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 康付忠   来源: 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丽   阳光   夕阳   沙漠   苍凉   红色   地平线  
描述: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就业后解决处理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依据。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化解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等矛盾,引导学生区分极易混淆的概念,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出其不意的实验现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催生积极思考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接收新的化学知识。演示实验对于“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等章节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笔者没有一开始就公布鉴定方法,而是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解释实验室制取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笔者增设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三者的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自主推导不用镁、铁而用锌作反应物的原因。这个环节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也为以后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学生对自主动手实验兴趣浓厚,为了避免实验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他们单纯的乐趣转化成学习兴趣;并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所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必须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不论是满堂灌、注入式的课堂风格,还是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道的教学局面,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使他们深入理解,必须下一番工夫——除了自身必须具备极其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得在课前充分理解教材,全盘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此方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朝着教学目标,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地讲解。另外,教师的讲课思路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元素及其化合物”一部分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孤立地讲解这些知识点,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对比,区别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擅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判断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以及知识的联结点,布置思考题供学生疏通关节、整理思路。例如在总复习时,笔者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对比,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等常见考点集中于“气体制备”的实验设计之中,通过放手学生自主操作实验,加深他们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的理解。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探索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筛选、归纳、补充教学内容的能力。 三、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是教学实践的真理。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直观的演示效果,便于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内化知识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素材取自化学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轶事、化学实验等,通常采用图片、剪辑影片以及动画等形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既丰富了课堂表达方式,又便于自己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实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教育目标,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四大发明的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视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的制作加工过程等音像资料,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五彩缤纷的版面装饰,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再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若教师播放由于错误操作引发严重后果的动画,无疑能加深学生对正确操作步骤的记忆。还有许多微观化学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宏观化,这是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所不能实现的。 总之,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吸取先进教改思想,因地制宜地变换课堂教学方法,在优化重组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因材施教,为培养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新一代人才贡献绵薄之力。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