六计,走为下
作者: 李愚   来源: 满分阅读.初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走”   三十六计   责任   逃避   歪理邪说   学会  
描述: 孙武先生也许永远不会想到“三十六计,走为上”会成为后世的懦弱者逃避困难、推脱责任的借口。打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被灌输着诸如“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之类的“歪理邪说”。于是,我们学会了“走”:面对困难,我们选择逃避;面对责任,我们学会了推脱。
玩物立志
作者: 李愚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他生前有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让人感叹的是,他玩的很多都属于旁门偏道,却又把这些属于民俗范围的“玩意”玩出了大名堂,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5。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裹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巨星陨落。 王世寰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高祖官至工部尚书;伯祖为清光绪年间状元,曾以直言敢谏,反对慈禧太后修颐和园而闻名朝野;父亲早年留学法国,曾出使墨西哥,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出身名门,能诗善画,系著名画家金北楼之妹。 然而,生在书香门第之家的王世襄就是喜欢玩,他从小行无正步,坐无正姿,顽皮透顶。对于玩,他可谓天赋异禀,8岁就能“飞檐走壁”,爬墙放鸽子。一根挂着红布条的轰鸽子的竹竿上下翻飞,打得房檐无一全瓦。当然,进步也奇快,不久便成为行家。 10岁时,母亲把他送进东城区一所美国学校。因为父亲曾留洋,他一口流利的英语深得老师喜爱。但一连数周,他的英语作文篇篇言鸽,老师怒而掷还,斥道:“汝今后如再不改换题目,无论写得好坏,一律给P(poor,即不及格)!” 少年时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呜虫,在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那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破天荒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虽然家里有私塾老师教经、史和诗词等,但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但他的好友、已故著名国学和书画大师启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启功先生生前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我的挚友王世襄先生,是一位最不丧志的玩物大家。先说广度:他深通中国古典文学,能古文,能骈文;能作诗,能填词。但见他不待思索地率意聊天,说的是英语。他写一手欧体字,还深藏若虚地画一笔山水花卉。喜养鸟、养鹰、养猎犬,能打猎;喜养鸽,收集鸽哨;养蟋蟀等虫,收集养虫的葫芦。玩葫芦器,就自己种葫芦,雕模具。制成的葫芦器上有自己的别号,曾流传出去,被人误认为古代制品,印入图录,定为乾隆时物。再说深度:他把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条分缕析,使得一向说得似乎玄妙莫测而且又千头万绪的古代论画著作,经他搜集爬梳,既使纷繁纳入条理,又使深奥变为显豁。” 王世襄玩的东西五花八门,并由玩成家,除对书画、雕塑、金石、建筑诸多方面有精深研究著述外,还花费毕生精力投入那些当时尚较少有人注意的领域,包括家具、乐器、漆器、匏器、刻竹、金石牙角雕刻、匠作则例等,如豢养鸽、鹰、犬、蟋蟀等的专用工具等,都有丰富的收藏和深入的研究,在文物学家中独树一帜。 即使再“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来,他曾出版过《中国快乐的秘方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蟋蟀谱集成》《说葫芦》《明代鸽经清官鸽谱》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 王世襄生前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他把架鹰走狗斗蛐蛐这些“游手好闲”的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使之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他生前有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让人感叹的是,他玩的很多都属于旁门偏道,却又把这些属于民俗范围的“玩意”玩出了大名堂,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92岁高龄的王世襄接受《可凡倾听》专访时说:“从小学到大学,我全玩了,但玩肯定是要丧志的,后来我分析,丧志和立志之间有一点点区别,那就是,把玩的体会或者牵涉到的风俗习惯写下来,可以供人参考。” 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专家罗哲文说:“在文博界,王世裹可以说是第一流的专家,年高、资深,当然术业有专攻,很多专家某一方面的研究可能很深,但是能够像王世襄那样既深又博的,却很难找到一个。他的生活环境、经历、个人关系很多方面造就了他‘京城第一玩家’的地位,现在很难再能够出像他这样的人。”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一两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摘自《砥柱》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