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春节庙会 文化影像的商业底片
作者: 阿斗   张哲   晓勇   来源: 商业文化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春节   影像   人文背景   底片   庙会   旅游资源   商业   俗文化  
描述: 春节庙会是北京年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商人说,这座城市的人文背景不仅本身就是丰厚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为各种庙会提供了无声的代言。在北京,皇家园林和佛堂寺庙随处可见,哪怕是一条古老的街道,都可以成为庙会的主题。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只要是经营上不出现大的闪失,应该能够赚钱。庙会是商业,商人的财源是要做得让人们喜欢。那么,人们喜欢的庙会应该是什么样子?至少,目前没有像样儿的答案。只听见有人呼吁:要发掘庙会文化的深刻内涵,不要光顾了挣钱。这话听起来有理,其实是空喊。不难推测,即使是在宗教色彩比较浓烈的年代,庙会的文化特征也都跟商业有关。如同香客进寺庙敬香和捐献,本身就是消费行为,而消费者在被称为施主之后就有了一种文化感。底线是,没有施主的花钱消费,宗教文化的使者就难以完成文化的延续。同样推断,庙会之所以得到延续,贯穿着一条可以看得见的经济线,而且,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把一个大众娱乐活动过于学术化。当然,也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当成油田开发。已经很难确切知道老祖宗的庙会是什么样了,反正,在电影里,虎妞拽着祥子在白塔寺逛庙会的镜头和现在人逛庙会的情形差不多,都没少了光顾小商贩的摊点。逛春节庙会,心情是从过年出发,只要逛庙会时没被谁偷了钱包,花钱买乐,轻松消费,就是草根阶层和有钱阶级的休闲。有了这种自得其乐的状态,庙会就永远是庙会,集市就永远是集市。能够感觉到,正月开头的这几天,庙会让北京这座十分工笔的城市变得有些写意:威严的皇家建筑、神秘的宗教场所、熙熙攘攘的人流、安逸的市井生活,在京腔京韵的同期声里,春节庙会叠映出的是一组文化影像,而那些摄入眼帘的镜头,既是不可复制的文化原创,又是可以复制的商业底片……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