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刘少为】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像由心生:雕塑艺术造像魅力所在的奥秘
-
作者:
刘少为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米开朗基罗
心理学
意大利
艺术家
雕像
维纳斯
作品
雕塑艺术
造像
-
描述:
“很不理解,你怎么就知道这大理石里有这个如此动人的雕像呢?”当某大学一位副校长这样问时,笔者一下子懵了,半天回不过神来,这不是少儿的问题吗?!等我想起校长是文学博士,才理解他其实是以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家身份作情感哲学上的诘问,而并不是在朋友面前勇于暴露心智不全。让笔者回忆起若干年前到大足北山参观宋代佛教菩萨造像时也有过类似的疑惑,洞窟里没有灯光,秋季的黄昏天色阴冷而暗淡。可是,当笔者踏进洞窟见到那些菩萨造像时,刹时觉得满壁生辉,没有了之前的灰沉感,似乎真的感受到了佛的光芒。这个心理体验,后来读了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方才明白其中道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如果看到喜欢的美人、美色,瞳孔会自然放大而显得四周明亮起来。大理石像那似真似幻感与大足北山洞窟里见到的光亮都是由于我们的心被美所震撼而引起的一种心理现象,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心心相印”(佛家用语),雕塑艺术造像本来就是由心而发、由心而生的。 模仿感悟 大家接触雕塑界时多留意一下就很容易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很多雕塑家的模仿能力很强,甚至与小品艺术家相比都毫不逊色。其实,心理学家也揭示了模仿感悟尤其在学习艺术和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
名人塑像的个性化塑造与公共标准
-
作者:
刘少为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标准
个性化
名人塑像
-
描述:
成功的名人塑像与其说是名人个体的造像,不如说是公众的集体意志力与时代精神的形象化。这些显现公众共同的理想、共有的精神意志力的记忆与想象的表象正是名人塑像的公共标准。雕塑家一要融入历史时代去认真研究创作对象,二要研究大众的审美要求,三要找到合适的艺术语言给予恰到好处的表现。这三点就是名人塑像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