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高产絮凝物蝉花菌株筛选和絮凝条件初探
作者: 李娟   邹晓   孟凡丽   孙嘉龙   来源: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物   蝉花   絮凝特性  
描述: GZUIFR-6722,絮凝物活性物质是其胞外聚合物。该菌株在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积累和产絮凝物能力呈正相关。当菌株6 722絮凝物投加量为1.2 mL每50 mL时,絮凝效果较好,絮凝率可达91.47%。1%的CaCl2能显著促进絮凝效果,絮凝率可达94.89%。颠倒次数、静置时间、温度以及pH对絮凝效果影响不显著。
论油画人物中的形式美之我见
作者: 孙嘉   来源: 西江文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现代油画   中国  
描述: 艺术终结论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专门描绘人物形象构成的画作。油画人物中的形式美基本是通过各种线条、色彩、笔触、肌理、构图等形式语言按照一定人物美的规律而创作出来的。再通过画面中人物美的规律如均衡、韵律、节奏、对称、虚实、对比等等适当安排或组合形成的样式,通过这些唤起油画中人物美中审美特点,本论文从中国现代油画的角度出发,浅谈油画人物中形式美的表现性和构成性。
你往何处去——人们是否能知道贾科梅蒂的本意
作者: 孙嘉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之死   贾科梅蒂   雕塑  
描述: 当欣赏贾科梅蒂的《行走的人Ⅰ》的时候,人们会好奇其究竟要走向哪里,会揣摩作者的意图。作者的本意能否被观者捕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认为贾科梅蒂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但他是否真的主动接受了存在主义令人怀疑。当一件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它的作者就已经“死了”,之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由读者完成。《行走的人Ⅰ》就是在这样新的视野中,走向了新生。
建筑·雕塑与公共艺术
作者: 孙嘉威   来源: 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自由女神像   巴洛克   微妙关系   中国国家大剧院   活动空间   公共空间   公共参与   古根海姆博物馆   洛可可  
描述: 建筑与雕塑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其自身的固有特征仍很明显并继续朝着多方向发展。而作为新鲜事物的公共艺术其中也包含着建筑与雕塑以及其他多种艺术形式,建筑与雕塑必须包含更多的含义,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才是公共艺术出现的原因及最终目的。
解析扬·凡·艾克的绘画技巧及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 孙嘉瑞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样式   扬·凡·艾克  
描述: 自油画诞生以来,艺术家对油画材料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他们不断寻找更新的绘画媒材.早期的画家们还在使用坦培拉技法绘画时,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找到了一种用油稀释颜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绘画时颜料干燥时间适中,画家可以及时调整画面效果,相较于蛋彩画有很大的进步.因此,不同时期的绘画样式是伴随着材料的变革所形成的,这也为后来的写实主义开拓了新的语言样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金工专业)
作者: 周尚仪   孙嘉英   王培波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工   美术学院   专业   清华大学   工艺美术  
描述: ~~
郑可先生百年祭
作者: 孙嘉英   来源: 装饰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   装饰雕塑   郑可  
描述: 郑可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20世纪初他留学法国,学习绘画、雕塑、陶瓷、玻璃、金属工艺、家具、室内、染织等设计课程,师从法国雕塑家布歇。他是中国最早接受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的艺术家。
首饰的海洋--纽约有感
作者: 孙嘉英   来源: 中国宝石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面孔   雕塑感   富有   纽约   地铁线   首饰   海洋   曼哈顿  
描述: 来到纽约,无论是漫步在水泥丛林下的曼哈顿,还是穿行在纵横密布的地铁线,都能看到让我惊叹不已的漂亮面孔,一次,乘坐地铁,上来母女三人,距离很近,黑人妇女及孩子富有雕塑感的形象,在我看来是那么的美,她们的面孔轮廓十分清晰,五官形体凹凸明确,特别是富有特色的发式,经过精心的设计梳理,看起来是那么的赏心悦目。
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陈设工艺品的应用
作者: 孙嘉伟   来源: 江西建材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设工艺品   搭配   协调   软装设计  
描述: 陈设工艺品是软装设计中用以提高室内空间品质和格调的主要手法。室内环境中陈设品的布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四点:格调统一,与整体环境协调;构图均衡,与空间关系合理;有主有次,使空间层次丰富;注重观赏效果。雕塑、绘画、纪念品、工艺品、花艺、植物等装饰品如选择得好并应用得当,能大大提高室内空间的艺术品味。
今日建筑
作者: 章明   孙嘉龙   来源: 时代建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Pavilion   雕塑感   临时展馆   建筑事务所   乡村聚落   斯图加特大学   空间体验   不透明   活动空间   模塑  
描述: 蛇形画廊2016(2016 serpentine Pavilion)建筑师:BIG地点英国伦敦2016年蛇形画廊由BlG建筑事务所设计,于近日在伦敦海德公园对公众开放。作品名为“未上拉链的墙”、临时展馆由模塑的玻璃纤维砖堆叠而成,组成半透明的墙体。临时展馆的结构探索了“对立面”的概念,创造了一种流动而精确、模块化而具雕塑感,同时还兼具透明与不透明特点的结构形式。被拉开的墙体内部形成了蛇型画廊的展示与活动空间。这是一种洞穴般的空间体验,展馆会根据人们在其周围移动或穿越的方式呈现出视觉上的变化,仿佛时而存在时而消失。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