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孙立】搜索到相关结果 49 条
-
论日用陶瓷的创新设计理念
-
作者:
刘磊
孙立丰
钊守丽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念
日用陶瓷
创新设计
-
描述:
日用陶瓷在数千年的陶瓷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设计中我们不仅要总结先进的设计经验,而且要时时刻刻关注国际日用陶瓷发展的动向,积极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发展需要,设计出人们所需要的日用陶瓷产品。历史发展到今天,日用陶瓷以它独有的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日用陶瓷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就要求在设计领域内进行一场大的变革和创新。本文从我国日用陶瓷设计的现状,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意义以及如何对日用陶瓷进行创新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观点。
-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孙立新陶瓷艺术作品选
-
作者:
孙立新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江西省
大师
陶瓷艺术
工艺美术
-
描述: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孙立新陶瓷艺术作品选
-
试论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
-
作者:
王晓华
林崇华
孙立伟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城市人
城市文化
城市空间
艺术思想
生活方式
古代雕塑
城市规划
城市文明
城市雕塑
-
描述:
由于社会、历史、人文等原因,中国的雕塑一直被文人看作是工匠的活计,难登大雅之堂。我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往往依托于宗教与丧葬,而城市雕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城市雕塑"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是相对于传统概念中的那些一般存在
-
景德镇瓷板画镶嵌艺术探析
-
作者:
孙立强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镶嵌工艺
景德镇
瓷板画
发展
-
描述: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景德镇瓷板画艺术的需求日益剧增,瓷板画更加倾向于户外陶艺装饰、家居收藏、室内墙壁装饰等方面。本文从景德镇瓷板画镶嵌的功能性、审美性、艺术性为出发点,借鉴中国传统手工艺装裱镶嵌特点对现阶段景德镇瓷板画镶嵌工艺进行了概括性分析,阐述了瓷板镶嵌在景德镇今后发展的方向。
-
彩色管理系统:今天和明天
-
作者:
孙立博
来源:
印刷技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桌面印刷
彩色管理系统
印刷自动化
-
描述:
桌面系统进入彩色制版领域后,人们很快就意识到一个新问题的诞生:五彩缤纷的彩色世界需要管理,需要建立一套通用的秩序。 这个问题在电分机时代并不构成威胁。各电分机制造者独立提供的成套设备,从原稿到加网的分色片的转换是在机器内部进行的。只要将原稿色彩与输出分色片的网点百分比正确设置(通常是由操作者通过定标和调整手续完成),电分机便可源源不断地产生分色成品。桌
-
《民族先锋》油画
-
作者:
孙立新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色花
-
描述:
《民族先锋》油画
-
《黄河从我家门前流过》油画
-
作者:
孙立新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大观念
主题性
不同角度
中青年
艺术家
深圳市
人文情怀
作品
油画创作
绘画创作
-
描述:
《黄河从我家门前流过》油画
-
浅谈红绿彩装饰的艺术表现
-
作者:
孙立丰
来源:
佛山陶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绿彩
民间艺术
乡土气息
彩绘瓷
-
描述:
红绿彩艺术是磁州窑创造的我国较早的釉上彩绘,主色为红、绿、黄三色,其艺术效果丰富、热烈。红绿彩艺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沃土、立足民间,其古朴自然的风格,极具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特色。红绿彩装饰的出现对以后青花瓷绘画的成熟及明清斗彩、粉彩、五彩等影响很大,它使整个中国陶瓷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绚丽时代。本文从红绿彩艺术的工艺原理入手,通过对其发展、工艺特征及其强烈的民族文化内涵的分析,对红绿彩装饰的艺术性、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和发展前景都有到位的评述。
-
漫谈陶艺
-
作者:
孙立新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
古代
陶艺
现代
精神
-
描述:
从陶艺的起源和漫长的发展史上,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艺术文献中,都可以证明中国陶艺在世界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深广影响。陶艺的民族性,世界性二者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只有创作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现代陶艺,中国陶艺才能更好走向世界。
-
回归分析在建筑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
作者:
王鹏
孟灵飞
李篷
孙立军
来源:
测绘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Excel
曲线拟合
沉降预测
沉降变形
-
描述:
本文介绍了如何应用Excel选取合适的曲线拟合模型,结合沉降观测实例,用所选模型进行建筑物沉降变形的数据分析,进行沉降预测结果的分析和检验,在一定程度证实了建筑物沉降变形分析中这种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