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忻一平】搜索到相关结果 1 条
-
既符自然之理 又富美感之趣
-
作者:
李正
忻一平
来源:
国土绿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水
山水画
江南园林
掇山
自然情结
因地制宜
太湖石
山水诗
美感
造园家
-
描述:
李正 忻一平 古之文学艺术领域,诗词有山水诗,绘画有山水画,园林称为“山水园林”,连《红楼梦》中的造园家也叫做“山子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更是千古传诵,崇尚山水几乎成了国人难以割舍的自然情结。在造园实践中,山水通常被喻为园林的骨架。陈从周《说园》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又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说的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这种艺术再现的“自然”如能结合自然地形合理布局,当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故“因地制宜”就显得尤为重要。 换言之,因地制宜以崇尚自然为前提,即依据造园地的自然环境,在尊重自然的指导思想下,决不无故破坏或修改天然的地平面,而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适当改造自然,沿阜叠山,因洼疏水,‘点缀亭榭,配植花木,以构成水石交融,淡雅清幽,引入入胜的园林形态。这种构成不仅仅是整合,还应是一个提炼、浓缩自然的过程,从而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林境界。 园林中的“山”,除真山入园者以外,一般都不高,仅几米、十数米而已。但“山不在高,有景则灵”,它是园林景观的主体因素。因为有了山(包括作为山之来龙去脉安排的带有起伏的地形,以及作为“山骨”的点石和势如余脉而孤峰突兀的峰石),方能引出泉渊、涧流、溪潭、湖泊,方能以山为载体来栽种植物,点缀建筑。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山以水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这便是以形象的语言,辩证地讲出了山在组织园景中的主导地位。山在园林的空间布局中,又可作为屏障来分隔园景,而这种分隔恰恰又能让人在游程的迂回曲折中,去领略其“横看成岭侧成峰”(宋·苏东坡语)的情趣。山在园林的借景中,还可作为中间介质,掩蔽园墙,而把远处美景“请”入园中,起到拓展空间,取得与园外山水连成一片的效果。 怎样才能使所掇之山既符自然之理又富美感呢?明末清初的造园名家、松江张涟(南垣)主张用平冈小坡、陵阜陂阪,通过江南真山真水所得到的启示,“师法造化”而获致其自然神韵。当然在实践中,造园家往往从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中去获得灵感。因为诗人、画家最敏感,他们所捕捉到的山水神韵最富审美情趣。而造园之理与一切艺术无不息息相通,源相同,故更能殊途同归。 对于总体布局,《画论》指出:“山水布局先从整体出发,大局下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穿插细节。”清·蒋骥《读画记闻》谓:“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若从碎处积成大山,必至失势。”沈宗骞《芥舟学画篇》也说:“作画之道,大类弈棋。低手扭定一块,所争甚少,而大局所失已多。” 对于山的主次和形势,唐·王维《山水诀》云:“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又说:“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宋·李成《山水诀》则谓:“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清·唐岱《绘事发微》说:“使主山来龙起伏有环抱,客山朝揖相随,阴阳向背俱各分明。”清·布颜图《画学心法》谓:“一幅主山与群山如祖孙父子然,主山即祖山也,要庄重顾盼而有情,群山要恭谨顺承而不背,石笋陂坨如众孙,要欢跃罗列而有致。”又说:“盖山之体势如人,人有行走坐卧之形,山有偏正欹斜之势……且画山,则山之峰峦树石,俱要得势——岭有平夷之势,峰有峻峭之势,峦有圆浑之势,悬崖有危险之势。”蒋和《写竹杂记》要求“有宾主、有掩映、有补缀、有补贴、有照应、有参差、有烘托。”对山的组合,则要求“一收复一放,山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山外有山,虽断而不断。” 以上所说是画理,也是掇山之理。造园家如能从中领悟,举一反三,对于掇出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憩、可居”意境之山,当能有所裨益。 园林中的山大体分石山、土山两类。石山的石料,最好能用本地所产,以体现地方特色,如江南园林则常用太湖石或黄石(辅以外地的石笋、英石等)。太湖石是经过水蚀的石灰岩,色灰白微青,所叠石山玲珑剔透。