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文昌】搜索到相关结果 16 条
-
玲珑砚滴 藏趣盎然
-
作者:
刘文昌
来源:
理财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肢体语言
上海旅游
美术设计
艺术造型
南京路
国庆节
广告公司
艺术魅力
-
描述:
前段时间在藏市看到一位老者拿着个很小巧的茶壶,在问摊主什么价收购。面对如此小巧的茶壶,那个摊主一口咬定这绝非茶壶,而是仿茶壶形状的工艺品,因此不愿收购。正在两人为此物是否茶壶争得不可开交之际,隔壁的一位摊主闻声过来,仔细端详后笑呵呵地告诉他们,这虽然不是茶壶,但也非仿茶壶的工艺品,而是壶形砚滴,特别是那整体的龟形更显示出其特征。自然,老者的砚滴最后被那位识货的摊主以相对合理价格收购,大家也皆大欢喜完成交易。
-
名牌酒版收藏绽放奇葩
-
作者:
刘文昌
来源:
理财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肢体语言
上海旅游
美术设计
艺术造型
南京路
国庆节
广告公司
艺术魅力
-
描述:
近年来,洋酒和国酒在拍卖市场竞相争魁,一些有口皆碑的品牌名酒价格更是屡创新高,令人对酒品市场刮目相看,而中国酒文化也在中外名酒此起彼伏的高潮中,面临着新的嬗变。在名酒争奇斗艳之际,不被人们关注的酒版集藏温度也迅速上升,且成为了名酒收藏的一朵娇小玲珑的奇葩。 那么什么是酒版呢?所谓酒版,顾名思义就是指酒的样板,也称酒样、酒伴、酒办。主要是酒厂按严格的比例将各种酒缩小成袖珍型,作为促销宣传、专家品鉴、客户品尝、收藏者收集而特意生产的微型瓶装酒。其在外观、材质、酒液、酒标上与原装的产品销售酒完全一样,通常瓶内装有20~50毫升的原酒。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一般常见的酒瓶都是500毫升以上规格的,虽也有100毫升和250毫升等瓶装酒,但基本上均属于消费类产品。而近20年来在许多售卖洋酒的商号内,出现容量为20~50毫升的袖珍瓶装酒,即为酒版。 酒版起初主要是生产商作为促销之途,但久而久之其小巧玲珑的模样令人爱不释手,也就吸引了不少集藏者的眼球,并纳入了集藏领域。目前不少厂家都会推出新产品的酒版和每年经典老品种的酒版,形成了集促销与收藏一体的藏品。 开始时,酒版是免费赠送或有条件赠送的,许多人将之作为装饰品点缀。
-
老挂历收藏潜力无穷
-
作者:
刘文昌
来源:
西部论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潜力
收藏品
艺术性
挂历
想象空间
投资性
观赏性
工艺品
-
描述:
挂历是一种集工艺品、艺术性、观赏性和投资性于一体的收藏品,随着收藏界对挂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挂历的后市发展同样充满着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么,挂历有怎样的收藏优势呢?挂历收藏的切入点又在哪里呢?挂历在二十世纪的最后20年中,是风靡国内的实用品之一,也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新年送礼的首选礼品。这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年月历,伴随着绝大多数人走过了漫长的20多年,至今依然在众多人的心目中留下它那光彩照人的靓影。不过,由于这些年来新生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小巧玲珑的台历问世和具有日历功能的电子产品(手机和电子钟表等)不断普及,相比之下身躯庞大的挂历就被挤到了角落。尽管挂历的消费市场不断萎缩,并正处于走向消亡的状态,退出实用领域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但是,挂历却不会因此成为垃圾而被抛弃乃至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至少这几年来挂历已成为收藏界青睐的新门类,而介入收藏的群体正在快速发展,一些过去被人弃之如敝屐的旧挂历,现在则成为了集藏者孜孜追求的“香饽饽”,在藏市中身价倍增的事实,也预示着挂历收藏与投资的前景不断向好。古为今用的挂历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挂历,是在古人运用历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印刷工艺而形成的,属于古为今用...
-
布尔津五彩滩
-
作者:
吴文昌
来源:
中华诗词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
诗词
诗集
-
描述:
朝晖夕照各奇观,一片惊呼赞雅丹。 虽历劫波伤到骨,仍将五彩献人间。
-
沁园春·草原石城
-
作者:
吴文昌
来源:
中华诗词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震惊
石城
草原
沁园春
-
描述:
大漠凝珍,九域奇观,举世震惊。叹神龟宝象,祥笼丝路;雄关锁钥,气壮边庭。怪石嶙峋,野花烂漫,坚劲温柔各有情。登临处,问当年此地,谁主输赢?回眸海底峥嵘。有多少、冥顽自在行。想风嚣浪涌,鱼龙共舞;沙沉戟折,虾蟹相争。攻守轮回,弱强转换,五彩缤纷演废兴。君知否,乃山隆水退,崛起新城。
-
尺幅天地意境美:玉屏丛林盆景赏析
-
作者:
文昌
来源:
中国花卉盆景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赏析
盆景作品
玉屏丛林
-
描述:
时下盆景多追求高大威猛型,微型小型盆景较少。娇小玲珑的《玉屏丛林》是我省选送“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作品。它是退休老干部李冠乾近作。他用一株玉屏主树的根部伸展联接成十数株连根的丛林,运用绘画透视原理,使贴近画面的大小景树立于左侧,协调了全局走向,依次渐远渐小,营造出有深远感的立体画面。作者遵循美的形式法则,令参差错落的树群高低有序,疏密斜直的枝叶位置均衡。树丛间做到有机联系,既顾盼有情又远近相依和上下呼应,树的排列距离因疏密得体而形成节奏韵律。作品艺术地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