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谈鲁讯小说中的社会法规律
作者: 张立莉   范静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   薇拉·凯瑟   《我的安东尼亚》  
描述: 本文以鲁迅小说为例分析了文化、社会和人格之间的关系,即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潜规律。说明了只有三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才能冲出传统链条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鲁迅小说文化社会人格 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识码:A 鲁迅是五四时代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文化伟人,正是有了他,五四新文化运动才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一种凌雪傲霜的风骨,一种所向披靡的真实与震撼。在塑造了一个个小人物哀怜的故事后,他也为我们揭示了一条可贵而又永恒的社会发展规律,即文化、社会、人格三者互为因果,并构成了超稳定的“铁三角”。当三者处于良性循环时,社会发展前行;反之,社会停滞不前。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过去、当时甚至对于民族的未来也至关重要。因为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历程,无不受到文化、社会、人格三大要素的制约。 人格,即“人的素质”,它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需求倾向、交际技巧、知识结构和水准组成的系统。在鲁迅小说中,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现行秩序的维护者和共谋者。他们始终维护封建传统道德并以此为标准奉劝、衡量他人。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狂人日记》中的大哥;《离婚》中的七大人和慰老爷;第二类是反抗封建专制的“狂人”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发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和“救救孩子”的呼声;《药》中的夏瑜在狱中宣传“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被阿义打嘴巴,茶客们也视他为“发疯了”;《孤独者》中的魏连被周围的人视为“异类”;第三类是愚昧麻木的民众。《药》中华老栓们的精神荒芜与愚昧;《孔乙己》中看客们的冷漠与无聊;《故乡》中闰土在物质贫穷的背后更有着精神的贫困和麻木;《阿Q正传》更是描摹病态人生的精神病态的雕塑。通过鲁迅小说,我们看到民族自身的劣根性:奴性、愚昧、麻木、残忍、虚伪、盲从、自欺欺人等。“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中奴才所要求的并不是彻底改变现行秩序,他们所希求的充其量只是有限地改善现状。因而他们使用的手段,绝不是破旧立新的革命,而是祈求主人的恩典和施舍。”鲁迅创作小说抱着“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用意在“揭露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文化是一套符号系统,是人类几十万年勇敢求索,辛勤耕耘的结晶。人类凭借自己的智能和语言,把一点一滴的收获、发明、创造积累起来,传递下去,汇成了知识宝库。中国经历了千年灿烂的文明,在近代却黯淡了下来。当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科技迅猛发展时,中国却依然滞留在落后的传统文化中,如鬼神学说、尊卑等级、子嗣香火、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观念已深深根植于国人的灵魂之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甚至于超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祝福》中的女人彻夜煮福礼,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故乡》中的闰土拣了香炉和烛台来寄托希望。即使不识字的阿Q也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理。同是读书人,一旦高中,便飞黄腾达,人人敬畏;而没有考中的,便受到人们的嘲讽、奚落。 社会是一个规范化的人际关系的系统,它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栖身之地。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社会、团体都’构成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社会。社会形态间的差别就是其内部人际关系的差别。不同类型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上下关系、长幼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就是一张特定的规范化的关系网。当儒家文化走向中国思想舞台的霸主地位之后,中国社会就逐步形成了一个立体而有序的等级结构,等级在整个社会关系中无所不在,并被强调到不容置疑的地步。这样,尊卑问题就成了全部人际关系的聚焦点。 行衍动又怎么可能不受到社会的制约呢?怎么可能自己不负有某种责任呢?鲁迅的小说正说明:人的一切行动都被他自觉不自觉学到的知识、习俗、道德观念深刻地规定了。一个民族落后的文化环境势必会导致国民素质的萎缩,而落后的群体又将影响社会的发展。 首先以《祝福》、《孤独者》为例,说明文化、社会、人格三者之间的关系。 《祝福》是一出几乎无事的悲剧。对于祥林嫂的死没有人会悲痛,有的只是冷漠、冷嘲。勤劳善良的祥林嫂面对接踵而来的不幸并未倒下,那么,又是什么使她倒下了呢?因为,她受的精神刺激太强了,她情感上太痛苦,甚至崩溃了。而她痛苦的原因是:生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两个丈夫在阎王那里争夺她)。