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董得感恩的民族
-
作者:
少木森
来源:
福建乡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人
民族
感恩
主人
族人
-
描述:
文 少木森 畲族自称“山哈”。 “哈”在畲语里是客人的意思,也就是说畲族人把自己称之为“山里的客人”。这有点意味!通常我们见到的是谁居住在哪里,就把自己说成是那个地方的主人,比如大山的主人,大平原的主人,大草原的主人,等等。这是很普遍的事,也是很自然的事。而畲族历代住在闽、粤、浙、赣的大山,对这四省边界广袤地区的开发,立下不朽的功绩,本该称为这片大山的主人呀!但他们却自称为“客人”,这可说是一种自谦吧,也可以说是一种“感恩”!感谢大山接纳了他们,给予他们生活的家园,大山才是主人啊,大自然才是主人啊! 在福安穆云民族乡采访时,我对畲族乡干部说:你们的这种意识,这种心态,是对大山有一种敬畏,一种认同,是从心灵里的一种认同,也就是怀揣着一种感恩心结吧!乡干部说:这么说,倒是有点道理,我们畲族人生活在大山里,大山给予的恩赐太多,也许畲族人是学会感恩了。因此,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一再说起“感恩”二字,在畲族的风俗里,我也一再地品读出了“感恩”二字。 首先说说畲族的婚俗吧。畲族新娘出嫁前都要进行哭嫁,一般要哭上三天三夜,直到新娘的声音哭哑为止。邻居们都要过来听哭嫁歌,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 《哥嫂》、 《哭舅母》、 《哭闺伴》等等。如泣如诉的哭嫁歌,叙说着父母的养育之恩,长辈兄嫂的关爱之恩,姐妹们曾经的相处之情、相携之恩。通过哭唱的方式,姑娘表达着隐藏在内心复杂而又细腻的情感,那份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殷殷的感恩之心,都化作歌声来哭诉,既朴素,也动人。 新娘出嫁时,要把姑娘时期的“布妮头”改为妇女的“凤凰头”,还要穿上精心绣制的五彩斑斓的凤凰装。相传畲族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招他为驸马,在与三公主成亲时,帝后娘娘给三公主一顶珍贵的凤冠和一件镶有珠宝的凤衣,祝愿女儿生活吉祥如意。畲族女儿出嫁要梳“凤凰头”,穿凤凰装,就是对此的追忆和感恩。新娘上轿前,先要向祖宗礼别。由于传说高辛帝嫁女时,三公主是皇帝的女儿,一不拜天,二不拜地,更不能跪拜祖宗,她双脚不能踩地。这个风俗延续至今,新娘踩在米筛上向祖宗点头礼别。踏米筛还有另一个含意,米筛是畲族洁净而又贵重的生活用具,新娘踏筛是表示对三公主的尊重之意,也是对生活的敬畏之情。新郎新娘拜堂时,新郎先向“香火堂”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不拜,以示对畲族始祖三公主的尊重。这,就是畲族“男拜女不拜”的习俗。这一风俗从男尊女卑的旧时代一路流传至今,想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人把这一风俗解读为“女性崇拜”,自然是有道理的。但细想,这更是一种“感恩”,每一个细节,无不蕴含着“感恩”的深意。可以说,这既有对祖先的感恩,也是对生活的敬畏和感恩。 其次,说说畲族的乌饭节。传说,远在唐代,官逼民反,畲族首领蓝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失去了外援,粮食断绝。蓝万兴只得让将士们漫山遍野寻找食物,那时已是冬季,食物难找,只好靠采摘一种野果充饥。这种野果,叫乌稔果,是一种常绿灌木的黑色浆果,如绿豆至碗豆般大小,顶部有五星状花纹,食之味甜。虽说吃过后满嘴染成乌黑,不大好看,却能饱肚子,能恢复体力。蓝万兴很高兴,派出部分人员大量采摘乌稔果。就是靠着满山遍野的乌稔果,畲军才渡过饥困的日子,迎来战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风调雨顺,族泰民安。 “三月三”祭神之际,首领们想到了那些拯救过畲军战士生命、让他们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乌稔果,便派人上山,去摘取乌稔果,既想再次品尝乌稔果的美味,更是想用果子来祭神,赋予一种象征的意义,表达一种“感恩”之情。可是,去年的果子已经落完了,新一年的果树还未开花结果呢。兵卒们只好采回一些乌稔树的叶子,捣烂滤汁煮糯米,加糖制成乌饭以充乌稔果,供奉神灵,贡奉首领。首领们观之若果,闻之香甜,食之可口,大喜!遂定每年三月三全族人吃乌饭、拜祖宗、庆胜利、谢神灵,因而衍成“乌饭节”世代相传。 当然,到了后来, “三月三”除了制作和品尝以乌饭为主的各种畲家小吃外,更被当作对歌谈情、吟诗论嫁的大好时日。在这个节日里,全族到处搭台对歌,红火火的日子,热辣辣的歌,把节日衬托得如此缤纷多彩,充满活力。于是,有人戏说“三月三”是畲族的“情人节”,其实,也可以说“三月三”是畲族的“感恩节”,这样,似乎更能反映出“三月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三月三”盘歌、对歌已不再只是未婚青年的事,而“乌饭节”早就被当作本族对外交流、加强团结、答谢亲友的节日,也就是当做一个感恩酬答的节日。