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刘一菱】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求索融通老更成——魏传义艺术回顾展暨学术研讨会追记
-
作者:
刘一菱
高飞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厦门大学
艺术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9年
艺术门类
学术研讨会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联合主办的“魏传义艺术回顾展”,于2009年5月7日至5月1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举行。本次展览共汇集了魏传义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近260幅,包括了油画、中国画、书法、篆刻、素描、速写、诗词等艺术门类的精品力作,
-
求索融通老更成
-
作者:
刘一菱
高飞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厦门大学
艺术研究
书法
中央美术学院
篆刻
中国画
融通
油画创作
四川油画
中国美术
-
描述: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联合主办的“魏传义艺术回顾展”,于2009年5月7日至5月1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举行。本次展览共汇集了魏传义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近260幅,包括了油画、中国画、书法、篆刻、素描、速写、诗词等艺术门类的精品力作,全面展示了魏传义先生丰厚的人文学养、勤奋执着的艺术信念及丰硕的艺术成果。“魏传义艺术回顾展”开幕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大八开精装画册《魏传义艺术作品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分别为画册撰写了热情洋溢的文章,称赞魏传义先生为“驰骋中西艺术的大家”,其艺术成就“融会贯通老更成”,给予魏传义先生的艺术以极高的评价。画册收录了魏传义先生创作的油画72幅、国画79幅、速写11幅、书法42幅、篆刻15枚、诗稿64首、文稿21篇、访谈录3篇、评论文章24篇以及艺术活动年表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魏传义先生的艺术历程、艺术理想和艺术成就。 本次展览是魏传义先生二度在国家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早在1992年11月5日至11日,中国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厦门大学就曾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主办过“魏传义艺术展”。当时中国美术馆收藏了魏传义先生的油画作品《晒场》《娜姆卓玛》《归车》《伐木工》、中国画作品《晚风》等,本次又收藏了魏传义先生的书法作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开幕式后, “魏传义艺术回顾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七楼学术报告厅举办,尚辉主持会议,与会嘉宾有邵大箴、詹建俊、陈履生、邹跃进、王宏建、水天中、赵力忠、孙克、陈醉、刘龙庭、邓福星等老一辈著名评论家、著名画家,汪诚一、谌北新、罗中立从外地寄来书面发言稿,他们从多角度对魏传义先生的油画、国画、书法、篆刻、诗词等作品以及美术教育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讨,并对魏传义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执着的艺术追求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在研讨会上称赞魏传义教授画如其人,温文尔雅、有修养。他在1957年作的画,虽然画幅不大,但都非常生动,非常有感情。魏传义青少年时期曾跟随张大千学习国画,所以他的画有中国画的意韵在里面,是很地道的中国画;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自由自在;他的油画受苏联绘画影响,但还是很有中国味,很有诗意。 魏传义的油画造型概括有力、严谨秀婉,具有“牧歌式”、“田园风”的抒情风格,那股轻松自然、潇洒淡泊的清气令人感到亲切。他也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关注人民,关注现实生活,如作品《强渡乌江》《场院》是其中的代表。1989年创作的《晨星》,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命运和人民的关注之情。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文章中说到, “画面以母亲头像为主体,她满头银发、眼神忧伤深邃,是我们古老民族的象征,而挎着行李阔步向前的高大青年,则是民族希望的象征。画面极具艺术感染力和视觉震撼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汪诚一在书面发言中说: “他的毕业创作《歇晌》,是一件非常典型的苏联现实题材影响下的优秀作品。魏传义极擅长使用黑色,在明亮的地方用黑色,包括晴朗的天空,阳光照射下的地面上,以及物体的高光部位,这也是马克西莫夫常用的手法。魏传义对于逆光和阴影的处理非常透明,色层很薄,非常讲究用笔技巧,这些特点除了老师的影响外,他这种轻松用笔的功夫也许与他中国画功底有关系。” 