在阴阳两界没有立足之地,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问题在于,对封建迷信,信则有,不信则无。可是,祥林嫂不但相信封建迷信,并因为它而痛苦,因它而摧毁了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可见,祥林嫂除了受礼教的迫害外,还死于自身的愚昧,死于缺乏反抗的自觉性。 祥林嫂经历了怎样的不幸,她的精神世界有着怎样的挣扎呢?封建迷信认为,女人不能第二次嫁人。谁再嫁人谁就得忍受残酷的刑罚,死后阎王要分尸给两个丈夫。祥林嫂并不愿意改嫁,她拒绝再婚并且逃了出来。在被抢去嫁给贺老六时,她进行了反抗,头都碰破了。她在极力维护封建礼教。按理,阎王真要追究责任,本该考虑到这一点,因为责任不在祥林嫂,而应该在抢亲的策动者——她婆婆那一边。可是,阎王并不怎样重视逻辑问题,这就暴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和荒谬。任何女人一旦嫁了什么男人,就永远属于这个男人,丈夫死了,妻子不能再嫁。这就是封建礼教中的“夫权”。祥林嫂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她嫁给祥林就叫祥林嫂。即使在贺老六死后,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说明“女子从一而终”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根深蒂固。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祥林嫂的婆婆有权卖掉她,连四叔都无话可说。这不是有悖于神圣的夫权吗?因为还有一个族权:儿子是父母的财产,属于儿子的遗孀,自然也就属于母亲。婆婆有权出卖媳妇。《祝福》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但写了封建礼教的残酷野蛮,而且写出了它的荒谬悖理。祥林嫂之死的悲惨处不在于她物质上的贫困,不在于其精神上的痛苦,而在于造成这种贫困、痛苦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相互不通的封建礼教。不但它的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相矛盾,而且它的神权主义和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也相互冲突(阎王不惩罚强迫妇女改嫁的婆婆)。 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广大群众思想的麻木。在祥林嫂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表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表示愤怒,有的只是冷漠、冷嘲,甚至连受害人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这正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因为构成祥林嫂对立面的不是个别人,而是她所处的整个环境,是代表强大的旧传统旧道德的势力!作者站在认知民族文化心理的高度,揭示了腐朽的封建传统意识扼杀健康美好人性的残酷现实。 可见,落后的文化、僵化的社会结构、愚昧麻木的国民互为因果,构成了超稳定的“铁三角”,使得民族现代化举步维艰。那么,打开这一链条的突破点在哪里?显然是人,人的素质。鲁迅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弊端,提倡“立人”。他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文化毕竟是人创造的,人不该做传统文化的奴隶。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 《孤独者》讲述了先觉者的悲哀和抗争。主人公魏连,一个觉醒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敢于蔑视封建传统的礼法人情,高擎着现代思想的火把的精神战士,竟然前功尽弃地做了杜师长的顾问,独立的精神战士成了屈从的功利奴仆。他的失业不是因个人才干和社会机遇的缺乏,而是源于社会对觉醒的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精神追求所作的价值评判。他可贵的精神素质和极富现代意义的价值追求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被周围的人视为“异类”。“习惯了传统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社会民众用固有的人性原则筑起了一道厚重坚固的精神障壁,在无情地拒斥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情感”的同时,也把魏连役逼向了孤独难堪的生存末路!他于无奈和挣扎中当上了杜师长的顾问,走进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宿命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怪圈,在社会地位上升的同时,往往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严重失落。魏连役的生命遭际和精神抗争涵盖了中国近现代觉醒知识分子的精神命运! 由此可见,人无不受制于一种社会文化制度,僵化的社会结构扼杀了进取的人格。如果没有人的觉醒就没有新世界的诞生。但只有少数人的觉醒,旧势力依然强大,变革注定仍是要失败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也”。《药》中的革命者夏瑜被杀,愚昧的民众还吃“人血馒头”。《孤独者》中的魏连又做了杜师长的顾问。这些少数精神上的先觉者,最终被他们要反抗的人和所要拯救的人一起反对和迫害。 三 鲁迅小说《药》则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以“药”为题目,意味是深长的。它不仅概括了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故事的中心线索,而且它启示读者,从不成其为药的人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