畲族人载歌载舞、感谢自然赐予一个丰收年,也祈盼来年是一个更值得庆贺的大丰年。自然而然地,畲族人生活中便多了一道动人的风景。 畲族的“牛歇节”和“尝鲜节”也都饱蕴着“感恩”的意味。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畲族的牛歇节。这一天,天蒙蒙亮,畲族农人就要把牛赶到山上吃带着露水的青草,慰劳耕牛。接着,还要把牛牵到清水边,用竹制的牛梳洗刷牛身,理顺牛毛,并解缰卸犁一天,还要以泥鳅或鸡蛋泡酒,用竹筒灌喂耕牛,又以米粥或薯米粥等精饲料喂养,以酬谢耕作之劳。喂牛时,畲族牧童要唱牛的颂歌: “牛角生来扁扁势,身上负着千斤犁。水牛做饭给人食,四月八日歇一时。”这一天,严禁对牛棍打鞭甩,还要把牛栏清理干净,铺上干草,以示对牛的敬重与感恩。农历七、八月,畲家某户水稻开镰日即为这一户人家的“尝鲜节”,又叫“食新节。”按畲族的传统,水稻开镰必须先择吉日。他们把头一趟割下的稻谷当即碾成米,煮成白米饭,先舀三碗,点上名香,放在竹制的米筛里,置于晾台祭天地;而后再舀三碗,分别于左右神堂和灶台上供祭地方神、祖公神和灶神。祭毕,还要添上好酒好菜,请亲人邻居一起品尝新米饭。尝新米时,客人来得越多越好,互相道谢,共同感恩,据说“多一人尝新就多一人的粮份”,来年,大自然会赐予更大的丰收。 说起来,我们之所以要“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来善待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一粥一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一颗和谐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是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畲族人懂得感恩,其实也就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智慧,以感恩的心作为人生的支点。所以,我们在采访中得知,福安穆云民族乡溪塔村600多人口,自建国以来60年没有一个人犯罪,治安案件也极少见。我们先是表示了赞叹,毕竟如今社会的总体犯罪率有所增加,犯罪年龄下降,青少年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一个600多人的畲族乡村,竞能保持60年无一人犯罪,实在难得。同时,我们也表示,对此并不惊讶。毕竟畲族是一个懂得感恩、怀惴感恩之心的民族,畲乡民风的淳朴,自有其文化的、心理的依据。现代心理学家们不是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吗?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感恩的心改变着畲家人的生活态度,诚恳的态度带动畲家人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升华畲家人的性格,健康的性格收获畲家人质朴而美丽的人生! 近几年来,在我们整个国家, “感恩”教育受到重视,感恩教育已经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想,我们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畲族文化内涵,这,是一个亮点,值得借鉴与研究。英国作家萨克雷说: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我们的感恩教育就应该回到生活中去,像畲族人那样融在文化中、融在风俗里、融在生活细节上,以尊重为起点,从尊重耕牛、尊重粮食、尊重一草一木、尊重自然,到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在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活的幸福,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如此,感恩就会成为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就会成为一个人的人格支点。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的人生如此美丽!
-
蓄势待发 志存高远
-
作者:
木森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器
青铜器
拍卖
艺术珍品
造型
釉里红
中国古代陶瓷
精品
青花
瓷器
-
描述:
2010年中嘉秋季拍卖会拟于11月4日至6日在京瑞饭店进行预展,11月7日举行拍卖。值此金秋之季,北京中嘉重磅出击,强势打造2010秋季拍卖会,倾力推出1417件精品,涵盖中国古代陶瓷、玉器、书画、青铜器、天珠等几大门类,为广大藏家呈现一系列来自海内外的艺术珍品,精彩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