黄石易得,所叠假山显得棱角分明,敦厚拙朴。这两种石料原则上不可混用,而应根据造景需要,选挥合宜的,以吻合画理和自然之理。如从施工着眼,大体湖石假山收头容易起脚难,黄石假山起脚容易收头难,黄石山难在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难在空灵中寓浑厚。这些在设计中就要引起高度重视。纯石叠砌的石山,较易构筑谷涧、隧洞、盘山石级和顶峰砚坪,利于组织上、下、明、暗、迂回曲折的游览路线。土山则比较经济,又利于栽种植物。清·李渔《闲情偶记》云:“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妙于此。累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土,立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累而成者乎?”有鉴于此,园林中较大型的山一般用土山,又可分为“石包土”和“土包石”两种。“石包土”是接近石山的做法,举凡悬崖、山谷、石窟、蹬道,以石为主而又林木翳然,令人油然而生登山探谷之想。“土包石”之石,在于表现自然山脉裸露的石骨,尤其适合于点缀花石小景、竹石小品,故落笔处也应细加斟酌,不要失之荒疏。 作为山之余脉或园之某一局部主景的独立石峰,可以是孤石,也可以由纹理相似的数块较小峰石组合而成。它们被誉为中国园林的抽象雕刻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佼佼者还往往积淀着丰厚的人文内涵,而成为千古名石。童寯《江南园林志》云:“吾国园林无论大小,几莫不有石。”而始作俑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其一。他还在石上作题刻以思念小妾陈洁之,有《感旧石上字》为证,诗云:“闲拨船行寻旧地,幽情往事谁复知?太湖石上镌三字,十五年前陈洁之”。太湖石又名花石,《姑苏采风记》云:“太湖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或缜润如珪瓒,廉刿如剑戟,矗如峰峦,列如屏障,或滑如脂,或黝如漆,或如人、如兽、如禽鸟。好事者取之充苑囿庭除之玩,此所谓太湖石也。” 明·文震亨《长物志》则云:“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若山上者为旱石,枯而不润,赝作弹窝,若历年岁久,斧痕已尽,亦为雅观。吴中所尚假山,皆用此石。”太湖石的品评标准,归结为“皱、瘦、透、漏”四字,由被称为“石痴”的宋代大书家米芾首先提出。“皱”是指石体表面多有凹凸、高低不平的皱褶、纹理:“瘦”是指石体挺拔俊秀,姿态苗条,外形线条流畅;“透”、“漏”是指石体内满布洞穴,孔孔相套,脉络贯通。独擅观赏价值的太湖石峰千金难求,在造园中即成为点晴之笔。 与山对应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空气、阳光和水,三者不可或缺。人离不开水,所以便依据水的特质,赋予它种种的美德和美感。水清澈明净又公平公正,水不争名争利又无私无畏,水品格高洁又不甘居人后,水至柔随和又无坚不摧,水幽雅潇洒又容纳百川。它可呈现多样高贵的品格,也可以变化出无穷的体态。水既有动静之异,动如激流飞瀑,静则淳瀯如镜。水又有大小之别,细如曲涧小溪,大如汪洋湖泊。因此水的品性、体态可说是仪态万端,最为自由,无不给人以心旷神怡,可敬可爱之感。老子说:“上善若水”,对此作了高度概括又给人以无限启迪。 园林中经过艺术加工的各种水的姿态,无论是湖泊、池塘、河流、溪涧,还是濠濮、泉源、渊潭、瀑布,都能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联想,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因此水是园林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因素。在园林设计中只要运用得当,它可以是整个园林的灵魂。 园林水景的美感可归纳为洁净之美、流动之美和光影之美。而这种种美感,恰恰又是经过调动种种造园艺术手段之后所得到的结果。所以理水和掇山一样,都要“意在笔先”,然后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去提炼加工,以求得境界的升华。 唐·杜牧诗云:“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全诗不着一个“水”字,但所咏却是水的洁净之美。诗中蕴涵的水,是那样的晶莹澄清、平静安详,它不仅滋养了花木,浸润了土石,使整个园林呈现一派清新的气息,更主要的是它还净化了人的情致,陶冶了人的精神。从这点出发,水面的布置是园林空间布局中的留白,是静止空间,富有空灵的意境。它和园中的山体、建筑、植物等等形成虚实的对比,动静互异、相辅相成。陈从周《说园》谓:“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又说:“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无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两段对水面作为洁净的静止空间在园林构图中的作用,作了极为精当而又形象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