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张昶林式陶瓷雕塑 “不戴别人的眼镜”
作者: 李子孑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师   大洋洲   Angel   艺术家   西班牙   再创造   雕塑   世界  
描述: 脸,不同的脸,有微笑的脸,有恬静的脸,有慈祥的脸,有虎视丹丹的脸,有义愤填膺的脸......写意而夸张的面孔背后流淌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一种情怀和心境,这是笔者对张昶林人物陶瓷雕塑的第一观感。继而,脸便成了笔者读张昶林雕塑作品的一扇窗户。七零后的张昶林心态平和、理想而富有干劲儿,比同龄人更加真实而充满活力。对于他来说,做陶瓷雕塑也是人生兜兜转转后最后定下来的方
“猴王”周国桢诠释猴子精髓
作者: 李子孑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往前走   复之   创作时间   陶瓷艺术家   现代陶艺   匣钵   周国桢   社会经验   陶艺创作   抱团取暖  
描述: 称周国桢先生为猴王,一点也不过分。近半个世纪出了二十多件经典之作,每件都有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从而立之年到耄耋之年,丰富的社会经验,使得这位艺术家的底子很厚,厚得足以让出自其手动物溢满各种“现实的情感”,无重复之感。半个世纪的岁月是塑造猴雕塑,也是塑造一个名为周国桢的陶瓷艺术家的人生变迁。
柴烧,对远古的呼唤——首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
作者: 李子孑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柴窑   国际   陶瓷   上海   五代时期   艺术   关联   窑口  
描述: 提到“柴烧”,总有人会顺口而出“柴窑”,是否是一个概念?是否有所关联?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柴窑”概念的最早来源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柴荣之姓而命名的窑口,为历史上著名御用窑口。
四季如春的水蜡盆景——几点栽培心得
作者: 李子德   来源: 中国花卉盆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树种   林清   小型盆景   业余   桩头   改革开放   出场   民众   制作   文化复兴  
描述: 我业余爱好盆景多年。素材都取自当地最普通的树种,从未用过名贵的树种。如水蜡在蓄林清杂中,都被清出场外,历来民众都将其用作柴烧。改革开放后盆景文化复兴,水蜡成了优秀的盆景素材。现在较大的水蜡桩头基本难找,但小蘖在本地区到处都有,给我们提供了制作中小型盆景和附石盆景的丰富资源。在我现有的盆景中,多数为中小型水蜡盆景。
御窑遗址藏着什么秘密?
作者: 李子嵬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秘密   景德镇   记忆   御窑遗址  
描述: 1982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景德镇珠山路上正在铺设管道,地面上挖出了一条长长的沟。一位中年男子在下班的途中,突然在工地边停住,蹲下来仔细察看沟壁上的一堆瓷片,他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
唐代的乐俑
作者: 李子晨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态势   文化形态   城市文化   重要性   民族文化   美人鱼   社会功能   艺术形象   城市雕塑   城市建设  
描述: 乐俑是古人以演奏者的形象为范本制作的俑或者泥塑等雕塑作品,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在古代艺术品中占有重要位置。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长期以来,人们遵循了“视死如生”的观念,把墓葬制成房屋状,像人间一样拥有奴隶的服侍,而乐俑也作为殉葬品进入到墓葬中。此时乐俑的出现不仅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辉煌成就,更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里程碑。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