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中国传统金银器中的锤擈工艺
作者: 吕中泉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风格体系   历史渊源   艺术水平   浮雕   建筑   家具装饰  
描述: 吕中泉 锤揲是金属器皿的一种成型工艺。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古代文物为例证梳理中国古代锤揲工艺在金属器皿中的发展历程,从锤揲工艺的角度看金属器皿的时代形象。 中国古代金属器皿的成形方式大致可以分成铸造和锤揲两种。锤揲金属器皿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锤揲技术的成熟与普及需要金属开采与冶炼的支持,但是因为最早的锤锻制品采用天然结晶金属,所以锤锻技术与制品的出现早于金属开采与冶炼的出现。但是中国在金石并用时代就已经奠定以铸造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所以中国的锤揲技术出现较晚。 在金属冶炼技术进步较快的夏商代,锤揲技术被用来制作某些铸造青铜器表面的黄金包饰,直到铁器普及之前一直没有被用来制作器皿,这应该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当时的先民虽然已经懂得调整青铜器的铜锡比例来调整青铜的韧性与硬度,但是青铜还不具备作为锤揲金属工具的强度。其次,此时的贵金属冶炼还不足以保证金银的纯度(据考证当时金的纯度多在90%以下),这样不仅锤揲时金属的柔韧性和延展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需要更高强度的做工,制作时也比较容易出现开裂等现象。 锤揲金属器皿出现的先决条件是先民对于铁这种材料的熟练运用。锤揲金属器皿所使用的材料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不外乎金、银、铜这几种延展性比较好的“软”金属。为了控制这些软金属的造型我们需要一种硬度和韧性都比较高并且可以为人类所控制的材料来对其进行加工。铁就是这样一种材料。因为铁的熔点高于金、银、铜,所以铁器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金属冶炼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所以直到春秋末期,铁器普及以后才出现最早的锤揲金属器皿作品。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使用锤揲方法制作的器皿是出土于浙江省绍兴306号墓,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玉耳金舟。其器皿胎体成形使用的是最基本的锤揲技术,内部只需要顶一个圆形铁砧就可以完成。在其光素无纹的胎体内部又围了一个圈,外部玉耳穿过外壁铆接在内部的圈上。这样做可以增加器皿的使用强度,而不易造成器物变形。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其内部的圈是如何制成?有三种可能。首先,可以采用锤揲工艺在金属平板上立起围边,然后再将立起的边剪下。如果用这种方法的话,制作者需要一片超过器皿直径的金片进行锤揲,在完成后要将大量多余的金片剪下。第二种可能是先用黄金溶液浇铸一个比器皿口径小而厚的金属圈,然后锤击延展成器皿需要的尺寸。最后一种可能是用金属带围接对焊,因为在当时还没有局部融接焊的条件,所以只能采用黄金钎焊,然后把焊缝藏在玉耳的铆接处。玉耳金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锤揲工艺基本形成。但是形成并不意味着技术已经普及。从出土情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时期的锤揲金属器皿的数量非常之少。 金属冶炼技术在汉代进一步发展,已经有“火法炼金”的文献记录,黄金的纯度可以稳定在95%以上,这样的纯度比较适合用来制作器皿。西汉初期的银器以素面为主,代表作为1991年河北鹿县西汉墓葬出土的素面银盆。制作工艺除了锤揲外也应用了大面积的焊接。器皿表面没有錾刻等表面浮雕装饰的原因有两种,一方面是因为西汉初年的工艺美学风格朴素而大方,另一方面是因为丝绸之路在西汉初年还未打通,本国工匠还没有学会制作。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代锤揲金属器皿开始呈现出有别于本土的工艺特征。比如1978年出土于湖北鄂城西山的三国时期“贴金云纹银唾壶”。这件器皿肩部用锤揲方法制作了隐起云纹。 南北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锤揲金属器皿得以大量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锤揲金属器皿种类的增加和工艺的进步。如李希宗夫妇墓莲花水波纹银碗。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来看此碗可以说是异常精湛。从碗口的厚度判断,制作此碗的工匠精通从制板到靠模的全部工艺流程。碗底的莲花是用靠模成型,因其处于碗底,所以用錾刻的办法很难处理莲花的侧面。 而且为了保证碗口的厚度和碗底莲花的精致,必须在制板和锤揲时注意中心与四周的厚度分布,在让碗口保持一定厚度的同时,碗底的厚度应该控制在0 . 5毫米左右,这样靠模时莲花纹才能精致显现。碗壁水波荡漾,与碗底的莲花相映成趣,形成了佛教的意境。 从隋朝开始对金银器皿和工匠的输入采取了开放的态度。中国工匠们也开始学习西来的工艺与装饰方法,出土的金银器皿已经很难确认是产自中国还是产自西方。 此时的工匠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靠模、旋床。 这一时期出土了一些造型尺寸都相差无几的金属器皿,可以看出是使用了靠模的结果。靠模和旋床的使用可以规范锤揲金属制品的造型,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为唐朝中期金银器皿制造业开始由中央政府垄断,逐步转为社会化和商品化生产打下了技术基础。 唐代金银器的造型特征就像世人说的那样雍容、丰满,造型与装饰中多圆满曲线。这种造型特征的出现除了像其他论著所说的有其社会文化因素外,还有一定的工艺因素。唐代金银器因为大部分采用锤揲方法中平板起凸的方法制作,这样的制作方法除了讲究锤子的使用以外,还对铁砧的使用也极为讲究。锤揲时要让金属板有顺序、有层次地延展,就要注重锻击的顺序与节奏,所以锻击时往往是一锤接一锤,每个锤痕是相互连接的。下面的铁砧在初步成型时也较多使用接近器皿造型的圆弧,所以出现的造型往往比较丰满而有弹性。这也是我们经常在锻造造型和铸造造型上看到不同曲线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大约是从唐代中期起,中国本土也出现过一些高度大大超过宽度的器皿,比如一些“胡瓶” 的制作。现存的胡瓶上无法找到由下至上的钎焊痕迹,而当时所使用的还是炉火钎焊,还不具备局部溶接焊的条件。那么,就应该只剩下一种可能了,那就是先用铸造法铸造出小而厚器型,然后把特制的铁砧伸入器皿内部后再进行锤打延展,直至灌胶做出细部造型。这种工艺在铸造技术发达的中国应该不难学习,但是这只是从工艺角度的推断,还没能找到文献佐证。用这种工艺方式可以制作出更加舒展,细长的造型,也为宋代金属器皿的造型特征打下了技术基础。 锤揲工艺作为金属器皿的成型工艺在唐代已经基本形成。唐代以后的锤揲工艺发展表现为造型的复杂化和装饰的繁复化。比如五代十国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使用夹层技法制作的金属器皿,这种形式的器皿和后来明清时期满目雕镂的金属器皿一样,在锤揲工艺技术方面并没有多少创新,主要体现为文化意识领域对于锤揲金属器皿造型的影响和锤揲工艺与其它工艺的结合。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