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风·马·旗”的真实性与寓言化的叙事:关于张大力的新作
作者: 冯博一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行为   寓言化   新作   真实性   社会责任   艺术方式   弱势群体   艺术家   现实问题   创作  
描述: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面对现实时弊,艺术家不可能视而不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大力自创作初期起,揭露和批判性是他从未间断的自觉艺术行为,他以装置、雕塑、行为、摄影、油画等多媒介艺术方式展开对社会现实问题、丑陋现象的鞭笞与诉求,应该说这是他在完成自己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在张大力多年的创作中,他一直以底层的视角,将弱势群体作为创
窗外的风景与自己的房间:关于陈文骥的油画创作
作者: 冯博一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常生活用品   个人话语   静物   空间环境   现实主义   现实生活   现代主义   城乡结合部   作品   油画创作  
描述: 中国当代绘画创作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曲折与彷徨之后,已愈来愈趋向于人的内心层面和注重人的存在本质。有些画家把笔触指涉现实生活时,已不仅仅满足对生存状态的简单表现,而是有意识地穿透生活的表象,敏感于时代变迁所造成的个人心理感应,以个人化的体验方式表达创作主体对存在境域和状态的思索与追问。这种感觉与其存在的经验和环境融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与理性相复合的个人话语世界,陈文骥的这个世界便是一系列的“静物体”,不管他的“静物”是以往“自己房间”里的物件,还是他近期隔窗而望的“室外风景”。 就整个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油画创作而言,很难找到可以容纳陈文骥“个人话语”的准确位置。有评论家说,陈文骥属于前卫艺术家,如果说“前卫”意味着对传统艺术格局的离经叛道,这是相对的,但同时又是空泛的。倘若前卫即指“’85美术思潮”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所谓后现代主义,那陈文骥显得有些边缘。相反,陈文骥的创作意识中有着很内在化了的古典人文情结,其作品具有一种复古与还原的意味,返还到创作之初─—创作与生存的本原关系之中。与现代主义相比,陈文骥显得相当人文化,始终对终极关怀存有理想的期待;与后现代主义相较,他排斥商业化和文化时尚的诱惑,拒绝无意义的创作;...
重塑现实:关于雕塑创作中的当代性表达
作者: 冯博一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手法   中国   艺术创作   当代性表达   雕塑  
描述: 艺术创作始终是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并深刻地打上时代烙印的。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公共艺术而存在的雕塑尤其如此。相对于架上绘画及传统的文人画而言,在公共场合耸立的雕塑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现实的标识和符号,比其他艺术门类的样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倘若以时代现实为坐标来审视新中国的雕塑艺术创作,则更能成为有说服力的事例。 50年代至70年代末是中国雕塑艺术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时期,历次政治运动都在雕塑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其中的许多雕塑作品也因此而迅速被拆毁。但这个时代也留下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堪称艺术与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结合的典范。浮雕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并不属于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属于广大的“人民”,并为当时的纪念碑设计的民族形式的尝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其他如四川收租院泥塑群像、北京农展馆群雕等等亦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收租院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在今天仍然令人叹为观止,仿真人形象的处理,内容情节的展开和强烈的视觉张力,使观者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尽管这个时期的雕塑风格、样式深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但也不乏民族化形象的探索,作品本身所洋溢的质朴、单纯让人难以忘怀。这些工农兵形象看上去就...
魔幻的诡异——关于陈志光的雕塑装置
作者: 冯博一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展览   艺术家   雕塑装置   陈志光   中国当代艺术  
描述: 在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圈子里混久了,或者说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与这么多艺术家打交道,对于他们作品观念的基本脉络和样式大致有些了解。尽管现在各类展览很多,艺术家及作品也很多,但已没有了上世纪90年代的刺激,惊喜与兴奋,抑或这些前仆后继的艺术家的原始冲动与激情或多或少地被策略、被日益火爆的艺术市场所左右?[第一段]
< 1
Rss订阅