中国油画协会主席詹建俊先生在研讨会上说: “魏传义是马训班学马克西莫夫学得最像的,在艺术和教育研究上是最全面的一个。他很热情,亲和力很强,各方面的关系非常融洽,大家都愿意跟他在一起。在我们班上找不出第二个如他这么全面的人。从油画看他很正统,上世纪60年代的画是他最早期的作品(指《归车》),在当时来说非常到位,现在看这个画仍然很好。” 时至今日,年已八旬的魏传义先生,仍然坚持从事油画创作,并去大自然中写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在油画创作的同时,更渴望用传统的中国绘画来自由地抒发情怀。魏传义的国画创作以写意花鸟、山水为主,他的山水画没有从传统格局入手,而是用传统的笔墨方法,表达自身对山水自然的主观感受。他钟情于大自然,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题材中发现艺术美,作品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写生式的手法放笔直取,抒写胸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求索融通老更成”是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对魏传义先生的评价, “魏传义的艺术最集中的特点是一个‘通’字,他既长期坚持油画创作又从事中国画实践,在水墨写意上也自成一家,同时还兼书法、篆刻创作。在不同的艺术语言领域,他紧紧把握文化学养、生活感受与形式创造之间的通融关系,无论在油画、水墨还是在书法、篆刻上,他深厚的修养使得他在观察生活的同时能够把握生活的真谛,从平凡的景象中提炼出具有思想性的主题意义,作品充满了热爱生活的情怀;他的丰富教学经验转化为艺术实践,使他能够把传统与创新、学理与性情有机结合起来;他宽阔的艺术理念使得他在油画造型上具有明朗、大方的风格,在水墨花鸟和山水上也有同样的风采。他在造型艺术上的才情和能力转化为书法、篆刻创作,使得书法、篆刻作品别有一种抒情、率意的品格”。 詹建俊先生说: “上学时不怎么知道他画国画,只知道他会写字。今天看到他的字、国画、篆刻还有诗,诗、书、画、印全了。他把国画揉在西画里面,把西画揉在国画里面,他是正统书法底子上来的,追哪个都有根。” 魏传义教授1976年开始在四川美院从事油画教学和教学管理。他提出以创作为中心,加强基础训练和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他对学生充满感情,如同对自己的兄弟子女般关爱,亦师亦友,教学相长。魏传义教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力派画家如罗中立、程丛林、何多伶、高小华、张小刚等等。“四川画派”异军突起,名震画坛,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盛事。后来,魏传义又到厦门大学创办了国内综合大学里的第一所艺术教育学院,并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主编出版了《艺术教育学》,又撰写了一些文章对艺术教育作理论上的研究。 邵大箴在会议上对魏传义教学上的成果给予肯定: “从魏传义一生的艺术功力和对四川油画的贡献来说,都是非常受人尊重的。对于学生如罗中立这一代人,他投入很大精力,四川画派以罗中立为代表,这和魏传义的功劳分不开。而且他的思想在那个时候是比较开放的,与改革开放的思想一致。四川美院油画的题材非常丰富广泛,那个时候魏传义作为教研室组长,毕业作品的题目都要经过他的同意才能上报,他都非常支持。罗中立的《父亲》已被美术界充分肯定了,但当时对这张画有很多议论,魏传义顶着压力支持年轻学生,在艺术教育上有着他的贡献。另外,在厦门大学创办厦大艺术教育学院,也是有开拓性的。” 罗中立因去日本访问没能出席开幕式,特寄来书面发言稿,他在发言稿上说: “魏传义先生是建国后诞生出来的第一代油画家。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艺术创作的漫漫征途,对中国艺术教育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际遇了一个历史的伟大转机。此时,魏传义先生正好在四川美术学院从事教育管理和油画教学工作,他是77级、78级油画班导师,他对审美的敏感直觉,对创作的另类理解,对现实的宏观把握,使他获得了艺术教学的战略性高度,为四川油画在中国当代美术历史上的横空出世以及能够延续至今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对四川油画的发生、发展和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魏传义先生不愧为四川油画最重要的奠基人和最有力的推动者。60年来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油画创作,多年以来,他又用国画、书法和篆刻来表达他那无法抑制的激情。通过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材料,他领悟到的艺术之道把他的学问修养、生活体验和形式创造凝结成了魏传义艺术精神的一个闪光的亮点。融会贯通的艺术表达方式决定了他在今天——在耄耋之年仍然如同一个年轻的探索者那样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奔走。” 研讨会结束前,魏传义先生向与会者真诚致谢。他说:“我非常感谢大家光临我的艺术回顾展,大家在这里热情的发言和从各地寄来书面发言稿,谈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对我很有启发。但是,大家还是对我的鼓励多一些。我今后在艺术上要继续努力探索,为艺术多做一些事情。谢谢大家!” “洗腻呈风骨,宿露着淡装。净植称本色,寒塘碧玉香。”这首自作诗既是魏传义教授人生的座右铭,又是他画品、人品、人生的自我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