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曹志】搜索到相关结果 23 条
-
试论青花斗彩花鸟画的发展与创作
-
作者:
曹志丹
刘洁萍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综合装饰
陶瓷
花鸟画
釉上彩
创作
青花
瓷器
装饰形式
-
描述:
斗彩属陶瓷综合装饰的一个品类。凡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装饰形式共施于一件瓷器上,便称为综合装饰。青花斗彩通常是指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品种。"斗彩"也是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而命名的,也有人称为"逗彩",取二者相互"逗趣"之
-
从我国法律监督机关的称谓看检察权之性质
-
作者:
曹志瑜
来源: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检察
法律监督
人民检察院
-
描述:
文章论述了中国检察制度的产生、演进及历史渊源,以及检察一词的由来,并重新关注、审视了检察权之性质。
-
湿地松种源研究
-
作者:
沈根度
胡世才
曹志荣
陈里娥
冯训仔
江家生
夏锡凤
吴承祯
来源:
江西林业科技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湿地松
种源试验
-
描述:
湿地松种源研究沈根度,胡世才,曹志荣,陈里娥,冯训仔,江家生,夏锡凤,吴承祯(江西景德镇枫树山林场333000)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clm),原产美国东南6个州,是美国南方最重要的针叶用材树种,且含脂量高,松香质量优良。我国引种...
-
王叔晖著《西厢记》的图文机制研究
-
作者:
曹志
陆军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文机制
连环画
王叔晖
《西厢记》
研究
-
描述:
此文以王叔晖所创作的《西厢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作品文本与图像的联系来介绍其创作连环画的方法及表现手法,试图在图文机制上进行浅要的分析和研究。
-
略谈颜色釉的综合装饰
-
作者:
曹志丹
刘洁萍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色品种
卫生陶瓷
陶瓷装饰
综合装饰
建筑陶瓷
日用陶瓷
产品外观质量
颜色釉
-
描述:
陶瓷装饰肇始颜色釉。经过颜色釉和颜色釉综合装饰的瓷器,釉色鲜美,色彩缤纷,别具一格。颜色釉广泛用于美化日用陶瓷、陈设陶瓷,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外观质量,增加花色品种,而且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美的享受。景德镇所创造丰富多彩的釉色及其精致完美的器物,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
关于基层司法“压力源”的深层思考
-
作者:
曹志瑜
来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压力源
基层司法
压力
-
描述:
基层司法的压力过大,逐渐成为制约法制建设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的一个普遍共识。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地分解"压力源",可以发现,基层司法机关的编制待遇、司法权的性质及其运作方式与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是其中的深层因素。
-
曹志凯艺术作品选
-
作者:
曹志凯著
来源: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中国
陶瓷艺术
现代
-
描述:
本书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客座教授系列丛书》之一。曹志凯是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陶瓷青花山水,装饰画,把传统工艺和现在艺术手法相融合,其作品讲究画境、意境,多次获国内外奖项和荣誉。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优秀陶瓷艺术作品以及学术成果。
-
景德镇窑变釉陶瓷文化创意艺术解析与思考
-
作者:
曹志凯
王花明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窑变釉陶瓷
景德镇
发展思考
文化创意
-
描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也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政府也随之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给予文化产业相关支持,其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景德镇窑变釉陶瓷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景德镇窑变釉陶瓷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关键。本文将就此展开研究探讨。
-
湿地松芽苗截根育苗技术
-
作者:
胡世才
沈根度
曹志荣
陈里娥
来源:
林业科技通讯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截根
湿地松
育苗
芽苗
移栽
-
描述:
采用良种壮苗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重要措施,这是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科学总结。促使苗木的根系发达是多年来科技工作者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为了培育根系发达的壮苗,我们在培育湿地松苗木过程中进行了截根处理,其结果报道如下。
-
从我国检察权的性质看司法权的核心主旨:一种基于历史溯源与文本考据的思考
-
作者:
曹志瑜
来源:
科学经济社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检察权
检察
人民权利
性质
-
描述:
文本考据的方法有助于我们重新考察、认识中国检察制度的渊源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控权、护法与不同属性表征的内容层面和形式层面的检察权性质问题,从而确立我国司法权的核心主旨——"人民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