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风华绝代京味绢人
作者: 孙凝异   来源: 手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荷尔蒙   工作室   雕塑家   东城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十八 历史就像个公平的判官,分一半时间做太平盛世,让绢人灿烂绚丽,分一半时间做战乱流离,让绢人凄美跌宕。 红地毯上,时光定格。周恩来与前苏联领导人伏洛希罗夫会晤后,微笑地将一个手持竹笛的仕女娃娃送到他手中。那是1957年4月的一天,一个高约30厘米,从头到脚都由丝绸、绢纱制作而成的“国礼”走向了世界。这就是在我国有着上千年历史、入选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绢人”。 风靡世界的绢人 “元宵杂戏,结彩为人,手持伞扇旗幡,关刀月斧,击鼓摇铃。”这段记载于《帝京岁时纪胜》里的文字,细致地描绘出古时绢人的外貌形态与宫廷里观赏绢人的热闹情景。相传绢人艺术起源于唐宋,是侍女给王公贵族的妻妾制作的掌上玩偶,供她们欣赏把玩,既有风姿卓越的舞女,也可按照各位夫人的相貌体态制作。而老寿星和麻姑,则作为祝贺王爷寿诞的礼品。 如今享誉世界的日本绢人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不同的是,日本绢人只是衣服以绢制成,而北京绢人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部采用丝绢,以金属丝做骨、棉花为肌、纱做皮肤,经雕塑、彩绘、服装、头饰、道具和描画点睛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 在上世纪60年代,由北京绢人厂制作的“海棠诗社”和“荷花舞”绢人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一鸣惊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前来订货,每天排在绢人厂门口等待运输的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巴黎更一度掀起模仿中国古代服饰和发型的风潮,北京绢人发展得风生水起。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